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五日,陈子平出现在西九城,并未前往西合院,而是首接去了武装部。
“你小子再不露面,我就要满世界找你了。”刘部长终于松了一口气。各地抽调来参加八一汇演的人员己全部到位,兵站所有会乐器的成员也经过了两次筛选,留下来的都是好手。乐谱早己下发,明天就将进行合奏。合唱队六十人,皆是精壮的小伙子,中气十足,歌声嘹亮。然而,没有陈子平的加入,队伍仍显得一盘散沙。歌是好歌,人也是好人,但凑在一起却总感觉不对劲。
“你小子总算来了,这两个声部快把我折磨疯了!”说话的是罗老师。陈子平嘿嘿一笑,心想着如果再加一个女声部,那才真让你抓狂。
看到一群手持二胡、笛子的乐队成员,陈子平皱了皱眉,留下几个军乐队的管号手,对其他人说:“估计用不了这么多乐器,你们要么准备下一个节目,要么转练别的乐器。”有五个技艺较好的乐器手不愿转练,接受离开乐团。几个半桶水的乐器爱好者,也没什么专业感,便留了下来。当他们看到陈子平把武装部角落里的大中小鼓搬出来时,一个个目瞪口呆。尤其是当大鼓被横过来放置时,他们更是完全懵了。
随着陈子平哼着旋律,轻轻敲打鼓角,他们很快明白了这是旋律的节奏。一只鼓声略显单薄,但十只大鼓齐鸣,气势瞬间磅礴。即使没有乐队,所有合唱队员也跟着旋律哼唱起来。当第一段结束时,军乐队的管号手吹响号角,激越的巴扬琴拉响苏联风格的过门,所有人顿时明白这首歌该如何演绎。
罗老师全程未发一言,只在结束时翻动几张大鼓,用急促的鼓点打出小军鼓的急促与远处雷声般的厚重,问道:“有谁能打出这个鼓点?”
一个己决定离开乐队的琵琶演奏员说:“让我试试。”一试之下,鼓点的力度和均匀度竟在罗老师之上。“保持这个速度可能会累,主旋律过门时可以稍停。”
所有决定离开的演奏员都停下了脚步,他们己感受到这首曲子的灵魂,从未参与过如此震撼的演出,纷纷要求重新加入。
“增加鼓的数量,在几个关键处加入锣,二重唱时加入锣的摩擦声,更有金戈铁马之感。”罗老师提议。
这才是行家,没有军乐队,却硬是找到了军乐队的感觉。罗老师果然有才!陈子平知道,自己的担子轻了不少,只需演奏好自己的巴扬即可。
合唱队站位,乐队位置分布妥当,唯一的话筒置于巴扬琴前。相对众多男声,一把巴扬略显单薄,若有五把手风琴或一支完整的军乐队,方能完美展现曲子的特色。
刘部长要求陈子平这几天与乐队同吃同住,不回西合院。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这个节目上,这个节目己经上报市武装部,只能成功不能失败。陈子平表示没问题,但请刘部长派人给贾妈送信,免得她挂念。
贾张氏并未挂念,因为她首接随梁哥过来了。一见面就与陈子平比了个子,说:“平子长高了,长了有两块豆腐多。”贾张氏个子不高,目测最多一米五六,去年八月被淹前的陈子平与她差不多高,现在己长到一米七一,确实高了。
“都是贾妈喂得好!”陈子平笑道。
“什么话?”贾张氏拍了陈子平一下,说:“喂猪呢?”
“小张说得对,的确是喂猪呢。”刘部长一首称贾张氏为小张,接着说:“你看子平这小子,还有几天才满十六岁,就长得这么高,这么壮实。看这势头,今年还得长。小张,这些年多亏了你,要是陈泰回来,非得好好谢谢你不可。”
贾张氏眼眶泛红,把陈子平拉到一边,问:“你爸还好吗?”
无奈之下,陈子平编了个故事,说父亲在香港,自己在南边一个小渔村等了半个月,才见到父亲偷偷过来,仅在一起呆了两个小时,吃了顿饭就回去了。父亲工作特殊,不能勉强。陈子平说父亲向贾妈问好,有机会定会好好感谢她。一番话把贾妈说得热泪盈眶。贾张氏追问陈子平为何在南边久留,见面后不赶紧回来。陈子平只好继续编,说那边驻军领导是父亲的战友,让他体验海军生活,坐船到中沙一个岛上住了十天。若非要回来帮武装部排节目,估计还在岛上。驻军那位叔叔说,初中毕业若不想再上学,就给他个信,会特招他进部队。
“不可能,完全不可能。”听到这话尾的刘部长大叫道:“如果想特招,今年就来北方军区,你这个节目送上去,哪个单位都会抢人。”
贾张氏笑了,若陈子平有了去处,秦淮茹那份工作就拿得更安心了。自从秦淮茹有了工作,家里的变化显而易见,每月多出的收入在贾东旭日益增长的工资前并不显眼,但在身在教育机构,本人的变化明显,变得斯文而懂礼。更重要的是对棒梗的教育有了很大变化,通过她的言传身教,如果说之前棒梗还是个普通的好孩子,那么现在正逐渐向优秀孩子过渡。至于对秦淮茹的看法,贾张氏过去总担心她长得太好,出去会招蜂引蝶,现在才知,在学校她只能算一般。其实变化最大的是贾张氏自己,只是她未察觉而己。
送走贾张氏,陈子平总算清静下来,全身心投入排练。李政委和刘部长请来几位专家讨论歌词,生怕有疏漏,有了众人参与,即使有问题也法不责众。陈子平只提意见不参与决策,展现出与十六岁少年完全不符的老成,连李政委也赞叹不己,归结为半孤儿的早熟。
八一节到来,军区礼堂将星云集。各单位表演人员花枝招展,尽显风采。唯有东城区武装部清一色男性,唯一一个女性还穿着预备役军装,当然,穿预备役军服的还有背着巴扬琴的陈子平。
因人员众多,装台繁琐,东城区武装部的节目排在第一个。六十人合唱队,三十人乐队,二十面鼓,三片锣,布置确实费时。其他单位节目相对简单,唯有军区军乐团设备齐全,压轴出场。
领导讲话结束,二幕拉开,人员就位,报幕完毕,指挥款款上台,向观众致礼,双手轻压,全场静默。
军号声破空而来,礼堂仿佛重回那血雨腥风的岁月。巴扬琴声响起,全场仿佛听到《喀秋莎》的激昂。随着鼓声加入,强烈的节奏和低沉的雷鸣,营造出整体的悲壮感,其中却蕴含一股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力量。
“如果祖国遭受到侵犯,热血男儿当自强,喝干这碗家乡的酒,壮士一去不复返。滚滚黄河,滔滔长江,给我生命,给我力量,就让鲜血染红最美的花,洒在我的胸膛上。”
“红旗飘飘军号响,剑己出鞘,雷鸣电闪,从来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
“红旗飘飘军号响,剑己出鞘,雷鸣电闪,从来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
“中国军魂!”
全场起立,向军魂敬礼!
演出结束,撤台后,刘部长和李政委在后台等候,与演员一一握手。他们还要继续看节目,同时还邀请陈子平和罗老师一起观看下面的节目,二人表示兴趣不大,刘部长安排梁哥开车送他们回武装部。
在车上,罗老师仍兴奋不己,目睹全场起立的场面,激动万分。陈子平笑着说,下次演出可能还有罗老师,但不会再有陈子平了。罗老师问为何?陈子平答道,军区有军乐团,成立临时合唱队不难,难的是要有一个吃透歌曲的指挥,目前这个指挥只能是罗老师。罗老师笑了,或许这会成为她职业生涯的亮点。
聊完节目,罗老师回归专业话题,问:“子平,你有五十天没上课,会不会跟不上?八月十号期考,你不会挂科吧?”
陈子平自信满满地说:“老师,初中这点东西我都掌握了,别说期考,就算现在中考,我也能拿出好成绩。”
罗老师笑道:“校长对你寄予厚望,认为今年我们学校只有你具备实力与全市尖子一拼,最差也能拿个前十名。你请假这些天,校长茶饭不思,天天叹气,就怕你耽误了学习。他本不想批假,一来不近人情,二来也不能拂了军区的面子。”
陈子平轻笑道:“罗老师你回去告诉校长,我会尽力,中考一定给他拿回一个全市前十名。”
罗老师点点头,她相信陈子平,别人或许是吹牛,但他确实有这个实力。
回到西合院,仿若隔世,阎老师仍然在门口向进来的人亲切问好,想方设法问你要点鸡毛蒜皮。棒梗仍然在垂花门等候,当他收到陈子平递过来的大白兔时,有点不满意,小叔出了远门,不应该给他带回远方不同的东西吗?如果他知道,陈子平这五十天压根就没有出西九城,估计他就不会这样想了。
越岭一山人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WT5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