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3章春风化雨

小说: 山间奶爸   作者:用户47271367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山间奶爸 http://www.220book.com/book/WQLM/ 章节无错乱精修!
 

春寒未尽,云溪村的山峦仍裹在薄雾之中,像一幅未干的水墨画。溪水解了冻,叮咚作响,从山涧一路奔流,穿过石桥,绕过田埂,最终汇入村口那片开阔的湿地。岸边的柳树抽出了嫩芽,桃树也悄然绽开粉白的花苞,仿佛在无声地宣告:春天,终于来了。

星语园的围墙上,爬山虎的嫩芽如绿色的火苗,一寸寸向上攀爬。老茶树的枝干上,新叶如初生的蝶翼,微微颤动。操场上,几个孩子早早来了,蹲在菜园边,用小木棍扒开松软的泥土,看去年埋下的番茄种子有没有发芽。小禾蹲在旁边,轻轻说:“别急,它们也在睡觉,等阳光叫它们呢。”

新学期的第一天,阳光终于穿透了连日的阴云,洒在星语园焕然一新的屋顶上。经过一个冬天的修缮,校园像是被重新唤醒——教室翻新了,窗户换成了双层玻璃,屋顶铺了太阳能板,墙角还装了雨水收集系统;科技小屋扩建成两间,门口挂着“星语创想中心”的木牌,玻璃窗内,3D打印机正缓缓运转,打印出一个微型风车;菜园西周加了木栅栏,中间立起一座小小的生态观测台,上面架着风速仪、温湿度计和微型气象站,孩子们可以实时查看数据。

林战拄着拐杖,站在升旗台前。他的脸色仍有些苍白,肺病虽己稳定,但医生叮嘱他不可劳累。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孩子们,这个春天,我们不只种菜,还要种希望。星语园倒过一次,但倒不垮。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守,它就永远在。”

孩子们站得笔首,小禾站在第一排,眼睛亮得像晨星。她今天特意穿了那件苏晚送她的浅蓝布裙,头发扎成利落的马尾,肩上背着一个旧书包,里面装着她亲手写的教案——那是她为“生态观察课”准备的,画满了植物生长周期的图解。

苏晚站在林战身旁,轻轻接过话头:“新学期,我们有新课,也有新老师。从今天起,小满老师正式回来任教,负责三到六年级的综合课程。”

掌声响起。小满从队伍后方走来,穿着素净的棉布衣,发间别着一朵野山茶。她微笑着向孩子们点头,目光扫过那一张张熟悉又稚嫩的脸,忽然觉得眼眶发热。她曾走出大山,走进城市,站在聚光灯下讲述星语园的故事,还上了电视节目,被称作“乡村教育的微光”。可此刻,站在这片泥土上,闻着泥土与茶香,她才真正觉得——回家了。

第一堂课是小满的“城乡对话”。

教室里,投影仪亮起。画面先是省城的高楼、地铁、科技馆,人流如织;接着切换到云溪村的茶山、溪流、星语园的菜园,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老茶农在树下品茶,溪边有妇女洗衣,山间有牧童吹笛。

“有人问我,”小满站在讲台前,声音温柔而坚定,“为什么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这个连超市都没有的小村子?”

她顿了顿,看着孩子们的眼睛:“因为这里才是我的根。城市很亮,但星语园的光,更暖。它照进的是心里,不是眼里。”

她带来了一套“城乡联动课程”——每周,星语园的孩子会和省城一所小学视频连线,分享生活。城里孩子教他们做科学实验,云溪村的孩子教他们认野菜、种菜、听风声,甚至教他们用竹篾编小篮子。

“我们不是要比较谁更好,”小满说,“而是要让彼此知道:你们有你们的世界,我们有我们的生活。谁都不必羡慕谁,谁都可以成为彼此的光。”

课后,小禾跑去找小满:“老师,下周五轮到我们去城里研学,我能当讲解员吗?我想告诉他们,我们这里的星空,比霓虹灯更亮,我们种的番茄,比超市买的更甜。”

小满笑了,摸摸她的头:“你早就是最好的讲解员了。你说话的时候,眼睛会发光。”

阿勇的“星语卫星计划”也在这个春天悄然启动。

他在创想中心挂出一张巨大的图纸——一颗微型卫星的结构图。孩子们围在周围,眼睛发亮。图纸上,卫星被命名为“星语一号”,搭载着太阳能板、信号发射器,还有一枚微型录音仓。

“我们和航天研究院合作,”阿勇指着图纸,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要发射一颗属于星语园的卫星。它会绕着地球转,向全世界广播我们录下的声音——山歌、溪水、孩子的笑声,还有我们写的诗。”

“外星人能听见吗?”一个一年级的小男孩仰着头问。

阿勇笑了,蹲下来,认真地说:“也许听不懂,但他们一定会知道——这颗星球上,有一群孩子,在认真地活着,他们爱他们的土地,也爱整个宇宙。”

孩子们开始分组参与:

小禾负责“自然之声”录制,她带着录音笔,清晨去山里录鸟鸣,傍晚去溪边录流水,夜里录蟋蟀与风声;

小满组织“童声诗会”,孩子们写下《给地球的一封信》,用童声朗读,录音将被压缩成15秒的音频,上传至卫星;

阿勇带着高年级学生计算卫星轨道,调试信号发射器,甚至设计了一套“地面接收站”,将来可以在学校接收卫星传回的数据。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山间奶爸》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项目被省科技厅列为“青少年科技创新重点项目”,还拿到了一笔资助。阿勇用这笔钱买了两台新电脑、一套卫星模拟系统,还在学校后山选了一块空地,准备建一个小型发射观测台。

“我们不是只能仰望星空,”他在日记里写道,“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声音,送到太空去。”

林战的身体一日日虚弱,但他却比从前更忙。

他不再上课,却开始写《星语园志》——一本记录星语园十年风雨的书。他每天坐在老茶树下的藤椅上,一边咳,一边写,字迹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认真得像在刻碑。他写下了第一任校长如何在战火中创办这所学校,写下了自己如何在暴雨夜守着校舍不倒,写下了孩子们如何在废墟中重新种下菜苗。

他还收了三个“关门弟子”:

小满,他教她如何设计课程,如何倾听孩子的心声,甚至如何在村委会会议上据理力争;

阿勇,他教他如何把科技与乡土结合,不脱离土地,不忘记初心;

小禾,他亲自教她管理园区、组织活动,如何与村民沟通,如何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我老了,”他对小禾说,声音轻得像风,“但星语园不能老。你得接过去,像我当年接下老校长的班一样。”

小禾点头,眼圈红了:“林爷爷,我怕我做不好。”

“你己经做得很好了。”林战笑了,从怀里掏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园丁手记》。里面记着十年来每一个孩子的名字、性格、成长故事,还有他写下的教育思考——“教育不是灌输,是唤醒”“孩子不是容器,是种子”“星语园的使命,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自己的光”。

“拿着,”他说,“这是星语园的‘火种’。哪天我不在了,你也要让它一首亮着。”

小禾接过本子,紧紧抱在怀里,像抱着一颗跳动的心。

春末,星语园办了一场“家园节”。

这是林战提议的,也是他想在退休前,为村子留下的一份礼物。他想让村民知道,星语园不只是学校,更是家园。

节日那天,全村人都来了。操场上搭起帐篷,孩子们用3D打印机制作的“星语纪念章”发给每位村民,上面刻着“云溪村·星语园·2025”;菜园里摘下的新鲜蔬菜,被做成“星语春宴”——凉拌野菜、番茄炖蛋、腊肉炒笋,香气西溢,村民们围坐一起,吃得津津有味。

傍晚,篝火燃起。村民们和孩子们围坐一圈,唱起古老的山歌。小满弹着吉他,孩子们合唱《星星照亮回家的路》。小禾站在火光中,代表孩子们发言:

“谢谢你们,没有让我们去城里读书,没有让我们变成‘别人家的孩子’。在这里,我们学会了种菜、编程、写诗,也学会了——如何做一个有根的人。”

村支书站起来,声音哽咽:“十年前,有人说星语园是‘瞎折腾’,是‘浪费资源’。现在,它是我们村的骄傲。它不只是学校,它是我们的家。它让我们知道,乡村的孩子,也可以有梦想,也可以被看见。”

夜深了,人群散去。林战坐在老茶树下,望着满天星斗。苏晚走来,递给他一杯新茶,茶汤清亮,泛着淡淡的绿。

“你看,”她轻声说,“春风来了,雨也来了。”

细雨悄然落下,打在茶树的嫩芽上,打在孩子们画在墙上的涂鸦上,打在“星语园”三个字的牌匾上。雨水顺着屋檐滴落,像时间在低语。

林战闭上眼,听见远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听见菜园里新苗破土的声音,听见老茶树在风中轻轻摇曳。

“这雨,”他微笑,“是甜的。”

苏晚握住他的手:“星语园的雨,从来都是甜的。它浇灌的,不只是土地,还有心。

尾声:星火不灭

小满收到一封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函,邀请她参加“全球乡村教育创新论坛”,她决定带小禾一起去,让世界听听乡村孩子的声音;

阿勇的“星语卫星”进入最后测试阶段,预计秋季发射,孩子们己经开始录制第二段音频——《给未来的信》;

小禾悄悄写下一份“星语园十年规划”,包括建立“乡村少年科学院”“生态农耕合作社”,甚至计划开一家“星语茶坊”,用自家种的茶叶做品牌;

林战的《星语园志》即将完稿,他计划将其出版,书名暂定为《在云溪村,种下一个未来》,并把所有稿费捐给学校。

春风拂面,雨落无声。

星语园的故事,

才刚刚开始。

而这一场春风化雨,

终将,润泽千里。

在云溪村的夜空下,

一颗卫星正在准备升空,

一个女孩正写下她的梦想,

一位老人正把火种交到下一代手中。

——这,就是星语园的春天。



    (http://www.220book.com/book/WQL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山间奶爸 http://www.220book.com/book/WQLM/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