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崎县家庭裁判所的大门,像一块巨大的、冰冷的灰色巨石,将外界媒体的喧嚣与内部关乎一个孩子命运的审议隔绝开来。时间是2004年9月,距离大久保小学那场血腥案件己过去三个月。社会舆论的浪潮几经起伏,从未真正平息,要求严惩凶手、质疑教育体系、探讨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声浪,一波高过一波。然而,在这栋建筑内部,一切判断都必须基于法律条文和严谨的证据,尤其是针对一个年仅十一岁的涉案者。
石采摘被安置在裁判所附属的观察室内。这里的环境比警局或支援设施更显肃穆,墙壁是柔和的米白色,试图营造一种安抚的氛围,但空气中弥漫的正式与审慎,依旧无法掩盖其作为司法前哨的本质。她穿着统一的便服,头发梳理整齐,安静地坐在椅子上,比三个月前似乎更沉默,也更苍白。家庭裁判所的调查官,以及由法庭指定的儿童精神科医生团队,将在未来数周内,对她进行密集的观察与评估。
主导此次精神鉴定的,是东京知名的少年犯罪心理评估专家,宫川凉子博士。她年约五十,眼神锐利而包容,有着与无数问题少年打交道积累下来的、近乎首觉的洞察力。在开始正式评估前,她仔细阅读了所有案卷:从石采摘的早期脑梗塞病史,到其孤僻的成长环境;从网络聊天室的激烈冲突,到模仿电视剧情节的冷血谋杀;从作案前后异常冷静的表现,到案发后情绪反复无常的崩溃。
宫川博士的第一个正式评估环节,是面对面的访谈。她没有急于询问案件本身,而是从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话题开始。
“采摘,喜欢这里的伙食吗?”宫川博士的声音温和。
石采摘抬眼看了看她,轻轻摇头。
“不喜欢?比起学校的午餐呢?”
“……学校的,比较好。”她停顿了一下,补充道,“……有咖喱。”
“你很喜欢咖喱?”
“嗯。”她点了点头,但脸上没有任何对喜欢食物的愉悦表情。
宫川博士注意到,在谈论这些中性话题时,石采摘的眼神交流非常短暂,常常游离于房间的角落或自己的手指。她的回答简短,缺乏自发性的延伸,仿佛对话是一项需要费力维持的任务。
随着访谈深入,宫川博士开始引入更复杂的情感话题和社交情境假设。
“采摘,能告诉我,‘朋友’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吗?”
石采摘沉默了更长时间,眉头微微蹙起,似乎在努力理解一个抽象的概念。
“……可以一起聊天。”她最终回答,语调平板。
“如果朋友做了让你不高兴的事,你会怎么办?”
“……不知道。”她低下头。
“会生气吗?”
“……会。”
“生气的时候,会做什么?”
这一次,石采摘没有立刻回答。她的手指开始无意识地绞动衣角,呼吸似乎变得稍微急促了一些。宫川博士敏锐地捕捉到,当触及负面情绪,尤其是愤怒时,石采摘表现出明显的回避和不适,她似乎缺乏有效管理和表达这种情绪的能力渠道。
在接下来的认知测试和特定情境反应评估中,石采摘表现出了一种不均衡的能力分布。她的语言能力和部分逻辑测试结果在平均水平,甚至某些记忆项目表现良好。但在涉及理解他人情绪(“读心术”能力)、推测他人意图、以及处理复杂社交线索的任务上,她表现出显著的困难。她无法准确解读图片中人物细微的表情含义,对于带有讽刺、玩笑或双层含义的语句,倾向于字面化、简单化的理解,甚至完全误解。
例如,当呈现一张一个人笑着说反话“这真是太好了”(实际意味着糟透了)的图片时,石采摘坚持认为这个人“很高兴”。这种社交认知的障碍,与她在案发前对御手洗惠美那些“玩笑式”嘲讽产生的极端误解,形成了令人信服的对应。
宫川博士的团队还对她早期的脑梗塞病史进行了详细的神经心理学评估。虽然没有任何明显的躯体后遗症,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罪语者》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但评估报告指出,其大脑在情绪调节和高级社交认知功能相关的脑区,可能存在微妙的、与早期脑损伤相关的发育性差异,这或许构成了她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基础。
经过长达近三个月的全面评估,无数次访谈、测试、观察,宫川凉子博士出具了一份厚达数十页的精神鉴定报告。这份报告的核心结论,在2004年9月15日,由长崎县家庭裁判所的法官进行了宣读。
法庭内,气氛凝重。石采摘的父母坐在旁听席,低着头,不敢看任何人。代表受害者家属的检察官面色严肃。法官的声音在寂静的空间里回荡:
“……根据家庭裁判所委托进行的全面精神鉴定结果,判定被交付者石采摘,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Asperger's Syndrome)。该症属于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一种,其主要特征为社交互动方面的显著困难,以及局限、重复的兴趣和行为模式。相较于典型自闭症,其语言和认知发展无明显延迟。”
“同时,鉴定报告指出,被交付者的整体智力发育,尤其在情绪认知与管理、社会适应性方面,迟于同龄人约两岁水平。其遇到负面情绪时,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常表现为极端回避或情绪放大,并可能因此选择用攻击性行为来疏解内心压力。”
“综合其精神状况、年龄以及案件情节,依据现行少年法相关规定,本庭宣判:被交付者石采摘,不予刑事处罚。裁定将其移送至国立儿童支援设施——国立金川学院,接受为期两年的专门精神治疗、心理行为干预与教育改造……”
“阿斯伯格综合症”。
这个对当时日本社会大众而言还相对陌生的医学诊断名词,瞬间通过守候在法院外的记者们的话筒,传遍了全国。
舆论一片哗然。
一部分声音认为,这一定性为理解石采摘的行为提供了关键视角,她的罪行源于一种无法自控的“障碍”,而非纯粹的“邪恶”,治疗比惩罚更重要。
但更多的,是汹涌的质疑与愤怒。
“自闭症就能杀人不用负责吗?”
“这是不是为她开脱的借口?”
“难道惠美就白死了吗?”
“法律到底在保护谁?”
社会对“阿斯伯格综合症”的污名化理解,在此刻达到了一个高峰。许多人简单地将此等同于“冷血”、“没有感情”,甚至将石采摘案视作这种疾病的“典型代表”,引发了大量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及其家庭的担忧与抗议。
而在裁定下达后,石采摘被正式移送至国立金川学院。这里的环境更接近于一所管理严格的特殊学校,配有专业的心理治疗师、特教老师和医护人员。
入院后不久,学院内一位资深的精神科医师,在对石采摘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独立观察后,曾内部提出过一个与宫川博士报告不完全一致的看法。他认为石采摘在入院后的某些表现,“似乎”与典型的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存在细微差异,其社交笨拙在某些情境下“显得有些刻意”,情绪反应在某些节点“过于符合外界对阿斯伯格患者的刻板印象”。他甚至私下提出了一种大胆的、没有任何证据支持的猜测:这个孩子,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下意识地“利用”或“放大”了自己的某些特质,以契合精神鉴定,从而规避更严厉的惩罚?
这种来自内部的、非正式的质疑,并未被写入官方文件,也从未得到证实。但它像一颗有毒的种子,一旦被知晓,便不可避免地引发更深层的猜疑——如果连精神诊断都存在模糊地带,那么,在这个十一岁女孩看似空洞的眼神和异常冷静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多么深不可测的心机?抑或,这仅仅是不同医生在解读复杂人类行为时,难以避免的认知偏差?
法律做出了它的裁决,基于现有的证据和规则。但关于石采摘内心真相的探寻,关于罪与罚、病与责的边界争论,却随着“阿斯伯格综合症”这个诊断的落地,被抛向了更广阔、也更分裂的公众领域,远未结束。在金川学院的高墙之内,对石采摘的改造与治疗刚刚开始,而在高墙之外,一场席卷日本司法界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http://www.220book.com/book/WQE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