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凡与苏雨柔之间那层朦胧而美好的情愫,如同初春的嫩芽,在小心翼翼的呵护下悄然生长。这份私密的温暖,并未影响杨凡对医道的追求,反而让他心境更加圆融,修炼《导引炼气诀》时,感觉灵力运转都似乎顺畅了几分。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他未曾想到,自己之前在古玩街捡漏成功的事迹,并未随着时间流逝而沉寂,反而以一种他意想不到的方式,在特定的小圈子里悄然传开了。
事情的起因,源于“集雅斋”的钱掌柜。他自杨凡手中收购了那件乾隆仿哥窑青釉碗后,凭借其老道的经验和人脉,很快便为这件品相有瑕但来历不凡的官窑器找到了合适的藏家,小赚了一笔。在与同行、藏友的交流中,他难免会提及这件东西的来历,言语间对那个眼光毒辣、运气极佳的年轻人杨凡,不乏惊叹与赞赏之词。
“了不得啊,一个年轻小伙子,在地摊上花一百块淘来的破烂,转身就成了二十多万的官窑器!这眼力,这运气,没准儿真是个有‘天赋’的。”
古玩行当最不缺的就是各种传奇捡漏故事,而杨凡这个故事,因其主角的年轻和过程的戏剧性(从被博古斋老板嘲讽到被研究所专家肯定),更具传播力。一传十,十传百,“城隍庙有个年轻高人,一眼断真伪,捡了大漏”的说法,便在江州市的古玩收藏小圈子里慢慢流传开来。
起初,大多数人只当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并未深信。毕竟,古玩行里“打眼”是常态,“捡漏”是传说,何况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
但很快,另一件事的发生,为这个传言增添了可信度。
一位与钱掌柜相熟的本地富豪,姓吴,是做建材生意起家的,家底丰厚,近年也附庸风雅,喜欢收藏些瓷器玉器。他听闻此事后,好奇心起,特意去“集雅斋”看了那件杨凡卖出的瓷碗,听钱掌柜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整个过程。
这位吴总自己就是个半吊子爱好者,没少交学费,深知捡漏之难。他心中一动,想到了自己书房里那件重金购来、却始终心里有些没底的“明代青花梅瓶”。瓶子的来源、证书似乎都无问题,但他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一首想找个真正的高人掌掌眼。
“钱老板,你说那个年轻人,真这么神?能不能帮我引荐一下?”吴总动了心思。
钱掌柜有些为难:“吴总,我只跟那小伙子做过一次生意,连个联系方式都没留。只知道他叫杨凡,挺年轻的,其他的就不清楚了。”
吴总并未放弃。他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几经周折,竟然打听到这个杨凡,似乎近期在某个社区义诊中,也以“神医”之名小有名气。
“医术高明?眼力毒辣?”吴总更加好奇了,这年轻人到底什么来路?他决定亲自去那个社区义诊点碰碰运气。
周六上午,吴总开着他的奔驰S级,低调地来到了杨凡曾义诊过的社区小广场。他并没有声张,只是混在人群中观察。当他看到角落那个端坐的年轻人,气质沉静,仅凭望诊切脉便能精准说出求诊者的病痛隐疾时,心中便信了七八分。
等到义诊间隙,人稍少些时,吴总才走上前去,态度颇为客气:“请问,是杨凡,杨先生吗?”
杨凡抬头,看到一个衣着体面、气度不凡的中年男人,微微点头:“我是,请问您是哪位?要看诊吗?”
“不不不,”吴总连忙摆手,脸上堆起笑容,“鄙人姓吴,做点小生意。冒昧打扰杨先生,是听闻杨先生不仅医术通神,在古玩鉴赏方面,也有独到的眼光?”
杨凡心中微动,立刻明白是之前古玩街的事情传出去了。他面色平静,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只是淡淡道:“吴先生过奖了,略知皮毛而己。”
吴总见他如此沉稳,不骄不躁,心中更是高看几分,认定他是有真本事的人。他也不再绕弯子,诚恳地说道:“杨先生,实不相瞒,我手里有件瓷器,心里一首没底,找过几个人看,说法不一。听闻杨先生慧眼如炬,不知能否请您移步寒舍,帮忙掌掌眼?当然,鉴定费用方面,绝不会亏待杨先生。”
有富豪慕名请杨凡鉴定古董。
杨凡看着眼前态度恳切的吴总,略一沉吟。他如今虽然不缺钱,但修炼之路漫长,日后难免需要更多资源,与这些富豪结交,未必是坏事。而且,运用玄瞳鉴宝,也是一种对能力的锻炼。
“吴先生客气了。”杨凡开口道,“帮忙看看可以,至于费用,看过后再说吧。”
“好好好!多谢杨先生赏光!”吴总大喜过望,连忙亲自为杨凡拉开车门。
坐在舒适豪华的车内,杨凡望着窗外掠过的街景,心中淡然。他明白,随着自己能力的展现,名声渐起是必然之事。这既是机遇,也可能带来新的挑战。
潜龙之能,己渐露于市井之间。接下来的鉴定,将是他玄瞳鉴宝能力的又一次正式亮相。
(http://www.220book.com/book/WOO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