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午,法学院的一间中型会议室。
“跨学科创新实践项目”中期检查答辩会正在这里举行。教室内坐着几位来自不同学院的教授,包括法学院的李教授、建筑学院的林教授(陆晨轩的导师),以及校团委负责项目的老师。台下则坐着其他项目组的成员,气氛严肃而正式。
第七项目组的西人坐在等候区。王薇还在默念着她的社会调研部分讲稿,李哲则反复检查着电脑和投影设备连接,确保他的数据模型演示万无一失。
陆晨轩今天穿了一件略显正式的浅灰色衬衫,头发也仔细打理过,少了几分平日的随意,多了几分沉稳。他手里拿着精心准备好的讲稿和模型照片,目光却不由自主地瞟向身旁的顾云深。
顾云深依旧是那副雷打不动的冷静模样,合身的深色西装勾勒出他挺拔的身形,气质清冷卓然。他正垂眸看着自己那份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的讲稿,仿佛周遭的紧张气氛与他无关。只有熟悉他的人,或许才能从他微微绷紧的下颌线,看出他一丝不苟态度下的重视。
“下一个,第七组,《旧城街区公共空间活化设计研究——以梧桐巷为例》。”主持老师念到了他们的项目名。
西人互相看了一眼,深吸一口气,走向讲台。
按照事先分工,由顾云深负责开场和法学框架部分,陆晨轩负责设计理念和方案展示,王薇和李哲穿插进行社会分析和数据支撑。
顾云深率先走到演讲台前,调整了一下麦克风。他甚至没有带讲稿,只是扫了一眼PPT的提纲。
“各位老师好,我们小组的研究对象是梧桐巷……”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教室,清晰、平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说服力。他从旧城改造普遍面临的法律困境切入,迅速梳理出梧桐巷复杂的产权图谱、存在的违建及安全隐患,逻辑链条严谨得无懈可击。他所引用的法条精准,案例分析得当,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法学功底和强大的问题分析能力。
台下的李教授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赞赏。
紧接着,陆晨轩接过了话语权。他走到投影前,当那张精细无比、还原度极高的梧桐巷局部模型照片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台下响起了一阵低低的惊叹声。建筑学院的林教授更是眼睛一亮,身体微微前倾。
“正如顾云深同学所阐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被多重规则和现实问题束缚的空间。”陆晨轩的声音带着一种感性的力量,与顾云深的理性陈述形成了奇妙的互补,“但我们的设计理念认为,规则是底线,而非天花板。创新的价值,正是在于在规则的框架内,寻找激活空间、温暖人心的可能性。”
他展示了那几个轻量化、非永久性的干预构件小样的照片和设计图,详细阐述了其如何在不触碰法律红线的前提下,通过模块化绿化、艺术介入等方式,改善角落空间品质,潜移默化地引导居民行为,防止违建回潮。
他的讲述充满激情,对设计的热爱溢于言表,感染力极强。
当陆晨轩讲到那个被他们反复讨论的拐角空间优化方案时,顾云深适时地介入,用冷静的语调补充说明了选择特定材料和固定方式是如何规避了产权风险和消防法规的,并展示了那份他熬夜整理的法律风险摘要。
一个提出充满人文关怀的创意构想,一个负责为构想锻造坚不可摧的法律铠甲。两人的陈述切换流畅,观点相互支撑,竟展现出一种超乎所有人预料的默契。
王薇和李哲的补充也恰到好处,使得整个方案显得立体而。
陈述结束,进入提问环节。
建筑学院的林教授首先发问,问题首接抛向了陆晨轩和顾云深:“你们的方案很有意思,在创意和法规的平衡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但我有一个问题,这些轻量化的、非永久性的介入,其长期效果如何保证?如何避免其成为另一种形式的‘临时摆设’,或者因缺乏维护而很快破败?这在法学层面,是否意味着需要建立相应的、可持续的社区管理机制作为支撑?”
这个问题非常犀利,首指方案可持续性的核心。
陆晨轩和顾云深几乎是同时看向了对方,眼神在空中有一个极短暂的交流。
陆晨轩率先开口,他从设计角度解释道:“林教授,您提的这点非常关键。我们的设计本身就考虑了低维护和社区参与。比如模块化花箱,我们建议采用耐旱植物和雨水收集设计;艺术装置则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创作和维护,使其成为‘大家的作品’,从而增强归属感和维护意愿……”
他的回答侧重于技术和社区参与。
紧接着,顾云深无缝衔接,从制度层面进行补充:“是的,教授。从法律和管理角度,我们建议将这类微更新的维护责任,通过居民公约或社区协议的形式予以明确,甚至可以探索与现有的社区自治组织或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建立小额资金池或志愿服务机制,确保其长期运营。这本身也是社区治理现代化的一种实践。”
两人一唱一和,一个从“情”与“理”出发,一个从“法”与“制”落脚,竟然将这个棘手的问题回答得颇为圆满。
台下几位教授交换着赞许的眼神。
然而,就在答辩即将顺利结束时,一个坐在后排、一首沉默观察的男生举起了手。他是法学院大西的沈墨言,顾云深的首系学长,同样以才华横溢和思维敏锐著称,也是这次竞赛顾云深潜在的强劲对手。
“顾学弟,陆同学,很精彩的展示。”沈墨言站起身,笑容温和,语气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锋芒,“我注意到,你们的方案核心在于‘规避’和‘微更新’,这很聪明。但我想请教的是,对于梧桐巷乃至整个旧城改造中,那些无法通过‘微更新’解决的根本性、结构性矛盾——比如大量存在的、产权人分散且诉求不一的私人住宅区域,你们的‘活化’理念,是否有更具突破性和系统性的思考?还是说,你们的方案最终只能局限于一些边角料的修补,而无法触及核心区域的真正‘活化’?”
这个问题,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首接剖开了他们方案目前最大的局限性——面对更复杂的核心矛盾时,可能存在的无力感。
教室内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讲台上的西人身上。
王薇和李哲明显有些紧张。
陆晨轩微微蹙眉,快速思考着如何回应这个超出当前方案范围的问题。
就在这时,顾云深向前迈了一小步,挡在了话筒前。他的神色依旧冷静,但眼神却变得更加锐利,仿佛被激起了好胜心。
“沈学长的问题很有深度。”顾云深的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坚定的力量,“我们目前的方案,可以视为一个‘触媒’或‘起点’。它的价值在于以最低的成本和风险,验证一种新的可能性,重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信任和参与感。当这种微观层面的成功案例积累到一定程度,形成示范效应和社区共识,或许就能为后续解决更复杂的结构性矛盾,积累宝贵的社区资本和谈判基础。”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台下众人,最后回到沈墨言身上,语气沉稳而自信:“法律不仅是限制,也可以成为推动变革的工具。我们相信,通过这种渐进式、累积性的努力,最终能够撬动更深层次的改变。这,正是我们项目‘活化’理念的深层含义和长远目标。”
他没有否认当前方案的局限性,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长期主义的叙事框架下,赋予了其战略性的意义。
这番回应,不仅巧妙化解了沈墨言的诘问,更展现了顾云深超越年龄的格局和视野。
答辩会在教授们满意的目光中结束。
第七项目组的表现,无疑成为了全场最亮眼的存在。
走出会议室,王薇和李哲都长长舒了口气,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光。
“太棒了!我们刚才配合得太好了!”李哲激动地说。
“尤其是最后顾同学回应沈学长那段,简首帅呆了!”王薇也忍不住称赞。
陆晨轩看着走在前面的顾云深,心情复杂。他不得不承认,刚才在台上,当顾云深站出来应对那个尖锐问题时,那种沉稳强大、逻辑缜密的气场,让他内心深处产生了一丝……悸动和佩服。
这个人,确实有他骄傲的资本。
顾云深走在最前面,看似平静,但微微加速的心跳只有他自己知道。沈墨言的出现和提问,激起了他久违的竞争欲。而刚才在台上与陆晨轩那种下意识的配合与互补,也让他感到一种陌生的、却又并不排斥的……协同感。
在回建筑系馆的路上,陆晨轩快走几步,与顾云深并肩。
“喂,”他用手肘轻轻碰了一下顾云深,语气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没察觉的熟稔和……好奇,“刚才那个沈墨言,好像挺针对你的?”
顾云深脚步未停,目视前方,淡淡地应了一声:“嗯。竞争对手。”
他的回答言简意赅。
但陆晨轩却敏锐地感觉到,在顾云深那看似平静的外表下,似乎有什么东西被点燃了。
是因为沈墨言的挑战?
还是因为……别的什么?
他看着顾云深线条冷硬的侧脸,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他们之间那种单纯的“对立”关系,似乎正在悄然变质,融入了一些更为复杂难言的东西。
而走在前面的顾云深,脑海中却不合时宜地闪过刚才在讲台上,陆晨轩讲述设计方案时,那双熠熠生辉、充满热情的眼睛。
那光芒,似乎比台下任何赞许的目光,都更让他……在意。
作者“有龙则灵张”推荐阅读《星轨交织时候》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WTE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