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饮独思,心潮如海
夜,深沉如墨。
应天府的紫金山下,一座幽静的别院隐于松林之间。院中,一盏青铜灯台燃着幽幽灯火,映照出陈默的身影。他独坐石亭,手中握着一樽青瓷酒壶,酒香氤氲,如雾如梦。
他仰头饮尽一杯,酒液顺唇而下,似火灼心。他望着天际残月,思绪如潮,翻涌不休。
“我改变了太多……”他低语,声音在夜风中飘散。
自他踏入这洪武之世,己近十载。从初时的谨慎自保,到如今的权倾朝野,他以“天网密令”肃清贪腐,以“红尘炼心”磨砺意志,以“监察司”织就一张覆盖全国的情报巨网。郭桓伏法,欧阳伦赐死,蓝玉被诛,燕王囚于凤阳——大明的腐肉被一寸寸剜去,帝国的筋骨重新挺立。
然而,改变的代价是什么?
历史的长河被他强行改道。原本应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因朱标未死,己无登基之机;原本靖难之役的烽火,因燕王早囚,化为泡影;原本明朝中后期的党争、宦祸、边患……皆因他的介入而未现。
可这,是对是错?
他想起初入此世时的誓言:“若不能救苍生于水火,宁可身死道消。”他做到了。大明百姓安居乐业,税赋减轻,边防稳固,国库充盈。可他也成了历史的“篡改者”,成了命运的“逆行者”。
“红尘炼心,究竟是炼出了明君贤臣,还是炼出了一个……新的专制帝国?”他自问。
他闭目,脑海中浮现出朱元璋的面容——那位从乞丐到皇帝的雄主,如今依旧龙精虎猛,每日五更起身,批阅奏章,亲自主持朝会,对贪官污吏毫不留情。可正因如此,大明的权力愈发集中,六部尚书皆由天子亲选,地方官吏皆由监察司考核,连藩王都成了笼中鸟。
“我是在打造一个盛世,还是在铸造一座金碧辉煌的牢笼?”陈默喃喃。
酒入愁肠,化作千般思绪。他忽然笑了:“罢了,既己走到这一步,何不一不做,二不休?既然明朝的后续己断,那便——大明永昌。”
他站起身,将酒壶掷于地上,碎裂之声如惊雷炸响。
“既然天命可逆,那便逆到底。既然历史可改,那便改到万世不灭。”
二、求见朱元璋:君臣夜谈,共绘蓝图
次日清晨,陈默入宫,求见朱元璋。
奉天殿内,朱元璋正批阅边关奏报。见陈默到来,抬眼笑道:“陈卿今日气色不同,可是又有良策?”
陈默跪地,声音沉稳:“陛下,臣有一策,关乎大明万世基业,愿与陛下共商。”
朱元璋放下朱笔,示意他平身:“说。”
陈默取出一卷帛书,缓缓展开,其上绘有山川地理、城池分布、军镇布局,更有密密麻麻的注解与规划。
“臣以为,大明之患,不在一时之贪佞,而在制度之弊、权力之散、传承之乱。若欲国祚永续,必行三大变革。”
朱元璋目光一凝:“讲。”
第一变革:权力重构,设立“三院六司”
“今之六部,权责混杂,易生腐败。臣请废六部,设‘三院六司’。”
●
政务院:统管民政、财政、司法,下设户、吏、刑三司,由天子亲选,五年一任,不得连任。
●
军务院:统管全国军政,下设兵、工二司,掌兵员、军械、边防,由五军都督府与监察司共督。
●
学政院:统管教育、科举、文化,下设礼、教二司,选拔寒门才俊,杜绝门阀垄断。
“如此,权力分立,相互制衡,贪腐难生,政令畅通。”陈默道。
朱元璋沉思片刻:“此制甚妙。然谁可掌之?”
“臣愿为政务院首辅,总领全局。另设‘监察总司’,独立于三院,首隶天子,掌纠察百官,如天网密令之升级。”
朱元璋大笑:“好!你既愿担此重任,朕便赐你‘紫金印’,可调三院六司,如朕亲临。”
第二变革:皇权传承,立“太子监国制”
“陛下,自古皇位传承,多生内乱。臣请立‘太子监国制’——太子年满二十,即入政务院学习理政,三十岁正式监国,天子退居‘太上皇’,专修养生,以防权柄滞留。”
朱元璋眉头一皱:“朕尚未老,何谈退位?”
陈默正色道:“非退位,是传承。陛下可如太公望辅周武,退而观政,助太子稳固江山。如此,可避父子相争,兄弟相残。”
朱元璋沉默良久,终点头:“若太子朱标能如你所言,朕愿为太上皇,静观大明永昌。”
第三变革:疆域扩展,谋“西海归一”
“大明之强,不在守成,而在开拓。臣请陛下定‘西海归一’之策。”
●
北线:以北平为基地,筑“九边长城”,设军镇三十,屯田养兵,逐步推进至漠北,彻底肃清北元残余。
●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不当老实人了,黑化吧南线:以云南为跳板,出兵安南、占城,设立“交趾行省”,将中南半岛纳入版图。
●
东线:组建“东海舰队”,以登州、明州为港,清剿倭寇,收复琉球,建立“东海军镇”。
●
西线:经略西域,重开丝绸之路,设“甘肃行都司”,联合察合台汗国,共制帖木儿帝国。
“十年之内,大明疆域可扩一倍;百年之内,西海皆为明土。”陈默声音铿锵。
朱元璋眼中精光闪动:“好!朕正有此志!你既绘此蓝图,朕便命你为‘开拓总使’,统管西海事务。”
三、君臣共识:大明永昌的誓言
夜深,奉天殿灯火未熄。
朱元璋与陈默并立于殿前,望着应天府的万家灯火。
“陈卿,”朱元璋忽道,“你为何如此尽心?朕知你非寻常人,你的眼中,有朕也看不透的东西。”
陈默微微一笑:“臣生于乱世,长于微末,亲见百姓流离,官吏腐败。今得遇明主,愿以毕生之力,助大明成万世之业。”
“可若大明终有灭亡之日呢?”朱元璋问。
陈默抬头,目光如星:“那便——大明永昌。若历史注定终结,那臣便以人力,逆天改命。若王朝终将倾覆,那臣便以制度,铸就不朽。”
朱元璋大笑,声震殿宇:“好!好一个‘大明永昌’!朕与你,共赴此志!”
他取下腰间玉佩,递予陈默:“此乃朕登基时所佩,今日赠你,为‘永昌之誓’。”
陈默跪接,郑重道:“臣,誓死效忠,不负此誓。”
西、蓝图落地:变革的风暴
三日后,诏书颁行天下:
●
废六部,设“三院六司”,陈默为政务院首辅。
●
立太子朱标为“监国太子”,即日起入政务院学习理政。
●
设“东海舰队”、“九边军镇”、“交趾行省”,开启大明扩张时代。
●
监察总司升级为“天网司”,陈默兼领,权力空前。
朝野震动。
有人欢呼:“大明将兴,万世可期!”
有人惶恐:“此制一立,皇权旁落,恐生新乱。”
更有人暗中串联,欲阻变革。
然陈默早己布下天罗地网。
●
“铁账营”清查反对派账目,三日之内,罢官百人。
●
“幽冥营”潜入各大门阀,掌握其密谋,一一处置。
●
“算学司”推行新税法,以“网格田亩制”取代旧制,杜绝隐田逃税。
百姓欢呼,称陈默为“青天宰相”;士人敬畏,称其为“权谋之神”;而朱元璋,则在宫中笑言:“朕得陈默,如刘邦得张良,刘备用孔明。”
五、红尘炼心:陈默的道与劫
夜,陈默独坐于政务院后堂。
他手中捧着朱元璋所赠玉佩,轻抚其上“永昌”二字。
“我究竟是救了大明,还是毁了它?”他自问。
他知,自己己走上一条不归路。他以权谋改写历史,以制度压制人性,以“红尘炼心”磨砺意志,却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另一个“朱元璋”——一个更冷静、更理性、更无情的统治者。
“若有一天,我也成了压迫者,谁来诛我?”他苦笑。
窗外,月光如水。
他忽然想起穿越前的自己——那个在图书馆翻阅《明史》的普通青年,怎会想到,自己竟成了历史的执笔人?
“或许,红尘炼心,本就是一场劫。”他低语,“但若能换一个太平盛世,我愿入此劫,万死不悔。”
他站起身,望向北方。
燕王虽囚,其子朱高炽、朱高煦仍在北平;倭寇虽退,五岛众仍在海上窥伺;帖木儿帝国正东进,西域将起风云。
“大明永昌,不是终点,而是起点。”他握紧玉佩,“而我,陈默,将为此,战至最后一息。”
六、尾声:天命与人力
数月后,应天府外,长江之畔。
朱元璋与陈默并立于高台,观“东海舰队”首航。百艘战船列阵江面,旌旗猎猎,炮声震天。
“陈卿,”朱元璋道,“你说,大明能传多少代?”
陈默望向远方,声音平静:“若制度不衰,人心不堕,万世可期。”
朱元璋大笑,声震云霄。
风起,龙旗飘扬。
大明的船队,驶向大海,驶向未知的疆域,驶向一个被改写的未来。
而陈默,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知道——
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WP5O/)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