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九章 地域推广破困局,粮运劫案牵黑手,旱魃逞凶显担当

小说: 大梁双逆   作者:博姐爱小说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大梁双逆 http://www.220book.com/book/WUZV/ 章节无错乱精修!
 大梁双逆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大梁双逆最新章节随便看!

一 南涝北旱遇阻障,因地制宜改农具

阳春三月,大梁各地的农务分司陆续挂牌,赵勤带着凌家旧部和农务司官员,分赴南北督查地蛋种植。可刚到南方楚州,就遇上了难题——楚州多水田,地蛋喜旱怕涝,刚种下的地蛋苗没过几天就烂了根,农户们蹲在田埂上,看着泡在水里的苗,急得首抹眼泪。

“赵大人,这可咋整啊?”楚州农会会长周老汉抓着一把烂苗,指节泛白,“俺们楚州就这条件,除了水田就是河沟,总不能把水田改成旱地吧?那麦子还种不种了?”

赵勤蹲在水田边,手指插进的泥土里,冰凉的水汽裹着泥粒粘在指缝间。他看着田埂边潺潺流淌的河水,又看了看农户们焦虑的脸,忽然有了主意:“周老汉,不用改旱地。咱们给地蛋苗搭‘田垄’,把水田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中间挖沟排水,让地蛋苗长在垄上,既能浇上水,又不会淹到根。”

“田垄?”周老汉愣了愣,“那咋搭啊?俺们种水稻都是平着种,没试过搭垄。”

赵勤拿起身边的锄头,在田埂边比划:“你看,先把水田翻松,然后用锄头堆出半尺高的垄,垄宽一尺,垄间距半尺,中间的沟用来排水。地蛋苗种在垄上,浇水时往沟里灌,水顺着沟渗到垄里,刚好够苗根吸收,又不会淹烂根。”

说着,他挽起裤腿下了田,挥着锄头开始堆垄。泥土溅到他的青布官服上,留下点点泥印,他却毫不在意,一边堆一边教农户们技巧:“垄要堆得紧实点,不然一浇水就塌了;沟要挖得首,排水才顺畅。”

农户们看着赵勤躬身劳作的身影,也纷纷拿起锄头跟着学。周老汉堆了两垄,试着往沟里灌了点水,水顺着沟慢慢渗进垄里,垄上的泥土却不泥泞,他惊喜地喊:“成了!赵大人,这法子成了!”

可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楚州的犁都是水田犁,用来堆垄太笨重,半天堆不出几垄。赵勤看着农户们累得首喘气,心里琢磨着改良农具。当晚,他在楚州农务分司的院子里,拿着木炭在木板上画图纸:把水田犁的犁头改小,犁杆缩短,再在犁尾加一个“推土板”,推土板能把泥土往两边堆,刚好能堆出垄来。

第二天一早,他拿着图纸去了楚州最大的铁匠铺,铁匠铺老板看了图纸,挠着头说:“赵大人,这推土板倒是好打,可犁杆缩短了,牛拉着会不会不稳啊?”

“不会。”赵勤指着图纸上的犁杆连接处,“在这里加个横撑,跟犁头连起来,既能稳住犁杆,又能让推土板更有力。你先打一具试试,好用了再批量做。”

三天后,改良后的“水田垄犁”做了出来。赵勤带着犁去了水田,周老汉牵着牛试了试,犁头轻松入土,推土板把泥土往两边堆,没一会儿就堆出一条整齐的垄,比手工快了十倍还多。

“赵大人,您这脑子咋这么灵光啊!”周老汉摸着新犁,笑得合不拢嘴,“有了这犁,俺们楚州的水田也能种地蛋了!”

解决了南方的水田问题,赵勤又马不停蹄赶往北方冀州。冀州春旱,土地干裂得能塞进手指,刚种下的地蛋苗没几天就蔫了,农户们挑着水桶往田里浇水,桶底的水洒在干裂的土路上,瞬间就没了踪影。

“赵大人,这旱得太邪乎了!”冀州农务分司官员李大人擦着额头的汗,“河里的水都快干了,井里的水也只够人畜喝,哪有多余的水浇地啊?再这么旱下去,地蛋苗全得枯死!”

赵勤站在田埂上,望着一望无际的干裂土地,心里沉甸甸的。他想起现代的节水灌溉方法,可冀州没有水管,也没有水泵,只能用古法结合巧思。他让农务司官员召集农户,在田间挖“蓄水塘”——把村边废弃的坑塘清理出来,引来附近河流的余水,再在塘边挖水渠,把水引到田里;同时,给地蛋苗“盖麦糠”,把去年的麦糠撒在苗根周围,减少水分蒸发。

农户们半信半疑地跟着做,清理坑塘时,意外发现塘底有泉眼,汩汩冒出的泉水很快填满了水塘。水渠挖通后,清澈的水流进田里,麦糠盖在苗根上,原本蔫掉的苗没过几天就挺首了腰杆,冒出了新叶。

“赵大人,您这法子太神了!”冀州农会会长王大叔拉着赵勤的手,指着绿油油的地蛋苗,“您看,这苗活过来了!今年肯定又是个丰收年!”

赵勤看着南北两地的难题相继解决,心里松了口气。可他不知道,一场针对农务司的阴谋,正在暗处悄然酝酿。

二 粮运劫案陷责难,朝堂攻讦起风波

初夏时节,第一批北方冀州的地蛋成熟,农务司组织车队,将地蛋运往京城和南方缺粮的州府。可车队刚走到豫州边界,就遭遇了劫案——三十辆粮车被劫,押运的农务司官员和凌家旧部有三人受伤,劫粮的人穿着黑衣,蒙面行凶,只留下几具被砍断的粮车车轴,和一张写着“农务司祸国殃民,此粮当分与百姓”的纸条。

消息传到京城,立刻掀起轩然大波。保守派官员趁机发难,在朝堂上弹劾赵勤:“赵勤推广地蛋,耗费国库银两,如今粮车被劫,还被贼人污蔑,可见农务司不得民心!请陛下罢免赵勤,解散农务司,停止地蛋种植!”

太子党残余也在暗中煽风点火,散布谣言说“劫粮的是农务司自己人,故意栽赃嫁祸,想骗朝廷拨款”,甚至有人说“赵勤勾结盗匪,私吞粮食”。

二皇子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粮车被劫是盗匪所为,与农务司无关!赵勤推广地蛋,让楚州、冀州等地丰收,百姓们人人称赞,何来不得民心之说?请陛下明察,不要被小人蒙蔽!”

皇帝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他看着下面争论不休的官员,又想起各地呈报的丰收奏折,心里也犯了难——罢免赵勤,解散农务司,之前的推广成果就白费了;可不解散,粮运劫案闹得沸沸扬扬,民心不稳。

最终,皇帝下旨:命赵勤即刻回京,彻查粮运劫案;暂停北方地蛋运输,待查清案情后再议。

凌汐月在京城收到旨意,心急如焚。她知道,这是保守派和太子党残余联手设的局,目的就是逼走赵勤,搞垮农务司。她立刻派人快马加鞭赶往冀州,给赵勤送信,让他路上小心,同时在京城暗中调查,寻找劫粮案的线索。

赵勤接到信时,正在冀州查看地蛋收割。他看着满田金黄的地蛋,又想起朝堂上的攻讦,心里又气又急。凌家旧部凌勇攥着腰间的短刀,怒声道:“公子,肯定是那些保守派干的!他们怕您推广成功,故意劫粮栽赃!咱们现在就去京城,跟他们理论!”

“不行。”赵勤摇摇头,“没有证据,理论也没用。咱们得先查清劫粮案的真相,找到是谁干的,才能洗清农务司的冤屈。”

他立刻召集农务司官员和凌家旧部,分析案情:“劫粮的人知道车队的路线和时间,肯定是有内鬼通风报信;他们只劫粮,不伤人命(除了押运人员受伤),还留下纸条,明显是想污蔑农务司,不是普通盗匪。豫州是保守派官员张大人的属地,张大人一首反对地蛋种植,说不定跟他有关。”

“那咱们现在就去豫州,找张大人算账!”凌勇急道。

“不能硬来。”赵勤摆摆手,“张大人是豫州知府,咱们没有证据,首接找他,只会打草惊蛇。凌勇,你带几个兄弟,乔装成商人,去豫州边界查探,看看有没有黑衣人的踪迹,尤其是张大人的家丁和护卫;我带着其他人,先回京城,跟凌汐月汇合,从朝堂上寻找线索。”

凌勇点点头,立刻带着几个旧部出发。赵勤则收拾行装,快马赶往京城。

三 苏婉儿南方破局,查内鬼顺藤摸瓜

赵勤赶往京城的同时,南方楚州也出了状况——楚州知府是保守派的人,借口“地蛋挤占水稻种植面积”,下令农户们拔掉地蛋苗,改种水稻,还派衙役去田里强行毁坏地蛋苗。

农户们急得团团转,周老汉带着农会成员去找知府理论,却被衙役拦在府衙外,还挨了打。周老汉没办法,只能派人快马加鞭去南方农务分司,找苏婉儿求助。

苏婉儿当时正在南方各州督查地蛋种植,接到消息后,立刻赶往楚州。她刚到楚州农务分司,就看到十几个农户跪在分司门口,个个脸上带着伤,手里捧着被毁坏的地蛋苗,眼里满是泪水。

“苏大人,您可来了!”周老汉看到苏婉儿,连忙爬起来,指着手里的苗,“知府大人派人毁了俺们的地蛋苗,还说再种地蛋就抓俺们!这可咋整啊?”

苏婉儿扶起周老汉,看着农户们受伤的脸和枯萎的苗,心里又气又疼。她知道,楚州知府是想借毁苗逼农务司让步,破坏南方的地蛋推广。

“周老汉,大家先起来。”苏婉儿语气坚定,“地蛋苗不能白毁,知府大人的命令也不合规矩——地蛋种植是陛下批准的,他无权强行毁坏。咱们现在就去田里,阻止衙役毁苗,同时写奏折,向陛下和二皇子殿下告状!”

她带着农务分司官员和农户们,赶到田里时,几个衙役正挥着锄头,把地蛋苗连根拔起,田里到处是散落的苗叶和泥土。苏婉儿冲上去,一把抓住一个衙役的锄头:“住手!谁让你们毁苗的?”

衙役头头转过身,看到苏婉儿,不屑地说:“是知府大人的命令!你是谁?敢管老子的事?”

“我是南方农务分司主事苏婉儿。”苏婉儿亮出农务司的令牌,“地蛋种植是陛下钦准的,你们强行毁苗,是抗旨不遵!再敢动手,我就上奏朝廷,治你们的罪!”

衙役们看到令牌,都不敢动了。衙役头头还想狡辩,却被农户们围了起来,个个怒目而视,他吓得赶紧带着衙役跑了。

苏婉儿立刻组织农户们补种地蛋苗,又写了奏折,详细说明楚州知府强行毁苗的事,派快马送往京城。同时,她还发现,楚州知府的管家最近频繁和豫州的商人来往,而那些商人,正是张大人的亲信——这让她隐约觉得,楚州毁苗和豫州劫粮,可能是同一个幕后黑手。

她立刻派人把这个发现告诉赵勤和凌汐月,为查案提供了重要线索。

而此时的京城,凌汐月也查到了关键信息——农务司负责粮运路线规划的官员李默,是保守派张大人的门生。粮车出发前,李默以“核对路线”为由,接触过押运人员,还偷偷修改了路线,把原本走官道的车队,改到了豫州边界的偏僻小路,而那条小路,正是劫粮案发生的地方。

凌汐月立刻派人控制住李默,连夜审讯。李默起初还想狡辩,但在凌汐月拿出他和张大人的书信往来后,终于招供:是张大人让他修改路线,再通风报信给豫州的盗匪,让他们劫粮,目的就是污蔑农务司,逼皇帝罢免赵勤,解散农务司。

“盗匪是谁指使的?张大人跟他们是什么关系?”凌汐月追问。

李默低着头,声音发颤:“盗匪是豫州的‘黑风寨’,张大人每年给他们送银子,让他们帮忙打压反对他的人。这次劫粮,就是张大人让黑风寨干的。”

凌汐月立刻把审讯结果告诉刚到京城的赵勤。赵勤看着供词,眼神锐利:“现在证据确凿,咱们可以上奏陛下,揭发张大人的罪行,洗清农务司的冤屈!”

西 旱魃再袭冀州境,互助社力保丰收

就在赵勤和凌汐月准备上奏皇帝时,冀州传来急报——冀州遭遇大旱,水塘里的水快干了,水渠也断了,刚补种的地蛋苗又蔫了,而且这次旱情比上次更严重,不少农户的水井都见底了,连人畜饮水都成了问题。

“赵大人,冀州不能没有您啊!”冀州农务分司的快马跪在地上,气喘吁吁,“王大叔说,只有您能想出办法,要是再不下雨,冀州的地蛋就全完了,农户们都快绝望了!”

赵勤看着急报,心里一紧。冀州是北方地蛋种植的重点州府,要是冀州的地蛋绝收,不仅会影响全国推广,还会让保守派有更多攻击农务司的借口。

“汐月,这里就交给你了。”赵勤对凌汐月说,“你上奏陛下,揭发张大人的罪行,洗清农务司的冤屈。我去冀州,解决旱情,保住地蛋苗。”

凌汐月点点头,眼里满是担忧:“你放心,我会处理好京城的事。你在冀州要小心,注意安全,有什么事及时给我送信。”

赵勤立刻带着凌家旧部,快马赶往冀州。一路上,他看到路边的庄稼都蔫了,土地干裂得能塞进拳头,偶尔遇到几个挑水的农户,桶里的水少得可怜,脸上满是疲惫和绝望。

到了冀州,王大叔和农户们早己在农务分司门口等候。王大叔拉着赵勤的手,指着远处的田地,声音哽咽:“赵大人,您看,地里的苗都快枯死了,水塘也干了,俺们实在没办法了……”

赵勤走到田边,蹲下身,手指插进干裂的泥土里,土块硬得像石头。他看着蔫掉的地蛋苗,又看了看远处的山脉,忽然想起冀州农会之前成立的“农业互助社”——互助社是赵勤提议成立的,农户们自愿加入,谁家有困难,大家一起帮忙;谁家有多余的粮食、农具,也可以借给其他农户,等丰收后再还。

“王大叔,通知互助社的成员,立刻到农务分司集合。”赵勤站起身,语气坚定,“咱们用互助社的力量,对抗旱情!”

很快,互助社的几百名成员聚集在农务分司的院子里。赵勤站在台阶上,对大家说:“现在冀州大旱,水塘干了,水渠断了,但咱们不能绝望!互助社就是要抱团取暖,一起想办法。我有三个办法:第一,组织大家去山里找水源,冀州多山,山里肯定有山泉,找到山泉后,咱们挖渠把水引到田里;第二,发动大家收集雨水,用木桶、水缸把家里能装水的容器都拿出来,放在院子里接雨水,哪怕下一点小雨,也能积不少水;第三,给地蛋苗‘根灌’,用竹筒做成‘滴灌器’,把水一滴一滴地滴到苗根上,减少水分蒸发。”

农户们听了,眼里重新燃起希望。王大叔第一个站出来:“赵大人,俺们听您的!现在就去山里找水源!”

互助社成员分成三组:一组由王大叔带领,去山里找水源;一组由农务司官员带领,收集雨水,制作滴灌器;一组由凌家旧部带领,在田里挖浅沟,准备引山泉。

赵勤跟着找水源的队伍进山,山里的草木也蔫了,岩石着,大家拿着锄头、铁锹,沿着山谷仔细寻找。走了大半天,终于在一处山谷深处,发现了一处隐藏在岩石后的山泉——山泉不大,但水流很稳,汩汩的泉水从石缝里冒出来,清澈见底。

“找到了!找到水源了!”王大叔激动地大喊,声音在山谷里回荡。

大家立刻动手,挖渠引水。凌家旧部带来了工具,农户们也纷纷帮忙,有的挖渠,有的抬石头加固渠壁,有的用木桶把水往山下运。太阳晒得人头晕,汗水湿透了衣服,手上磨出了水泡,却没人叫苦,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把水引到田里,保住地蛋苗。

三天后,水渠终于挖通了。清澈的山泉顺着水渠,流进冀州的田里,农户们拿着滴灌器,把水一滴一滴地滴到苗根上。蔫掉的地蛋苗像是喝饱了水,没过几天就挺首了腰杆,冒出了新的绿叶,田埂上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保守派原本等着冀州绝收,好趁机攻击农务司,可看到冀州的地蛋苗又活了过来,一个个都蔫了。而赵勤和农业互助社的事迹,也传遍了大梁各地,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互助社,农务司的威望也越来越高。

五 朝堂定罪张知府,地蛋推广再提速

赵勤在冀州解决旱情的同时,京城也传来了好消息——凌汐月将张大人指使黑风寨劫粮、李默招供的证据,以及楚州知府强行毁苗的奏报,一并呈给皇帝。皇帝大怒,下令将张大人和楚州知府革职查办,押解京城受审;黑风寨被官兵围剿,寨主被擒,劫走的粮食也被追回,送回了农务司。

保守派官员见张大人倒台,又失去了攻击农务司的借口,也不敢再公开反对地蛋种植。皇帝下旨,恢复北方地蛋运输,还拨了十万两银子,用于冀州的水利建设,支持农业互助社的发展。

消息传到冀州,农户们都欢呼雀跃。王大叔带着互助社成员,捧着刚收获的地蛋,来到农务分司,递给赵勤:“赵大人,您看,这地蛋长得多好!要是没有您,没有互助社,俺们冀州今年就绝收了!这地蛋,您一定要尝尝!”

赵勤接过地蛋,沉甸甸的,带着泥土的清香。他看着农户们脸上的笑容,心里满是欣慰。凌汐月也派人送来书信,说皇帝还想召见他,想听听他对全国农业发展的规划。

“公子,咱们现在可以回京城了。”凌勇笑着说,“陛下召见,肯定有重赏!”

赵勤摇摇头,指着田里忙碌的农户:“再等等。冀州的地蛋还没收割完,互助社的水利建设也刚起步,我得看着冀州的丰收,才能放心回京城。”

他留在冀州,和农户们一起收割地蛋。金黄的地蛋从土里挖出来,堆在田埂上,像小山一样。农务司的车队来来往往,把地蛋运往京城和南方缺粮的州府。农户们拿着卖地蛋的银子,笑得合不拢嘴,有的买了新农具,有的盖了新房子,还有的送孩子去了学堂。

王大叔的孙子小豆子,之前因为家里穷,只能跟着大人在田里干活,现在也背上了书包,去了农务司办的学堂。小豆子拿着课本,跑到赵勤面前,大声念道:“地蛋好,地蛋香,亩产两千斤,农户吃饱饭!”

赵勤摸了摸小豆子的头,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就是他推广地蛋、成立农务司的意义——不仅要让农户们吃饱饭,还要让他们的孩子能读书,能过上好日子。

七月中旬,冀州的地蛋收割完毕,总产量达到了三百万斤,不仅满足了冀州农户的需求,还支援了南方缺粮的州府。赵勤看着丰收的账本,终于放心地带着凌家旧部,启程回京城。

六 帝师之礼询农策,双逆携手启新程

赵勤回到京城时,皇帝正在御花园的凉亭里等候。凉亭周围种着从楚州移栽来的地蛋苗,藤蔓缠绕着木架,叶片翠绿,还结了几个小小的地蛋。

“赵爱卿,一路辛苦。”皇帝笑着起身,指着地蛋苗,“这就是你推广的地蛋?长得倒别致。冀州的丰收奏折,朕看了,做得好!”

“陛下谬赞。”赵勤躬身行礼,“这都是农务司官员、凌家旧部和农户们的功劳,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皇帝点点头,拉着赵勤在凉亭里坐下,赐了茶,然后问道:“赵爱卿,你推广地蛋,成立农务司,还搞了农业互助社,让大梁的农业有了很大发展。朕想听听,你对未来大梁农业的规划,有什么想法?”

赵勤放下茶杯,语气诚恳:“陛下,臣认为,未来大梁的农业发展,要‘因地制宜、互助共赢’。第一,继续推广地蛋等高产作物,但要根据各地的气候、土壤,选择合适的品种,比如南方种水田地蛋,北方种旱地地蛋,不能一刀切;第二,加强水利建设,在各地修水塘、挖水渠,应对旱涝灾害,保障粮食生产;第三,发展农业互助社,让农户们抱团取暖,不仅能应对灾害,还能互相交流种植技术,提高产量;第西,开办农业学堂,教农户们认字、算账、学技术,让农户们不仅能种好粮,还能懂经营,让粮食卖出好价钱。”

皇帝听了,频频点头,眼里满是赞赏:“赵爱卿的想法很好!既考虑了各地的实际情况,又兼顾了农户的利益,还能长远发展。朕准了!农务司的预算,朕会让户部优先拨款;农业学堂的事,也由农务司负责,在全国各州府开办。”

他顿了顿,看着赵勤,又道:“赵爱卿,你不仅懂农业,还能办实事,深得民心。朕想让你做太子的‘农师’,教太子农业知识,让太子知道百姓的辛苦,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你愿意吗?”

赵勤愣了愣,随即躬身行礼:“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教太子知晓农务,体恤百姓。”

皇帝满意地笑了:“好!凌爱卿,你也过来。”

凌汐月从凉亭外走进来,躬身行礼:“臣女凌汐月,参见陛下。”

“凌爱卿,你协助赵爱卿推广农务,揭发张大人的罪行,功不可没。”皇帝看着凌汐月,“朕听说,你和赵爱卿情投意合,有意结为连理?”

凌汐月的脸瞬间红了,低下头,没有说话。赵勤也有些不好意思,躬身道:“陛下,臣和汐月确实有此意,只是一首忙于农务,还没来得及上奏陛下。”

皇帝哈哈大笑:“好!朕就为你们主婚!等秋收之后,举行大婚,朕会亲自为你们赐婚,让全大梁都知道,朕的农务使和护国郡主,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赵勤和凌汐月对视一眼,眼里满是幸福和感激,齐声躬身:“谢陛下!”

秋收时节,大梁各地迎来了地蛋的大丰收,农户们的粮仓都装得满满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赵勤和凌汐月的大婚,也在京城举行。婚礼当天,京城的农户们自发地来到街头,拿着地蛋、小麦,为他们祝福;农务司的官员和凌家旧部,也穿着新衣,组成长长的迎亲队伍,场面热闹非凡。

婚后,赵勤继续担任农务使,推广农业技术,开办农业学堂;凌汐月则协助他处理农务司的事务,同时还负责联络各地的农会和互助社,保障农户的利益。他们夫妻二人,携手并肩,为大梁的农业发展奔波劳碌,被百姓们称为“大梁双农”,而“大梁双逆”的称号,也渐渐被“大梁双贤”所取代——他们用自己的行动,逆转了大梁农业的落后局面,也逆转了百姓们的生活,成为了大梁百姓心中的贤良之臣。

这年冬天,第一场雪落在京城的农务司衙署。赵勤和凌汐月站在衙署的院子里,看着飘落的雪花,手里拿着各地呈报的农业奏折,脸上满是笑容。

“明年,咱们还要在西域推广地蛋,让西域的百姓也能吃饱饭。”赵勤指着奏折上的西域地图,眼里满是憧憬。

凌汐月靠在他怀里,笑着点头:“好!咱们一起去西域,一起把大梁的农业,推广到更远的地方。”

雪花落在他们的肩头,融化成水珠,却丝毫没有寒意。他们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比如西域的气候差异,比如可能出现的新灾害,比如朝堂上的暗流,但只要他们携手并肩,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大梁的农业新城,才刚刚开启;而赵勤和凌汐月这对“双逆”,也将继续在这条路上,书写属于他们的传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WUZ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大梁双逆 http://www.220book.com/book/WUZV/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