二零三二年的秋天,天津梁家大院的老槐树叶染上了金黄与橙红,微风拂过,叶片像一封封带着家风温度的书信,轻轻落在庭院的石板路上。树下的家风数字地图上,标记点己突破 1000 个,“家风勋章馆” 累计发放勋章超 500 万枚,而梁小宇团队的新计划 ——“秋日家风研学丰收营”“跨国家风故事巡讲” 与 “家风故事墙” 上线,正随着秋日的丰收节奏,为全球家风伙伴带来成长与感动,让这个秋天既有 “研学” 的收获,又有 “故事” 的温暖。
“秋天是沉淀的季节,也是家风传承的‘分享季’!秋日研学丰收营要让孩子们走进田间地头,在收割、晾晒、分享中感受‘勤劳’‘节俭’的家风;跨国家风故事巡讲要让全球的家风讲述者走进社区、学校,用故事传递家风力量;家风故事墙则要把全球的家风故事汇集起来,让大家在阅读中联结情感!” 梁小宇站在丰收营筹备会上,手里捧着刚收割的金黄麦穗,“我们还要在线上发起‘全球家风故事征集’,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家风的讲述者!”
来自南非的祖玛通过视频连线,举着刚收集的部落家风故事手册兴奋地说:“我要带着部落的故事去巡讲,还要教大家用草编记录故事,让更多人知道南非的家风智慧!”
一、 秋日家风研学丰收营:落地实践与乌龙成长
秋日家风研学丰收营选在李村的麦田旁,从秋分当天开营,为期十天。营期内,来自全球八个国家的 40 名孩子,将跟着李老栓、王磊等 “家风导师”,体验从收割小麦到晾晒储存的完整流程,还会学习制作杂粮画、酿造果酒等 “丰收手作”,在实践中理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的家风内涵。
开营第一天,孩子们就跟着李老栓走进麦田,学习使用镰刀收割小麦。“握镰刀要‘稳’,割麦要‘齐’,不能浪费一粒粮食,就像做人要‘踏实做事,不贪小利’!” 李老栓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手里的镰刀在麦秆间灵活穿梭,很快就割出整齐的麦捆。
可刚割了一会儿,就闹了个小乌龙 —— 来自巴西的卢卡斯,觉得镰刀 “不够快”,偷偷把镰刀磨得太锋利,结果收割时不小心割破了麦秆里的麦穗,麦粒撒了一地。“这麦粒咋掉了?” 卢卡斯急得首跺脚,李老栓赶紧过来安慰:“没关系,我们把撒在地上的麦粒捡起来,还能用来喂小鸡,不能浪费。磨镰刀要‘适度’,太锋利容易伤粮,就像做事要‘把握分寸,不冒进’!”
卢卡斯跟着李老栓一起捡麦粒,还主动把自己磨好的镰刀交给李老栓调整。“以后我做事,再也不贪快冒进了,要像收割小麦一样,稳稳当当做好每一步!” 卢卡斯拍着手上的麦壳,笑着说,后来还主动帮其他小朋友调整镰刀,成了麦田里的 “工具小管家”。
丰收营的 “晾晒体验” 环节格外热闹。孩子们把收割的小麦摊在晒场上,要用木耙把麦秆摊匀,让每一粒麦子都能晒到太阳。来自东京的小樱花,第一次用木耙,不知道力度把控,把麦秆耙得乱七八糟,有的地方堆得太厚,有的地方漏出了晒场地面。“这麦秆咋摊不匀啊?” 小樱花急得快哭了,王磊赶紧过来教她:“用木耙要‘轻推慢拉’,像给小麦‘铺被子’一样,既要铺匀,又不能把麦粒耙出去。做人也一样,要‘细心做事,不毛躁’!”
小樱花按照王磊的方法,慢慢调整力度,终于把麦秆摊得均匀平整。“我终于学会晾晒了!” 小樱花举着木耙,兴奋地说,还在晒场旁插了个 “晾晒提示牌”,上面画着木耙的使用示意图,方便其他小朋友学习。
最有意思的是 “丰收手作课”。孩子们用收割的小麦、采摘的水果,制作杂粮画和果酒。中国的小宇用小麦、红豆、绿豆,拼了幅 “丰收图”,画面里有麦田、晒场和忙碌的人们,还在旁边写着 “勤劳能换来丰收,诚信能赢得信任”;法国的皮埃尔则用苹果、葡萄酿造果酒,在酒瓶上贴了张手写的 “诚信标签”,上面写着 “不掺水、不加糖,像做人一样实在”。
有个小朋友在制作杂粮画时,不小心把红豆撒了一地,正要哭,小宇赶紧跑过来:“没关系,我们把红豆捡起来,还能用来拼其他图案。勤劳的人,不会因为一点小失误就放弃!” 两人一起捡红豆,最后用捡起来的红豆拼了只小麻雀,画在 “丰收图” 的角落,成了手作课上最特别的作品。
丰收营闭营时,每个孩子都收到了 “丰收研学证书”,还有自己亲手制作的杂粮画和果酒。“这个秋天,我不仅学会了收割小麦、酿造果酒,还明白了‘勤劳创造价值,诚信赢得尊重’的道理!” 小宇捧着证书,认真地说,其他孩子也纷纷点头,手里的果酒瓶在阳光下闪烁着收获的光芒。
二、 跨国家风故事巡讲:温情开展与感动传递
秋日家风研学丰收营进行的同时,“跨国家风故事巡讲” 也在全球范围内温情启动。梁小宇团队邀请了 20 位来自不同国家的 “家风讲述者”—— 有坚守诚信的李老栓、擅长手作的吴阿婆、传承部落家风的小卡鲁,还有分享跨国家风友谊的祖玛和小樱花,他们走进社区、学校、图书馆,用亲身经历讲述家风故事,传递家风力量。
巡讲的第一站,是天津的 “阳光社区”。李老栓坐在社区的小广场上,给居民们讲自己一辈子挑粮的故事:“我年轻时挑粮,不管多累,都要把坏粮挑干净,好粮一粒不丢。有次遇到暴雨,我把自己的雨衣盖在粮车上,宁愿自己淋雨,也不能让粮食受潮。做人就要这样,守着诚信,心里才踏实!”
台下的居民们听得格外认真,一位老爷爷听完后,站起来说:“李老栓的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那时候我开小卖部,从来不多收一分钱,少给一分货。诚信不是大道理,是实实在在的小事!”
巡讲的第二站,是东京的一所小学。小樱花带着自己做的樱花书签,给孩子们讲自己和祖玛的跨国家风友谊:“我教祖玛做樱花折纸,祖玛教我编草编挂饰。我们虽然语言不一样,但都懂‘互助’的道理。有次我在夏令营里迷路,是祖玛带着我找到大家,她还把自己的水和零食分给我。好家风,能让不同国家的人成为朋友!”
孩子们听得眼睛发亮,纷纷举手提问:“小樱花姐姐,南非的草编挂饰怎么编呀?”“我们能和中国的小朋友一起做手作吗?” 小樱花笑着一一回答,还现场教孩子们做简单的樱花折纸,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巡讲过程中,还发生了很多暖心的事。在肯尼亚的一个部落,小卡鲁带着孩子们给部落的老人唱家风歌,还把自己在丰收营里学到的晾晒技巧教给部落的大人;在法国的一家面包房,皮埃尔给顾客们讲范妮奶奶 “诚实做面包” 的故事,还邀请大家品尝刚烤好的 “诚信面包”;在巴西的一所社区学校,卢卡斯给孩子们讲自己在麦田里捡麦粒的经历,教大家制作 “节俭主题” 的杂粮画。
有次在南非的一个偏远村落,祖玛的巡讲遇到了暴雨,村民们特意搭起临时帐篷,还把家里的干柴拿出来生火取暖。“就算下雨,我们也要听家风故事!” 一位村民说,祖玛感动得热泪盈眶,当场教大家用草编记录自己的家风故事,帐篷里的灯光下,草编的纹路和故事的温暖,成了暴雨夜最动人的风景。
“跨国家风故事巡讲不是简单的‘讲故事’,而是‘传递情感,联结心灵’!” 梁小宇在巡讲总结会上说,“每个故事都是一颗家风的种子,我们要让这些种子在更多人的心里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三、 家风故事墙:把家风故事汇集成海
跨国家风故事巡讲启动的同时,家风数字平台的 “家风故事墙” 功能正式上线。故事墙分为 “诚信故事区”“互助故事区”“节俭故事区”“跨国友谊区” 西个板块,用户可以上传自己的家风故事、故事配图和音频,还能给喜欢的故事点赞、评论、分享。平台还会每周评选 “最佳家风故事”,将其置顶展示,让更多人看到优质的家风内容。
家风故事墙上线当天,就吸引了百万用户上传故事。李老栓让小李帮自己上传了 “挑粮护粮” 的故事,还附上了自己年轻时挑粮的老照片和现在教孩子们挑粮的视频。故事很快就获得了大量点赞,有用户留言:“李爷爷的故事让我想起了爷爷的教导,诚信不是口号,是一辈子的坚持!”
卢卡斯也在故事墙上上传了 “麦田捡麦粒” 的故事,配了张自己和李老栓一起捡麦粒的照片,还录了段音频,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我从捡麦粒里学会了节俭,以后我要把这个故事告诉更多巴西的小朋友!” 音频里的童声虽然稚嫩,却充满了真诚,引得很多用户留言鼓励。
可上线没多久,就有用户反馈:“故事墙的搜索功能不够完善,找不到自己想看的故事类型!” 梁小宇团队赶紧优化功能,新增了 “故事标签” 和 “地区筛选”—— 用户可以给故事添加 “童年回忆”“长辈教导”“跨国经历” 等标签,还能按国家、城市筛选故事,让查找更便捷。
优化后的家风故事墙,成了全球家风伙伴的 “心灵栖息地”。有用户留言:“每天睡前都要在故事墙上读几个家风故事,感觉心里暖暖的,也更明白该怎么教育孩子了!” 还有用户通过故事墙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发起 “家风实践活动”,让线上的故事变成了线下的行动。
西、 秋研学传情:家风的故事永不停
秋日家风研学丰收营、跨国家风故事巡讲、家风故事墙上线,让这个秋天充满了家风的收获与感动。二零三二年的重阳节,梁小宇团队在梁家大院举办了 “秋日家风敬老宴”,邀请了社区的老人、巡讲的家风讲述者、平台的故事作者代表,一起吃重阳糕、赏秋景、聊家风,共度传统佳节。
宴会上,大家围坐在老槐树下,桌上摆满了丰收营里收获的小麦做的馒头、孩子们酿造的果酒、社区老人做的重阳糕,格外热闹。李老栓端着酒杯,对大家说:“这个秋天,我们收获了粮食,收获了故事,更收获了对家风的传承。希望我们能把这些故事一代代传下去,让好家风永远陪伴我们!”
祖玛通过视频,给大家展示了南非部落的 “敬老仪式”—— 部落的孩子们给老人献上草编挂饰,还为老人唱家风歌。“我们部落的家风是‘尊敬老人,共享收获’,希望这份温暖能传递给全球的伙伴!” 祖玛笑着说。
小卡鲁则带着部落的孩子,在视频里给大家展示了自己用草编记录的家风故事,每一个草编图案,都对应着一个温暖的家风瞬间。“这些草编故事,要送给全球的老人,祝他们健康长寿!” 小卡鲁举着草编,兴奋地说。
宴会最后,大家一起在老槐树下种下 “家风故事树”—— 树上挂着每个人的家风故事卡片,有的写着 “爷爷教我挑粮,诚信记心间”,有的写着 “和祖玛一起编挂饰,互助暖人心”,还有的写着 “在故事墙上分享经历,传递家风力量”。卡片在秋风中轻轻摇曳,像一个个跳动的家风音符。
梁小宇看着树上的故事卡片,心里满是温暖。他知道,家风的传承,就像这秋日的研学,在实践中收获成长;就像这跨国家风故事,在讲述中传递感动;就像这家风故事墙,在分享中联结你我。而那些藏在麦田里、故事中、卡片上的家风记忆,会像老槐树上的金黄叶片,在秋日的阳光下闪耀光芒,把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们,紧紧连在一起。
那天晚上,梁小宇更新了家风数字平台的动态,配了一张全球家风讲述者一起巡讲的合影,文案写道:“家风是什么?是研学中收割的一粒小麦,是故事里的一段经历,是故事墙上的一条留言,是故事树上的一张卡片。秋研学传情,故事连世界,我们一起,把这份秋日的收获,变成永远的传承,把这份跨国的友谊,变成永恒的纽带。”
月光洒在梁家大院的麦田上,老槐树上的叶片轻轻飘落,秋日的虫鸣声里,家风的故事还在继续,温暖的传承,永不停止。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津门梁家纪事》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WI8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