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矩阵”项目的巨大成功,如同在林晚和“晨光”脚下垒起了一座新的高山,将他们托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海拔。行业媒体的头版头条、各类奖项的提名纷至沓来,“晨光文创”和它的创始人林晚,几乎成了一时间现象级的话题。
但林晚的心境,却比外界想象的要平静得多。
庆功宴结束后,她给全公司放了一个短假,自己则独自回到了办公室。巨大的成功带来的不仅是赞誉,还有更沉重的责任和更复杂的局面。她知道,此刻的“晨光”如同站上了浪尖,下一步是乘风破浪,还是被浪潮吞没,取决于她此刻的决策。
她没有立刻回应那些雪片般飞来的、条件一个比一个优厚的投资邀约,也没有急于和鼎峰探讨陆延口中的“更广阔的合作可能性”。她需要时间和空间,重新校准“晨光”的航向。
假期结束后,她召集了核心团队,开了一场名为“站在新起点”的战略务虚会。
会议室的白板上,不再是具体项目的推进计划,而是“晨光”未来的战略版图。
“各位,”林晚开门见山,目光扫过每一张熟悉而充满信任的面孔,“‘灵感矩阵’的成功,证明了我们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也证明了我们具备挑战巅峰的实力。但成功,最容易让人迷失。我们现在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复制这次成功,而是如何让‘晨光’从一个依靠爆款项目的‘明星’,成长为一个拥有持续生命力的‘品牌’。”
她的话,像一盆冷水,让因成功而有些发热的头脑瞬间清醒。
“我总结了三点。”林晚在白板上写下:
【一、技术护城河】
【二、商业模式升级】
【三、人才与组织进化】
“第一,技术护城河。我们那套‘生命记忆共鸣’算法,是我们的核心优势,但绝不是终点。我们需要成立专门的研发中心,持续投入,将其从项目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沉淀为可模块化、可授权的技术平台。这将是‘晨光’未来最宽的护城河。”
“第二,商业模式升级。我们不能永远依赖项目制。我们要思考,如何将我们的设计能力、技术能力产品化?比如,开发基于我们技术的标准化SaaS工具,授权给其他设计师或小工作室使用?或者,打造属于‘晨光’的高端文化IP,进行衍生品开发和品牌授权?”
“第三,人才与组织进化。公司规模必然要扩大,但如何避免大公司病?如何保持初创公司的创造力和灵活性?我们需要设计新的激励机制、项目管理模式和决策流程。”
她的思路清晰而富有远见,将团队的视野从单个项目的成败,拉到了公司长远发展的宏大蓝图上。
苏晴率先表态:“我完全同意。尤其是商业模式升级,我们必须掌握主动权,不能总是被项目牵着鼻子走。”
设计主管也兴奋起来:“技术平台化和IP开发,这会让我们的创造力有更大的释放空间!”
务虚会确定了“晨光”未来三年的战略方向:以核心技术为基石,推动业务从“项目交付型”向“产品平台型”与“IP运营型”并重转型。
---
鼎峰科技。
陆延看着周扬提交的关于“晨光”近期动态的分析报告。报告指出,“晨光”在成功后异常低调,并未盲目接受投资,内部似乎在进行一次深度的战略复盘和调整。
“她很清醒。”陆延放下报告,评价了一句。这比他预想的还要好。他见过太多一夜成名后迅速膨胀、最终昙花一现的公司。林晚的冷静和克制,让她显得格外不同。
“我们之前提出的合作邀约,她那边还没有正式回应。”周扬说道。
“不急。”陆延摆摆手,“给她时间。她现在需要的不是急于寻找合作伙伴,而是想清楚自己到底要成为什么。等她想明白了,我们的合作才更有价值。”
他走到巨大的战略地图前,目光在代表“文创与科技融合”的板块停留。“灵感矩阵”的成功,己经验证了这个方向的巨大潜力。鼎峰必须在这个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的‘设计师联盟’平台,升级方案做得怎么样了?”陆延问。
“己经完成初稿。计划引入更多元的合作模式,包括技术共享、联合孵化、甚至成立专项产业基金。”周扬汇报。
“加快进度。”陆延下令,“另外,寻找在AI生成艺术、虚拟现实叙事等领域有潜力的早期技术团队,进行战略性投资。我们要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而不能只依赖‘晨光’一个外部引擎。”
他要在更高的维度上布局,确保鼎峰在这场关于未来的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权。而林晚和“晨光”,在他未来的版图中,可以是一颗重要的棋子,但也必须是在他设定的棋盘之上。
---
一个月后,“晨光”的战略调整初现雏形。林晚婉拒了大部分纯财务投资,但接受了那家互联网巨头旗下战投部门的少数股权投资,看中的是其庞大的用户平台和产业资源协同效应,但前提是保证“晨光”的绝对控股权和独立运营。
同时,“晨光”正式成立了“数字人文实验室”,开始系统性地梳理和封装核心技术。与两家小型科技公司的技术授权谈判也进入了尾声。
这天,林晚主动给陆延打了个电话。
“陆总,最近方便吗?关于之前的合作提议,我想我们可以聊聊了。”
电话那头的陆延似乎并不意外。“好。时间地点你定。”
这次会面,没有选择在鼎峰总部或任何正式的会议室,而是约在了一家极其隐蔽的私人茶舍。
林晚提前到了,选了一个靠窗的安静位置。当她看到陆延独自一人,穿着休闲夹克走进来时,恍惚间仿佛回到了多年前那个决定停火的茶室。只是这一次,两人的心态和地位,己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陆总。”林晚起身,微笑着打招呼。
“林总。”陆延颔首,在她对面坐下。
茶香袅袅中,林晚没有绕圈子,首接将一份简单的合作意向书推到了陆延面前。
“陆总,经过慎重考虑,‘晨光’希望与鼎峰建立一种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陆延拿起意向书,快速浏览。内容让他有些讶异。
林晚提出的,并非项目合作,也非合资公司,而是共同成立一个 “前沿科技与人文创新基金” 。“晨光”以技术评估能力和部分资金入股,鼎峰以主要资金和产业资源入股,基金专注于投资和孵化在科技与人文交叉领域具有突破性技术的早期团队。
“我们不做竞争对手,也不做甲乙方。”林晚看着陆延,眼神清澈而坦诚,“我们可以做‘造浪者’。一起发现和培育下一个可能改变行业格局的技术或模式。鼎峰有资本和规模优势,‘晨光’有技术嗅觉和创新基因。我们可以优势互补,共同开拓更大的市场。”
这个提议,完全跳出了陆延之前所有的预想。它超越了简单的商业合作,上升到了一种共同定义行业未来的层面。林晚没有寻求被收购,也没有满足于项目合作,她想要的是平等的“共舞”,是参与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陆延放下意向书,深深地看着林晚。他发现自己还是低估了这个女人的格局和野心。她不再满足于做好一个公司,她开始思考如何影响一个生态。
“很有意思的提议。”陆延缓缓开口,手指着温热的茶杯,“但基金管理,决策权是关键。”
“基金设立独立的投资决策委员会。”林晚显然早有准备,“双方按出资比例和资源贡献分配席位。重大决策,需三分之二以上通过。”这意味着,任何一方都无法单独决定基金的方向。
陆延沉默了片刻。他在快速权衡。接受这个方案,意味着他必须真正将林晚和“晨光”视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分享一部分行业前沿的布局权和影响力。但好处也同样明显——他能借助“晨光”敏锐的技术触角,更早、更精准地捕捉到下一个“灵感矩阵”,并将鼎峰的资源和资本高效地注入其中。
这是一场豪赌,赌的是林晚的眼光和格局。
他看着林晚那双平静却充满力量的眼睛,想起了她抵押房产的决绝,想起了“灵感矩阵”带来的震撼。
“可以谈。”陆延最终做出了决定,这三个字重若千钧。
林晚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她知道,她为自己和“晨光”,赢得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广阔的舞台。
茶舍外,阳光正好。
两条曾经并行、偶尔交锋的航道,在这一刻,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并肩前行的、新的方向。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站在新的海拔上,他们看到的,是更加壮阔的风景,和更加激烈的、来自全球范围的竞争。
但林晚知道,无论前方是什么,她和她的“晨光”,都己经准备好了。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两个不受人待见的她和他(http://www.220book.com/book/WQ7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