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边的芦苇荡里,三路游击队汇合后的第二天,张卫国正在思考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虽然分兵战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他心里清楚,这只是战术层面的胜利。要想在这场持久战中取得最终胜利,还需要更多的东西。
"队长,您在想什么?"李强走过来问道。
"我在想,我们为什么能打赢这几仗。"张卫国若有所思地说。
"因为我们熟悉地形,因为我们有群众基础,因为我们战术灵活。"王大力在一旁说道。
"这些都对,但还不够。"张卫国摇摇头,"最关键的是,我们对日军的行动了如指掌,而他们对我们的行动却一无所知。"
张铁不解地问:"队长,这不是很正常吗?我们是本地人,当然比他们熟悉情况。"
"不,不是这个意思。"张卫国站起身,"我说的是情报。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伏击日军的运输队,是因为我们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经过哪条路。我们之所以能够炸毁他们的通讯站,是因为我们知道哪些地方防守薄弱。"
---
"可是队长,这些情报不都是我们自己侦察得来的吗?"李强问道。
"一部分是,但更多的是老百姓提供的。"张卫国解释道,"你们想想,如果没有老乡告诉我们日军运输队的时间和路线,我们怎么可能每次都伏击成功?"
众人恍然大悟。
"队长说得对。"王大力点头,"那天我们炸通讯站,也是因为有个老乡告诉我们那里只有八个鬼子。"
"没错。"张卫国继续说道,"但是现在问题来了。随着我们行动的增多,日军肯定会加强戒备,也会对老百姓更加严厉。我们的情报来源可能会受到影响。"
"那怎么办?"
"建立正规的情报网络。"张卫国语气坚定,"不能再像现在这样,完全依靠偶然的情报。我们需要有组织、有计划的情报收集系统。"
---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芦苇荡边。是老渔夫刘大爷,他经常为游击队提供情报。
"张队长,我有重要消息要告诉你们。"刘大爷气喘吁吁地说。
"刘大爷,您慢点说。"张卫国扶住老人。
"日本人在各个村子里贴告示,说要严查可疑人员,还说谁要是给游击队通风报信,就要株连九族。"
张卫国的脸色沉了下来:"还有呢?"
"还有,他们在各个路口都设了检查站,盘查过往行人。而且,听说要从城里派宪兵队下来,专门对付我们。"
"宪兵队?"李强皱起眉头,"那可是日军的精锐部队。"
"不仅如此,"刘大爷继续说道,"我还听说,日本人要在各村设立保甲制度,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互相监督。如果有一户通敌,整个甲都要受罚。"
张卫国听完,沉默了很久。
---
"队长,看来日军是要来真的了。"王大力担忧地说。
"这是必然的。"张卫国分析道,"我们这段时间的行动让他们损失不小,他们当然要采取反制措施。"
"那我们怎么办?老百姓要是不敢帮我们了,我们就真的成了无头苍蝇。"
"所以我才说,情报网络的建设刻不容缓。"张卫国转向刘大爷,"刘大爷,您在这一带人脉很广,能不能帮我们物色一些可靠的人?"
刘大爷想了想:"这个...倒是有几个人选。不过现在形势这么紧张,恐怕不好办。"
"我明白您的难处。"张卫国诚恳地说,"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情报支持,就无法有效打击日军,老百姓的苦日子就会更长。"
"这个道理我懂。"刘大爷点点头,"让我想想...有个叫陈二狗的,在镇上开茶馆,消息很灵通。还有个叫王麻子的,是个货郎,经常走村串户。"
"很好,您能不能帮我们联系一下?"
"可以试试,不过得小心行事。"
---
送走刘大爷后,张卫国召集队长们开会。
"兄弟们,刚才刘大爷带来的消息你们都听到了。形势比我们想象的要严峻。"
"队长,我们是不是应该暂时收敛一下?"李强建议道。
"收敛?"张卫国摇头,"现在收敛就是等死。日军的反制措施刚刚开始,如果我们现在就退缩,等他们的包围圈收紧,我们就更难行动了。"
"那您的意思是?"
"主动出击,但要更加依赖情报。"张卫国在地上画了个图,"以前我们的行动多少有些盲目,主要靠运气。现在不行了,每一次行动都必须建立在准确情报的基础上。"
王大力问道:"可是现在情报来源受限,我们怎么获得准确情报?"
"这就是我要说的重点。"张卫国严肃地说,"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情报网络。不能再完全依赖老百姓的自发帮助,而要有组织、有纪律的情报收集系统。"
---
"具体怎么做?"张铁问道。
"首先,我们要在各个重要地点安插眼线。"张卫国开始详细部署,"镇上的茶馆、酒楼、车站,村里的商店、学校、诊所,这些地方人员流动大,消息灵通,是理想的情报收集点。"
"其次,我们要建立联络网。不能让情报人员首接和我们接触,要通过中间人传递消息,这样既保护了他们,也保护了我们。"
"最后,我们要制定严格的保密制度。每个人只知道自己需要知道的信息,绝不能让一个人的暴露牵连整个网络。"
李强听完,点头说道:"队长考虑得很周全。不过这需要时间来建立。"
"时间我们有,关键是要有合适的人选。"张卫国说道,"而且,我们自己的队员也要学会收集情报。不能只会打仗,还要会侦察、会分析、会判断。"
---
就在这时,侦察兵跑来报告:"队长,有情况!日军的一支巡逻队正向这边过来,大约二十人。"
"多远?"张卫国立即警觉起来。
"大约两公里,按他们的速度,半小时后就会到这里。"
"立即转移!"张卫国下令,"按预定路线撤退。"
队员们迅速收拾装备,开始转移。
在转移的路上,张卫国对李强说:"你看,如果我们有完善的情报网络,就能提前知道日军的行动计划,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动应对。"
"队长说得对。看来建立情报网络真的很重要。"
---
半小时后,日军巡逻队到达了游击队刚才的宿营地。
"中尉阁下,这里有人活动过的痕迹,但己经撤走了。"一个士兵报告。
带队的日军中尉仔细观察了一下现场:"从痕迹看,至少有五十人,而且撤离得很匆忙。"
"要不要追击?"
"不用了。"中尉摇摇头,"他们对地形太熟悉了,追也追不上。而且,这可能是个陷阱。"
"那我们怎么办?"
"回去报告。"中尉冷冷地说,"看来这些游击队比我们想象的要狡猾。必须采取更严厉的措施。"
---
当天晚上,在一个新的宿营地,张卫国继续和队员们讨论情报网络的建设。
"队长,我想到一个问题。"王大力说道,"如果我们的情报人员被日军发现了怎么办?"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张卫国沉思道,"所以我们必须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要尽量保护情报人员的安全,另一方面要准备应急预案。"
"什么应急预案?"
"如果某个情报点暴露了,相关的人员必须立即转移或隐蔽。而且,我们要有备用的情报来源,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李强补充道:"还有,我们要教会情报人员一些基本的反侦察技巧,比如如何发现跟踪,如何甩掉尾巴,如何在紧急情况下销毁证据。"
"说得好。"张卫国赞许地点点头,"看来大家都意识到了情报工作的重要性。"
---
"队长,还有个问题。"张铁问道,"我们怎么确保情报的准确性?万一有人故意提供假情报怎么办?"
"这也是个关键问题。"张卫国说道,"所以我们需要建立情报核实机制。同一个情报,最好能从不同渠道得到证实。而且,我们要对情报人员进行考察,确保他们的可靠性。"
"另外,"张卫国继续说道,"我们自己也要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不能盲目相信任何情报,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王大力点头:"队长说得对。有时候真的情报也可能是陷阱,比如日军故意泄露假情报来引诱我们。"
"没错。所以情报工作不仅仅是收集信息,更重要的是分析和判断。"张卫国总结道,"我们要学会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情报,从表面现象中发现真实意图。"
---
第二天一早,刘大爷又来了。
"张队长,我联系了那几个人,他们愿意帮忙,但有个条件。"
"什么条件?"
"他们希望能得到一些保护。万一事情败露,希望游击队能想办法救他们。"
张卫国想了想:"这个要求很合理。我们可以答应,但也要让他们明白,最好的保护就是严格遵守保密纪律。"
"还有,他们想知道具体要做什么。"
"很简单,就是收集日军的活动情报。比如什么时候有运输队经过,哪里的防守比较薄弱,日军有什么新的行动计划等等。"
刘大爷点点头:"我会转达的。不过,他们希望能有个联络方式。"
"这样吧,"张卫国想了想,"以后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我会派人到镇东头的土地庙去取情报。他们可以把消息写在纸条上,藏在土地爷的香炉里。"
"好办法,这样既安全又方便。"
---
送走刘大爷后,张卫国对队员们说:"兄弟们,情报网络的建设己经开始了。但这只是第一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队长,您说我们还要做什么?"李强问道。
"训练。"张卫国简洁地说,"我们要训练自己的情报收集能力,要学会伪装,学会潜入,学会观察,学会分析。"
"另外,我们还要建立自己的通讯系统。不能总是依赖别人传递消息,我们需要有自己的联络方式。"
王大力问道:"您是说电台?"
"电台是一个方面,但不是唯一的。"张卫国解释道,"我们还可以用信号弹、旗语、暗号等方式进行联络。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通讯体系。"
---
就这样,太湖抗日游击队开始了情报网络的建设工作。
虽然这项工作充满了困难和危险,但张卫国深知,没有情报支持的游击战是盲目的,也是不可能持久的。
只有建立了完善的情报网络,游击队才能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生存下去,并最终取得胜利。
而这,也标志着太湖抗日游击队从单纯的武装斗争,开始向更加成熟的敌后作战模式转变。
情报战,己经悄然拉开了序幕。
摸肚子的龙猫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WSE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