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起于布衣,手提三尺剑,斩蛇起义,鏖战数年,终登九五之尊,定都长安,建立大汉王朝。昔日的泗水亭长,如今己是万乘之君。功成名就,他并未忘记那位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的老父亲——刘太公。于是,便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
太上皇居于长安深宫,雕梁画栋,富丽堂皇,珍馐美味,不绝于口,仪仗护卫,前呼后拥。然而,这位习惯了田间地头、邻里乡音的老人,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无上尊荣,却时常感到一丝莫名的空虚与燥热。长安的夏日本就炎热,皇宫的高墙更是隔绝了郊外的清风,也隔绝了他熟悉的生活气息。
一日,刘邦前来请安,见父亲虽有美人在侧摇扇,眉宇间却仍锁着一丝郁色。刘邦何等精明,略一思索便知父亲心意。他虽贵为天子,却也懂得“孝”字为先。回宫后,他便命能工巧匠,用上好的湘妃竹为骨,以江南进贡的极品真丝为面,精心制作了一把扇子。
这扇子非同寻常。竹骨选材于潇湘二妃泪痕所染的斑竹,温润如玉,触手生凉。扇面上,并非寻常的花鸟虫鱼,而是刘邦特意吩咐画师绘制的沛县丰邑市井图:那熟悉的茅草屋,屋前的老槐树,几个孩童正在追逐嬉戏,远处田埂上,有农夫荷锄而归,村口的小酒馆幌子随风摇曳,依稀可见“王记”二字……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皆栩栩如生,仿佛将整个故乡都浓缩在了这方寸之间。
更奇的是,扇柄处镶嵌着一枚小巧的玉龙,龙口微张,内置一枚特制的香料丸,散发出淡淡的龙涎香气。这香气清冽持久,不似寻常熏香那般浓烈,却能在炎炎夏日中带来一丝沁人心脾的凉爽与安宁。
当刘邦将这把扇子送到刘太公手中时,老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接过扇子,轻轻展开。当扇面上那熟悉的故乡图景映入眼帘时,太公浑浊的老眼中顿时泛起了泪光。他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抚摸着扇面上的茅草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虽然清贫却充满欢声笑语的家。
“好……好啊……”太公喃喃自语,声音有些哽咽。他缓缓摇动扇子,湘妃竹骨发出轻微而悦耳的“沙沙”声,伴随着丝丝缕缕的龙涎香,拂过面颊,驱散了夏日的燥热,也仿佛吹散了心中的郁结。
自此,这把扇子便成了太上皇刘太公形影不离的物件。
在那些百无聊赖的宫廷日子里,太公常常独自一人,坐在御花园的凉亭下,手捧这把“故乡扇”,轻轻摇着。扇面上的故乡风光,随着扇面的开合而缓缓流动,勾起他无数温馨的回忆:与邻里在老槐树下闲话家常,在田埂上听蛙鸣蝉噪,在小酒馆里与老友浅酌几杯……龙涎香的清凉,混合着对故乡的思念,竟也让这深宫生活多了几分滋味。
有时,刘邦会陪着父亲一起摇扇。父子二人,一个是开创基业的大汉天子,一个是安享天伦的太上皇,此刻却都沉浸在扇面所描绘的田园风光中。刘邦或许能从父亲的眼神中,看到自己年少时的影子,感受到那份质朴的乡情,从而更加理解父亲的心境。后来,刘邦为解父亲思乡之苦,甚至仿照沛县丰邑的格局,在长安附近建造了一座新丰城,将家乡的邻里故旧悉数迁来,让父亲得以在异地重温旧梦。
然而,新丰城终究是“仿”的,那份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或许只有在这把承载着儿子孝心与故乡记忆的扇子中,才能找到最真切的慰藉。
这把龙涎香扇,不仅仅是一件消暑的用具,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孝心,一段浓缩的乡愁,一个关于父子情深的见证。它扇动的,是宫廷的清风,也是一位老人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它承载的,是皇家的奢华,更是一份跨越了身份与地位的人间温情。
在历史的长河中,刘邦的丰功伟绩固然辉煌,但这把小小的扇子,以及它背后所蕴含的父子亲情与人文关怀,同样散发着温暖的光芒,成为大汉王朝初建时期一段感人至深的插曲,流传千古。
(http://www.220book.com/book/WOG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