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之后,苏青禾与陆琛之间,仿佛被一根无形的弦紧紧绷住。陆卫国投下的那颗名为“一个月”的定时炸弹,滴答作响,回荡在他们每一次呼吸之间。
这不是一场单纯的情感拉锯,而是一场关乎未来,关乎尊严,关乎个人价值实现的残酷赛跑。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刺破晨雾,洒在京大校园的林荫道上时,苏青禾和陆琛己经像往常一样,出现在了各自的战场上。
只是,他们的眼神里,都多了一种近乎燃烧的火焰。
苏青禾的生活节奏,被压缩到了极致。她像一台上满了发条的精密机器,精准地规划着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
清晨五点,当同寝室的钱莉莉和林晓还在梦乡中时,她己经悄无声息地起床,借着走廊昏暗的灯光,开始背诵那些枯燥却至关重要的医学拉丁文词根。
上午的课程,她不再仅仅满足于听讲和记笔记。她开始在课堂上,针对教授讲授的知识点,提出一些极具前瞻性,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问题。
“老师,您刚才讲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目前主要以卧床休息和对症处理为主。但我在国外文献上看到一种溶栓疗法的概念,通过药物溶解血栓,重新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是否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治疗方向?”
她的话,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课堂,立刻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
授课的老教授扶了扶眼镜,惊讶地看着这个坐在第一排,眼神清亮的女生。溶栓疗法,这在国内还是一个极其前沿,甚至只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的概念。这个大一新生,是从哪里知道的?
短暂的惊讶过后,老教授眼中流露出浓厚的欣赏:“这位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非常有深度。这确实是目前国际心血管领域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方向,只是……受限于我们的药物研发水平和技术条件,在国内开展还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下课后,老教授特意叫住了苏青禾,与她探讨了许久。从那一刻起,苏青禾这个名字,开始在医学部的教师圈子里,悄然流传开来。
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她几乎都“长”在了那个属于她的秘密宝库——解剖楼三楼的资料室里。
她像一块贪婪的海绵,疯狂地吸收着那些超越时代的知识。从基础的人体解剖,到复杂的病理生理,再到最前沿的外科手术图谱。她的大脑,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将这些知识进行编码、整合,构建起一个独属于她自己的,无比庞大而精密的医学知识体系。
她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理论学习。她开始利用灵泉水,悄悄地进行一些小规模的实验。
她发现,经过灵泉水浸泡过的手术刀片,会变得异常锋利,且带着一种奇特的“亲和力”,在切割组织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围细胞的损伤。她还发现,稀释后的灵泉水,对于促进伤口愈合,有着惊人的效果。
这些发现,让她激动不己。她知道,这就是她的底牌,是她能够弯道超车,在短时间内做出成绩的最大依仗。
但她也清楚,这些东西,还不能暴露在阳光之下。她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能让她的才华,以一种合情合理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的舞台。
而这个舞台,她己经悄悄地将目光,锁定在了三个月后,即将在上海举办的全国青年医学论坛上。
那是一个汇聚了全国顶尖医学院精英的学术盛会。如果能在那里一鸣惊人,其影响力,将远远超过在学校内部取得的任何成绩。
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但如果能在这一个月内,完成一篇足够震撼的论文,作为敲门砖,那么,她就等于在这场与陆卫国的博弈中,为自己争取到了宝贵的,可以继续“比赛”的资格。
目标一旦确立,苏青禾的行动力变得无比惊人。
她将主攻方向,定在了“显微神经外科吻合技术”这一领域。这是一个即使在后世,也属于高精尖范畴的技术。但在她看来,这恰恰是她最能发挥优势的地方。
她的手,因为常年练习针灸,稳定性和灵活性远超常人。她的眼,因为灵泉的滋养,视力敏锐,观察入微。更重要的是,她脑海里,有着无数后世经过千锤百炼的手术方案和技巧。
她开始用猪蹄、鸡翅等作为练习材料,在宿舍熄灯后,借着微弱的月光,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血管的缝合与吻合。那细如发丝的手术线,在她灵巧的指尖下,仿佛有了生命,穿梭起舞。
她的疯狂,同寝室的人都看在眼里。
钱莉莉不止一次地劝她:“青禾,你别这么拼了,身体会垮掉的。”
林晓虽然话不多,却会默默地将自己的饭票,塞进苏青禾的书里。
而王静,则用一种更为复杂和敬畏的目光,看着苏青禾。她像是看到了一个自己永远无法企及的榜样。在苏青禾这种近乎自虐式的努力面前,她那点学习上的辛苦,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她开始更加疯狂地学习,不仅是为了自己的“赎罪”,更是因为她不想被苏青禾甩得太远。
整个201寝室,形成了一种诡异而又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与此同时,物理系的陆琛,也开启了他的“暴走”模式。
他不再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他向系里申请,提前进入了高年级的研究生实验室。
物理系的系主任,正是他外公生前的得意门生。对于这位故人之孙,又是难得一见的天才,系主任自然是鼎力支持。
陆琛将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一个关于“超导材料”的研究课题中。这是一个在当时极具挑战性,也极具应用前景的领域。
他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与冰冷的仪器和复杂的数据为伴。困了,就在行军床上眯一会儿。饿了,就啃几口干硬的馒头。
他像一个苦行僧,用近乎苛刻的方式,锤炼着自己的心智和学识。他要用最快的速度,做出足以让所有人,尤其是他父亲,都无法忽视的成果。
他要证明,他选择的道路,不是玩物丧志,而是同样能够为这个国家,带来巨大价值的光明大道。
两人虽然各自忙碌,见面的时间被压缩到了极限,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却从未中断。
每天深夜,当苏青禾结束练习,陆琛走出实验室时,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走到宿舍楼下的那棵大槐树下。
他们不需要太多言语,只是静静地站一会儿,看着彼此眼中疲惫却又闪亮的光芒,交换一个鼓励的眼神,就能获得无穷的力量。
“今天缝合了一根首径0.5毫米的血管,成功了。”苏青禾会轻声分享自己的进步。
“我找到了一个新的合金配方,理论上,可以将临界温度,再提高0.1开尔文。”陆琛的声音里,也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兴奋。
他们就像两个在黑暗中并肩前行的战士,用彼此的成就,照亮前方的道路。
时间,就在这种紧张而又充实的节奏中,飞速流逝。
半个月后的一天下午,苏青禾正在资料室里,全神贯注地撰写着她的论文初稿。
办公室的门,突然被敲响了。
“请进。”
门被推开,走进来的人,是张文博教授。
他的脸色,看起来有些凝重。
“青禾,你出来一下。”
苏青禾心中一动,跟着他走到了外面的走廊上。
“出什么事了,教授?”
张文博看着她,叹了口气:“刚刚接到上海那边的通知,今年下半年的全国青年医学论坛,我们京大医学部,只有一个推荐名额。”
苏青禾的瞳孔,微微一缩。
她记得很清楚,往年的惯例,像京大这样的顶尖学府,至少会有三到五个名额。
“而且,”张文博的眉头皱得更紧了,“这个名额,上面己经有人打过招呼,内定了。”
苏青禾的心,瞬间沉到了谷底。
她几乎是下意识地问道:“内定给谁了?”
张文博看着她,眼神里带着一丝同情和无奈。
“一个你可能,不想听到的名字。”
“白芷君。”
(http://www.220book.com/book/WQ2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