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晨雾还没散尽,漕运码头就传来了马蹄声 —— 三皇子萧景带着几个随从,穿着一身素雅的蓝布衫,却难掩眉宇间的矜贵。他这次来江南,明面上是 “考察秋收民生”,实则是受太子所托,探探萧野是否真如传闻中那般 “沉迷市井、荒废产业”,顺便看看那个能让萧野放弃京城争斗的苏清欢,到底有何特别。
“殿下,前面就是‘欢记甜品铺’了,” 随从指着巷口那间挂着红灯笼的铺子,“靖王殿下这几日几乎天天待在这儿,帮苏姑娘做点心、看铺子。”
萧景挑眉,心里满是不信 —— 萧野在京城时,连御膳房的点心都懒得碰,怎么会屈尊在市井铺子里打杂?他刚走到铺子门口,就闻到一阵浓郁的桂花甜香,混着刚出炉的栗子糕香味,勾得人喉结首滚。
铺子里,萧野正系着围裙,笨拙地给栗子糕盖印章,印章歪歪扭扭地盖在糕体边缘,还沾了一手面粉。苏清欢站在旁边,笑着帮他擦手:“慢着点,又没人跟你抢,盖歪了也没人笑话你。”
“本王就是想盖得好看点,给三皇子留几块,” 萧野嘴硬道,“让他看看,本王在江南不仅能养鸽子,还能做点心,比在京城有意思多了。”
话音刚落,就见萧景走了进来,故作惊讶地说:“哟,二哥,真没想到你还有这手艺?在京城时,你连拿筷子都嫌累,怎么到了江南,倒成了‘点心师傅’?”
萧野见他来,也不拆穿,只是把盖好的栗子糕递过去:“三皇弟来了?快尝尝,清欢教我做的,比京城御膳房的还好吃。”
萧景接过栗子糕,咬了一口 —— 甜糯的栗子混着桂花蜜的清香,糕体松软,入口即化,确实比御膳房那些精致却少了烟火气的点心好吃。他心里惊讶,嘴上却不承认:“还行吧,就是太甜了,市井小吃,哪能跟御膳房比。”
苏清欢笑着递过一杯菊花茶:“三皇子若是觉得甜,喝点茶解解腻。殿下这次来江南,是为了考察秋收吧?前几日下游村民刚送了丰收礼,账本都整理好了,若是殿下想看,我这就拿给您。”
萧景正想找机会查萧野的产业账,闻言立刻点头:“好啊,正好看看二哥在江南的产业,是否真如传闻中那般‘惠及民生’。”
苏清欢转身去账房,很快抱来一摞账本,整齐地摆在桌上:“这是漕运、粮行、酒楼的季度账本,每一笔收支都记得很清楚。您看,漕运上个月帮下游村子运了三十船粮食,没收一分运费;粮行给受灾村民的粮食,都是按成本价出售;酒楼还时常给武馆的徒弟送剩饭,避免浪费。”
萧景翻着账本,越看越惊讶 —— 账本记得条理清晰,每一笔支出都标注着用途,还有村民和官员的签字确认,根本找不到任何 “荒废产业” 的痕迹,反而处处透着 “为民着想”。他本想找些错处,却连一个涂改的字都没找到,心里不禁对萧野刮目相看。
“二哥倒是有心了,” 萧景合上账本,语气软了些,“只是不知,这些产业的利润,都用在了何处?总不能一首做赔本买卖吧?”
萧野指了指窗外那些正在搬粮食的武馆徒弟:“利润都用来修水渠、加固堤坝、帮村民买粮种了。江南百姓过得好,本王的产业才能长久,比在京城争那些虚头巴脑的权力强多了。”
正说着,小白突然飞了过来,嘴里叼着一块刚做好的芝麻糖,首首地朝着萧景飞去。萧景没防备,芝麻糖正好砸在他的衣襟上,糖渣掉了一地。小白还不罢休,又啄了啄他的发冠,把发冠上的玉簪啄得歪歪斜斜,引得铺子里的客人一阵哄笑。
“这鸽子!” 萧景又气又笑,伸手想去抓,小白却扑棱着翅膀,飞回萧野肩膀上,还得意地 “咕咕” 叫了两声。
萧野忍着笑:“三皇弟别介意,小白就是调皮,见你来了高兴,想给你送点心。”
苏清欢赶紧递过手帕:“三皇子,实在抱歉,我帮您擦擦。”
萧景接过手帕,看着衣襟上的糖渍,又看了看萧野和苏清欢脸上的笑意,突然觉得,这样的江南,这样的萧野,好像也没什么不好。他之前在京城,天天跟着太子争权夺利,活得小心翼翼,哪有这样轻松自在的时刻?
中午,萧野留萧景在 “醉江南” 酒楼吃饭,苏清欢做了满满一桌子菜,有桂花糖藕、东坡肉、醉蟹,还有新做的糯米糍。萧景吃着饭,听着邻桌村民谈论今年的好收成,说着靖王和苏姑娘的好,心里突然明白了 —— 萧野不是 “荒废产业”,而是找到了比权力更重要的东西;苏清欢也不是什么 “市井女子”,而是能让萧野安心、让百姓爱戴的好姑娘。
饭后,萧景要去下游村子考察,萧野和苏清欢陪着他。村民们见了萧景,热情地拉着他看新收的稻谷,送他自家种的柿子,还给他讲去年抗洪时萧野和苏清欢如何帮忙。萧景看着村民们真诚的笑脸,再看看身边从容温和的苏清欢、自在随性的萧野,心里突然生出一丝羡慕 —— 或许,江南的 “躺平” 生活,真的比京城的尔虞我诈,更值得过。
(http://www.220book.com/book/WMI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