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便利店夜班捡到“时间赊账券”(西)
清晨的阳光刚漫过便利店的玻璃窗,玻璃门就被“叮”地推开,两个背着双肩包、举着相机的年轻人探进头来,目光首奔门口的“诚信角”。“请问这里就是报纸上写的‘诚信便利店’吗?我们从隔壁市来的,特意想来拍拍照。”
我刚点头,就看见货架旁的老太太笑着迎上去,手里还拿着那本“诚信故事集”:“快进来暖和暖和,故事都在这本子里呢,你们慢慢看。”年轻人翻开本子,指尖划过张阿姨写的咸菜故事、周小宇画的星星,突然指着其中一页惊呼:“这个化工厂赔偿的故事好感人!原来诚信还能让企业认错啊。”
说话间,玻璃门又响了,这次进来的是位穿西装的男人,手里拿着个印着报社logo的笔记本。“我是《城市早报》的记者,之前发的短讯火了,好多读者留言想知道‘诚信角’的后续,今天特意来做个深度采访。”他刚拿出笔,就看见一位穿校服的女生走到“诚信角”前,放下一本崭新的漫画书,在本子上写下:“借了三天《小王子》,还一本《治愈星球》,希望下一个读者能收获双倍快乐。”
女生走后,记者的笔顿了顿,笑着说:“这就是最好的素材啊。”他跟着我采访时,正好撞见陈默带着念念来送新画——这次画的是两个外地游客在“诚信角”拍照,背景里的便利店挂着串红灯笼,灯笼上写着“诚信传家”。老太太看了画,突然转身从竹篮里拿出几个豆沙包,塞给记者:“尝尝,这是用‘诚信角’收到的红豆做的,甜得很。”
没过多久,便利店的门口渐渐排起了队。有人是来还东西的:借了雨伞的大叔带了袋自家种的橘子,还充电宝的姑娘放下了一沓便利贴;有人是来“存”东西的:卖面包的阿姨放了两袋全麦吐司,开书店的老板搬来一箱二手绘本,说“让诚信角也有书香味”;还有人是特意来写故事的:一位白发爷爷写下自己年轻时赊账买农具、后来主动还了三倍钱的经历,下面画了个小小的锄头。
最热闹的是周末,周小宇带着班里的同学来帮忙——有的帮着整理“诚信角”的东西,有的给游客讲解本子里的故事,还有的在便利店的墙上画新画:画着外地游客举着相机,画着小朋友踮脚放绘本,画着老太太给大家递豆沙包。赵梅索性在门口摆了个小桌子,煮起了热豆浆,免费分给来打卡的人:“喝杯热的,心里更暖。”
有天傍晚,之前来的那位记者又找来了,手里拿着刚印好的报纸,头版就是便利店的照片,标题写着“一间小店,温暖一座城——‘诚信角’成城市新地标”。他指着报纸上的一段话念给我们听:“在这里,诚信不是口号,是借走的每一把伞、归还的每一件物、写下的每一个故事。它像一束光,从便利店的玻璃窗里照出来,照亮了更多人的心房。”
老太太听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纸,是之前那张“时间赊账券”的复印件。“我把这个也贴在‘诚信角’了,”她笑着说,“让大家都知道,当初就是这么一张小纸片,长出了这么多甜滋滋的事。”我看着那张复印件,又看了看“诚信角”里满满当当的东西、本子里密密麻麻的字、墙上热热闹闹的画,突然觉得,这间小小的便利店,己经变成了一座装满温暖的宝库。
那天晚上值夜班时,我又在“诚信故事集”里写了新的话:“原来诚信真的会传染,从一张赊账券,到一个‘诚信角’,再到一座城市的温暖。它不是某个人的事,是我们每个人的事——你递出一把伞,我归还一本书,他写下一个故事,慢慢就聚成了一片光。”
写完抬头,正好看见窗外有人在给“诚信角”拍照,手机的闪光灯亮了一下,像一颗小小的星星。玻璃门上的风铃轻轻响着,和远处传来的笑声混在一起,成了这个夜晚最温柔的声音。
当我在便利店夜班捡到“时间赊账券”(番外篇)
番外一:周小宇的“诚信作业”
周小宇把画满星星的作业本摊在便利店的收银台上时,窗外刚飘起今年的第一片雪花。“姐姐,这是老师布置的‘诚信主题’手抄报,我想把‘诚信角’的故事都画上去。”他指着画纸上刚勾勒出的轮廓——老太太递豆沙包的模样、陈默搭架子的背影,还有念念举着画笔的小身影,“老师说,最好能有真实的故事,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渣男一哭,娇娇动了心 我想抄几段‘诚信故事集’里的话。”
我把那本厚厚的本子递给她,他翻到张阿姨写咸菜的那页,手指轻轻点着字迹:“我要把这个写进去,张奶奶借伞还咸菜,就像我上次借了同学的橡皮,第二天还了块新的一样。”正说着,玻璃门“叮”地响了,张阿姨拎着袋刚腌好的萝卜干走进来,看见小宇的手抄报,笑着凑过去:“哟,把奶奶画进去啦?那得再添笔细节——我还伞那天,你赵梅阿姨给我倒了杯热豆浆,暖得我心里发甜呢!”
小宇赶紧拿起彩笔,在画纸角落添了个冒着热气的豆浆杯。等他画完,老太太也来了,手里拿着个用红绳系着的小本子:“小宇,奶奶给你写了句寄语,就贴在手抄报上吧。”本子里的字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诚信就像画画,一笔一划都要真,才能画出最好看的画。”
后来小宇的手抄报得了年级第一,他特意把奖状带来贴在便利店的墙上,就在周小宇之前画的星星画旁边。那天放学,他还带着班里的同学来“诚信角”帮忙整理绘本,一群孩子围着架子叽叽喳喳,像一群热闹的小麻雀,把“诚信角”的暖黄色灯光都衬得更亮了。
番外二:陈默的“环保诚信账”
陈默带着念念来便利店时,手里多了个崭新的绿色本子,封面上写着“环保诚信账”。“自从化工厂赔偿后,我就想着,诚信不只是借还东西,还得对咱们住的地方讲诚信。”他翻开本子,里面记着密密麻麻的字:3月12日,带念念去公园种了棵小树苗;4月5日,组织小区居民分类投放垃圾;5月20日,给化工厂提了三条废水循环利用的建议,对方采纳了两条。
念念趴在收银台上,指着本子里的一幅画:“这是我画的小树苗,爸爸说,咱们守着对环境的承诺,小树苗就能长成大树,以后空气会更干净。”正说着,化工厂的李厂长突然来了,手里拿着份打印好的报告:“陈默,这是咱们厂上半年的环保达标记录,每一项都符合标准,特意给你送一份,也算兑现当初的承诺。”
李厂长走后,陈默把报告夹进“环保诚信账”里,笑着说:“以后咱们把这本账也放在‘诚信角’,让大家都看看,守着诚信做事,不管是开店还是办厂,都能心里踏实。”那天下午,有位来打卡的游客看到这本账,特意拍了照发在网上,后来还有环保组织联系陈默,想邀请他去分享“用诚信守护环境”的故事。
番外三:老太太的“赊账回忆册”
冬至那天,老太太拎着竹篮来便利店时,里面没装豆沙包,而是多了本泛黄的旧册子。“这是我年轻时开小卖部的赊账本,今天整理抽屉找出来了,想跟你们说说以前的事。”她翻开册子,里面记着几十年前的名字和数字:王大叔赊了2斤米,欠3块5;李阿姨赊了1包盐,欠5毛钱;张爷爷赊了瓶酱油,欠1块2。
“那时候大家日子过得紧,赊账是常事,但很少有人赖账。”老太太指着其中一页,眼里满是回忆,“有次王大叔家里收成不好,欠了半年的米钱,后来特意扛了袋新收的玉米来还,说‘欠人的东西,早晚得还,心里才舒坦’。”赵梅坐在旁边,轻轻拍着老太太的手:“妈,以前我总嫌你心太软,现在才明白,你守着的不是那点赊账,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我把这本旧册子和“诚信故事集”放在一起,摆到“诚信角”最显眼的位置。有位来借雨伞的老人看到册子,突然红了眼眶:“我年轻时也在你家小卖部赊过东西,没想到过了这么多年,还能看到这本账。”他在“诚信故事集”里写下:“几十年前的赊账本还在,几十年后的诚信还在,这才是咱们中国人最珍贵的东西。”
后来,老太太常来便利店翻看这本“赊账回忆册”,有时会给来打卡的游客讲册子的故事。有次她指着册子上的名字说:“你看,不管过多少年,诚信这两个字,从来都没变过。就像咱们的‘诚信角’,刚开始只是个小架子,现在装满了东西和故事,以后还会有更多人来添砖加瓦。”
那天晚上,我看着“诚信角”里新旧两本账,看着墙上贴满的画和奖状,突然觉得,这间小小的便利店,己经成了一座装满回忆和温暖的博物馆。玻璃门上的风铃轻轻响着,窗外的雪还在下,却一点都不冷——因为这里的每一件东西、每一个故事,都像一团小火苗,把人心烘得暖暖的,把诚信的光,照得远远的。
(http://www.220book.com/book/WNL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