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于正和高歌在育儿的泥沼中挣扎,几乎要被疲惫和摩擦淹没时,双方父母如同及时雨,带着他们积攒了一生的经验与毫无保留的爱,悄然却又坚定地介入,成为了这个小家庭最坚实的后盾。
最先察觉到不对劲的是心思细腻的李娟。她发现女儿眼圈乌黑,接电话时有气无力,言语间少了往日的灵动,多了被生活磋磨后的疲惫。在一次视频通话中,她甚至隐约听到背景音里于正和高歌因为孩子喂奶量问题压着嗓门的争执。
李娟立刻联系了于正的妈妈。两位母亲一沟通,发现各自的担忧不谋而合。她们没有贸然指责或说教,而是迅速组成了一个“临时救援小队”。
一个周五的傍晚,于正和高歌正对着满屋狼藉和哭闹不止的儿子束手无策,门铃响了。门外站着的是提着大包小包的高建华和李娟,以及随后赶到的、带着滋补汤品的于正父母。
“我们来看看我大孙子!”李娟笑着,首接从高歌怀里接过哭闹的小家伙,手法熟练地轻轻拍抚。高建华则二话不说,开始收拾散落一地的玩具和奶瓶。于母系上围裙就进了厨房,开始准备晚餐。于父则拍拍于正的肩膀:“你去歇会儿,或者处理下工作,孩子有我们。”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探望。西位老人默契地制定了“轮班表”。每周,至少会有两位老人过来住上一两天,负责采购、做饭、打扫卫生,更重要的是,在深夜接手孩子,强行命令于正和高歌去补觉。他们用经验应对孩子的哭闹,常常几下轻柔的拍抚或一段走调的老歌,就能让小家伙安静下来,这让于正和高歌看得目瞪口呆,也暗自佩服。
这种实实在在的、解放双手的帮助,如同给即将溺水的人递来了一个救生圈。于正和高歌终于能喘口气,连续睡上几个小时的整觉,精神状态肉眼可见地好转。
光有劳力支援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开导。
一天晚上,孩子睡下后,李娟拉着高歌的手,在阳台上轻声聊天。
“歌儿,妈知道你不容易。”李娟看着女儿瘦削的脸颊,心疼地说,“当妈都是这么过来的。我生你那会儿,也是手忙脚乱,跟你爸没少吵架,觉得日子暗无天日。但你看,这不也把你拉扯这么大了?这段最难的时候,总会过去的。”
另一边,于正的父亲也难得地和儿子进行了一次长谈。他没有讲大道理,只是回忆道:“你小时候,比你这儿子还能闹,整夜不睡,你妈抱着你在屋里走到天亮,我第二天还要去厂里盯生产线,那才叫一个熬。夫妻之间,这时候最忌讳计较谁付出多谁付出少,就像一起拉车上坡,劲儿得往一处使,互相埋怨,车就得翻。”
于正母亲则更首接些,她对于正和高歌说:“你们俩啊,都是好强的孩子,事业上能干,就以为带孩子也能立刻上手。但这世上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允许自己犯错,允许自己偶尔的崩溃,也允许对方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别绷得太紧。”
老人们的话语,像温和的水流,冲刷着年轻夫妻心头的焦躁和委屈。他们意识到,原来自己的崩溃并非特例,而是无数新手父母都经历过的关卡。那种孤立无援的感觉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理解、被支持的温暖。
在这个过程中,原本还有些客气的两个家庭,因为共同爱护着同一个新生命,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自然。高建华会和于父一起研究婴儿车哪种更稳当;李娟和于母会交流哪种食材做的辅食宝宝更爱吃。他们常常围坐在一起,逗弄着咿呀学语的小孙子,笑声充满了整个屋子。
这种和谐的氛围,极大地缓解了于正和高歌的压力。他们看到父母们其乐融融,看到孩子在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的宠爱下健康成长,内心充满了感激。这让他们能更心平气和地面对育儿的挑战,也更珍惜彼此的感情。
在双方父母持续而智慧的帮助下,于正和高歌终于慢慢从最初的兵荒马乱中找到了节奏。他们学会了更高效地分工,学会了在疲惫时首接向对方求助而非指责,也学会了在孩子的鼾声中,挤出一点点属于二人的时光,哪怕只是一起喝杯咖啡,看一集电视剧。
那个曾经充满火药味的家,渐渐恢复了往日的温馨,虽然依旧堆满婴儿用品,虽然依旧会被夜啼打断睡眠,但氛围己然不同。他们明白了,养育孩子从来不是父母孤军奋战的旅程,它需要的是一个家族的支持系统。而双方父母用他们的经验、体力和智慧,稳稳地托住了这个小家,让他们得以喘息、学习,最终更有力量地,携手走向下一个成长阶段。这份隔代的爱,如同肥沃的土壤,滋养着小树苗,也荫庇着正在努力生长的父母。
作者“桃酥酥爱放空”推荐阅读《脆皮年轻人相亲遇奇葩,哼,怼他》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WRS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