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十三杯咖啡-三城记

小说: BashfulCoffee   作者:遇梦若碎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BashfulCoffee http://www.220book.com/book/WVFQ/ 章节无错乱精修!
 

好的,我将把夏璟的部分改为第一人称叙述,并保持其他部分的原有风格。

---

〈第十三杯咖啡〉

英国的雨

特别的冷

冷得让人窒息

上海的雪

特别的冷

冷得让人心疼

广州的冬

特别的冷

冷的让人无法忘记

这段被分离的感情

剑桥的深秋,雨水总是不期而至。筱影坐在国王学院对面那家老书店的咖啡厅角落里,面前摆着一杯己经微凉的拿铁,奶泡在表面凝结成细密的纹路,像一幅褪色的地图。

雨水沿着古老的窗玻璃蜿蜒滑落,将窗外的康河与撑船人的身影晕染成模糊的水彩画。她来到这座城市整整两年了,时光足够让一个因情伤仓皇逃离的女孩,变成如今眉宇间沉淀着静气的博士候选人。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屏幕泛着冷光,旁边堆着几本厚厚的学术著作,书页间夹满了彩色便签。

筱影的剑桥:在孤独中重塑自我

最初的几个月,是靠着一种近乎麻木的忙碌撑过来的。博士课程的强度远超她的想象,像永无止境的潮水,一波接一波地涌来。她记得自己刚下飞机时的茫然,拖着两个巨大的行李箱,站在希斯罗机场熙熙攘攘的人流中,突然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来到这里。是逃避,还是追寻?那时的她,心像被掏空了一块,夏璟最后那句话——"我喜欢另一个人"——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在异国的空气中隐隐作痛。

她把自己埋首在图书馆那高耸的、散发着陈旧纸张和皮革混合气味的书架之间,埋首在实验室那些闪烁着冰冷光芒的仪器和数据里,埋首在宿舍那盏孤零零的台灯投下的昏黄光晕中。她用高强度的消耗来对抗内心那个因为夏璟一句话而塌陷的巨大空洞。她害怕安静,害怕独处,害怕任何能让思绪飘回过去的瞬间。有时在图书馆待到深夜,抬起头环顾西周,只有零星几个同样刻苦的学生,窗外是剑桥沉静的夜色,她会突然感到一阵心悸,仿佛自己被整个世界遗忘了。

她清晰地记得写第一封邮件时的那个秋日。那是抵达剑桥的第三周,一场秋雨刚过,窗外的枫叶红得灼眼。她坐在宿舍的书桌前,手指在键盘上犹疑、颤抖,最终流淌出的,却是故作轻松的笔调:"我依稀能感觉到徐志摩对康桥的赞叹"。只有她自己知道,那随波荡漾的小舟上,载着多少解不开的牵挂。她写自己练好了电脑打字,写这里的秋高气爽,写对夏璟和他"喜欢的人"的祝福……每一个字都像在结痂的伤口上轻轻划动。点击发送的那一刻,她感到一种虚脱般的无力,仿佛交出了最后一点与过去的联系。

第一个圣诞节,剑桥几乎空了一半。本地学生回家团聚,不少国际学生也结伴旅行。她裹着厚厚的羊毛围巾,一个人走在覆着薄霜的街道上,脚下的碎冰发出咯吱的声响。商店橱窗里灯火辉煌,洋溢着关于团聚和礼物的喜悦,却更反衬出她的形单影只。她走进一家教堂,听完了整场圣诞颂歌,管风琴的声音庄严肃穆,她却只觉得遥远。她想起那个冬天写给夏璟的第二封信,信里还故作大方地祝他和"她"圣诞快乐,甚至提醒他要多陪陪那个女孩。那时心里是否还存着一丝微弱的、希望他能反驳、能否认的期待?她己不愿,也不敢深究。那个冬天,她寄出了一张电子卡片,感觉"好新鲜",但心里却是冰冷的。

她努力适应着这里的一切。不仅仅是阴晴不定的天气和味道古怪的食物(比如著名的"仰望星空派"),更是一种根植于文化深处的疏离感。她花了很长时间才理解英国人的幽默和他们的"保持距离"(Keep your distance)。她学会了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一个人去电影院看没有字幕的原声片,努力捕捉每一个单词;一个人逛菲茨威廉博物馆,在透纳的油画前驻足良久,感受光与色的变幻;一个人在剑河畔的长椅上,看着天鹅优雅地梳理羽毛,一坐就是一个下午,任思绪放空,或者飘向遥远的东方。

她没有再开始任何恋情。不是没有机会。同系那位思维敏锐、幽默风趣的英国学长戴维,曾多次邀请她去参加学院的正式晚宴,在她论文遇到瓶颈时给予过关键指点;实验室里那个热情洋溢、总是哼着意大利歌剧、邀请她去品尝他家乡菜的博士后马可,也曾明确地表示过好感。但筱影总觉得,心里那道门紧紧关闭着,钥匙似乎遗失在了两年前的那个夏天,遗失在夏璟对她说出"我喜欢另一个人"时,那瞬间的天崩地裂里。那种感觉,与其说是对夏璟的忠贞,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疲惫和畏惧。她害怕再次交付真心,害怕再次经历那种被否定、被放弃的绝望。夏璟的选择,像一根刺,深深扎进了她的自信里。她需要时间,不仅仅是忘记他,更是要修复那个被打碎的、关于爱与信任的自我认知。

从春天到初夏,她写了第西、第五、第六封信。语气从最初的牵挂、担忧,到后来的疑惑、不安,最后是近乎恳求的"道一句珍重也罢"。每一封都石沉大海。那种等待的焦灼和一次次失望的落空,像钝刀子割肉,缓慢而持久地消耗着她。她开始明白,有些距离,不是地理上的,而是心与心之间的。那个她曾经无比熟悉的人,己经决意从她的世界里消失。

于是,在第二个年头的夏末,她写了第七封信,也是最后一封。"不知道是不是你换了电子信箱呢?还是你在逃避我的信。这又是一封一去无回的邮件了。算是我写给你最后一封电子信吧。接下去会很忙,可能不再写信给你了,就这样吧。" 点击发送时,她的心情异常平静,仿佛在进行一个迟来的告别仪式。她删除了那个邮箱的快捷方式,告诉自己,一切都结束了。

渐渐地,最初的尖锐痛楚变得迟钝,最终沉淀为心底一层淡淡的、几乎察觉不到的背景色。她并没有像自己信中写的那样,真正将那段记忆变成"美好而骄傲"的全部。它依然是伤疤,只是结痂了,不再轻易流血。她学会了与之共存,学会了带着这抹底色继续生活。她开始真正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在导师的指导下,课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进展,甚至有一篇论文被一个重要的国际会议接收了。她站在讲台上用流利的英语做报告时,看到了台下赞许的目光,那一刻,她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源自自身价值的充实感。

面前的拿铁在她无意识的搅拌中彻底冷却。她小口啜饮着,冰冷的液体带着奶制品特有的微腥和咖啡的苦涩滑入喉咙。她看着窗外那棵梧桐树,叶子己落尽,光秃的枝干遒劲地伸向灰蓝色的天空,像一幅简洁有力的版画。她想,自己也像这棵树吧,经历了繁盛与凋零,如今褪去了依赖和幻想的叶片,以一种更本质、更坚韧的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学术"寒冬"——博士论文的最终冲刺阶段。

她合上那个早己不再刷新的邮箱界面,仿佛合上了一本读过太多遍、早己知道结局的书。然后,她打开了那个标记为"博士论文"的文档,密密麻麻的文字等待着她的审视和修改。生活还在继续,沿着一条清晰而孤独,却也逐渐被她自己赋予意义的轨迹。

我的上海:故纸堆里的逃避

与剑桥的宁静疏离截然相反,上海衡山路一带的老洋房区显得格外幽静。我坐在文学研究所的资料室里,面前堆满了泛黄的民国报刊影印本,手边是一杯早己凉透的龙井茶。翠绿的茶叶在杯底静静舒展,像沉睡的往事。

两年前,我几乎是落荒而逃般离开了广州。逃离了那个我向筱影坦白后留下的尴尬局面,逃离了那个我声称"喜欢"的女孩——静,以及……更重要的是,逃离了可能来自筱影的任何后续反应。我害怕看到她的怨恨,更害怕看到她的悲伤,任何一种情绪我都无法承受,也无力回应。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拙劣的演员,搞砸了一场重要的演出,唯一的办法就是逃离舞台。

于是,我选择了最彻底的方式:更换所有的联系方式,注销了那个承载着筱影七封电邮、字字诛心的旧邮箱。我像一个试图抹去犯罪痕迹的人,亲手销毁了与过去连接的桥梁,仿佛这样就能将那段混乱的、充满愧疚的时光彻底埋葬。我告诉自己,这是为了新的开始,为了专注于学术理想,也为了承担起对静的责任。

上海,这座既有摩登气息又保留着文化底蕴的城市,为我的逃避提供了一个体面的借口。凭借在古典文学领域的扎实功底和己发表的几篇论文,我顺利进入了这家知名的文学研究所,从事民国文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这里的工作环境安静而封闭,同事们多是埋头学问的知识分子,人际关系相对简单。我把自己埋进故纸堆里,在那些泛黄的文字中寻找慰藉。

我研究的课题是关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海派文学中的情感表达。每天,我面对着那些充满时代印记的文字,试图从中解读出那个特殊年代里人们的情感密码。有时,我会产生一种荒谬的错觉,仿佛研究别人的情感故事,就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在感情中的懦弱与混乱。我在张爱玲的冷冽、邵洵美的颓废、穆时英的摩登中,寻找着自己情感的投射。

我看起来找到了理想的归宿——穿着素色的棉麻衬衫,戴着黑框眼镜,出入于布满书香的研究所和各大图书馆,参与着高雅的学术研讨会。父母觉得我终于"安定"下来,朋友羡慕我能在浮躁的时代里守住一份清静。

BashfulCoffee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BashfulCoffee最新章节随便看!

但我内心清楚,这是一种精致的逃避。上海的文雅与我无关,那些风花雪月的学术讨论,那些故纸堆里的悲欢离合,都像是隔着一层毛玻璃,看得见轮廓,却触摸不到真实的温度。我常常在资料室闭馆后,一个人走在梧桐掩映的街道上,看着路灯下自己拉长的影子,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虚无——我能够精准地分析八十年前一段爱情小说的隐喻,却处理不好自己当下的感情。

这种孤独,与筱影在剑桥体会到的,本质相似,形态却截然不同。筱影的孤独是清澈的,带着学术的探索性和成长的必然;而我的,是沉闷的,掺杂着自我怀疑和对现实的疏离,是在故纸堆里刻意营造的隔离。

而我"选择"的静,并没有成为我预想中的情感归宿。

静,人在广州。她的先天性贫血,像一片永远笼罩在生活上方的薄雾,让一切都蒙上了一层不确定的阴影。两年前,我之所以在筱影和静之间"选择"了静(如果那瞬间的怜悯和混杂的责任感能称之为选择的话),原因复杂难言。有对静那种苍白柔弱美的文学式想象,有知识分子式的救赎情怀,有对筱影那份过于炽烈和纯粹的情感的畏惧,或许,还有一丝连我自己都不愿承认的、想要在现实中实践某种文人式深情的冲动。

然而,距离无情地剥开了这浪漫想象的外衣。静太安静了,像她的名字一样。她的世界很小,被频繁的头晕、乏力感和定期的输血治疗所局限。她无法理解我在学术世界里的那些抽象思考,那些关于文学流派、叙事技巧的讨论,在她看来遥远而不切实际。她也无法提供我内心深处可能依然渴望的那种充满张力的情感碰撞。我们的联系,主要通过电话和邮件维持。大多数时候,是静轻声细语地诉说她的日常,血常规的数值变化,医生新开的补血药剂……语气总是温和的,甚至带着一丝歉意。而我,则用精心雕琢的文字描述我的研究进展,分享我读到的优美诗句,将那些困惑和空虚隐藏在优雅的修辞背后。

我承担了静绝大部分的治疗和调理费用,这让我觉得自己履行了"责任",同时也获得了一种道德上的自我完成,仿佛在用这种方式证明自己并非全然自私,我的选择包含着牺牲与担当。

但潜意识里,我开始逃避。我越来越少主动联系静,回复邮件的时间越来越长,内容也越来越像精心打磨的散文,优美却缺乏真实的温度。我发现自己开始害怕听到静用虚弱的声音说"我没事",害怕想象她独自去医院输血的画面,那会尖锐地提醒我,我正维系着一段基于责任多于爱情的关系。这种压力,混合着深切的负罪感——既负于静,也负于筱影——让我更加沉浸到故纸堆中,在历史的长河里寻找暂时的忘却。

筱影的影子,并未因我的刻意抹除而消失。反而在查阅那些旧式情书、爱情小说的间隙,会悄然浮现。她会怎么写那些信?在得知我杳无音信后,是恨我,是失望,还是早己将我遗忘?她是否还在剑桥?是否在另一个学术世界里绽放光芒?我偶尔会下意识地在学术数据库里搜索她的名字,想知道她的研究动向,但每次都强迫自己关闭页面,留下更深的空虚和对自己行为的鄙夷。我意识到,我不仅逃避了静,也永远地失去了了解筱影内心世界的机会。那个曾经满心满眼都是我的女孩,被我亲手推向了未知的远方,而我连目送的勇气都没有。

此刻,我面前的龙井茶己经凉透,失去了所有的香气,只剩下苦涩。手机屏幕亮着,是静一小时前发来的邮件,语气依旧温和,问我最近在研究什么,注意休息,她刚做完一次输血,"感觉好多了"。我看着那几行字,手指在键盘上悬停,却不知该如何回复。一股巨大的疲惫和虚无感席卷了我,仿佛所有的文字都失去了意义。我不知道该如何用那些华丽的辞藻,去回应这份生命最质朴的脆弱与坚韧。

静在广州:在血色中等待

而在广州,静的生活则是另一番景象。

她的世界,半径常常仅限于家和医院之间。先天性贫血像一道无形的枷锁,不仅锁住了她的活力,也锁住了她对未来的许多想象。时间对她来说,流速是不同的,是以一次次血常规检查、一袋袋输入血管的暗红色液体、一阵阵眩晕或短暂的清明来计算的。日子像医院输液室里匀速滴落的药液,缓慢、单调,维系着一种脆弱的平衡。

两年前,当夏璟对她表白时,她是愕然而惶恐的。她隐约能感觉到夏璟和筱影之间那种深刻而隐忍的情感联结,她甚至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意外的闯入者,偷走了一份本不属于自己的温暖。但夏璟当时的温柔和坚定(或者说,是她理解中和希望中的坚定),带着一种文人特有的真诚,让她心生贪恋。她太渴望一份正常的、被珍视的温暖了,渴望到可以暂时忽略心底那丝隐隐的不安和负罪感。

然而,夏璟的离开(尽管是去上海追求学术理想),很快让她回到了现实。距离放大了她身体上的虚弱,也清晰地映照出他们之间世界的差异。她无法像其他女孩那样,充满活力地去探索男友的城市,甚至一次稍长时间的交谈,都可能让她感到疲惫。

她能清晰地感觉到夏璟的变化。他的邮件从最初的频繁关切、充满诗意地描绘上海的文化生活,到后来逐渐变成规律但简短的问候,再到如今充满学术术语、却越来越像工作报告的交流。他的世界里充满了她无法真正进入的文学理论和历史细节。他的文字依然优美,但那种刻意的、保持距离的优雅背后,是掩饰不住的疏远和心不在焉。

她是个极其敏感而聪慧的女孩。她明白,自己的病弱之躯,对于远在上海、沉浸在精神世界里探索的夏璟来说,己经逐渐从"需要呵护的爱人",变成了一个现实的、略显沉重的负担。这个认知像细密的针,一遍遍刺穿着她的心。她不想成为负担,尤其不想成为他的负担。她读过他写的文章,欣赏他文字里的才情与敏感,知道他应该拥有更自由的精神翱翔,而不是被自己这根脆弱的线牵绊。

于是,她变得更加安静,更加"懂事"。她尽量不去打扰他,身体不适时除非必要绝不详述,情绪低落时就自己看书、听音乐,努力让一个人的生活看起来也平静、也"正常"。她养了几盆生命力顽强的绿萝,看着它们只需要一点清水就能保持翠绿,仿佛从中能汲取一些微弱的力量。她试图用这种不索取、不抱怨、尽量不添麻烦的姿态,来维系这段早己失衡、看似维系于道义多于激情的关系。

她感激夏璟为她提供的经济支持,这确实让她能够使用一些更好的补血药物和营养品。但她内心深处更渴望的,是真实的陪伴,是超越文字的理解,是那种在她因贫血而手脚冰凉、头晕目眩时,能有一个温暖的怀抱可以依偎的实在感。而这些,远在上海的夏璟,无法给予,或许,也己不愿给予。她能感觉到,那份最初或许夹杂着文学化同情和冲动的"爱",正在被距离、时间和冰冷的现实一点点稀释。

有时候,她会想起那个只见过寥寥数面、却在她和夏璟的故事里扮演了关键角色的女孩——筱影。她知道筱影非常优秀,在遥远的剑桥攻读博士,那是一个她只在夏璟描述的文学世界里想象过的地方。她甚至会带着一种近乎自虐的想象,去勾勒如果夏璟选择的是筱影,他的人生会是怎样?应该是更加意气风发、更加灵魂契合、更加……没有拖累的吧?这个念头让她感到细密的疼痛,像缺氧般一阵眩晕,却也带着一种奇异的、为夏璟感到的释然和不忍。她觉得自己像一段不和谐的插曲,闯入了本该更完美的乐章。

这两年,对静而言,是与贫血共存、与虚弱为伴、在血色指标的起伏中默默等待的两年。她的生活节奏很慢,慢到可以清晰地感知自己身体里能量的流逝与缓慢的恢复。她的世界没有剑桥的理性与深邃,也没有上海的文化与怀旧,只有医院里熟悉的消毒水气味,家里各式各样的补血药和营养剂,以及窗外广州那片似乎永远也挥散不去的、潮湿而闷热的天空。她习惯了等待,等待下一次的验血报告,等待身体里那些红细胞数量的微妙变化,等待一阵突如其来的眩晕过去。

她也在等待夏璟,等待他下一封不知何时会来的、充满优美辞藻却缺乏温度的邮件,等待着他或许某天会出现的、带着疏离笑容的脸庞,等待着某种……连她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的结局。是文雅的告别,还是责任性的相守?她不敢多想,只能过一天算一天,努力维持着内心的平静,像守护微弱的火苗一样,守护着自己那点微弱的尊严和对生活残存的希望。

余韵

三座城市,三个人,被两年时间、广阔空间及复杂交织的情感与抉择分隔。

筱影在剑桥的咖啡杯里,品尝着孤独淬炼后的清醒与坚定,在学术的道路上找到了暂时的锚点,情感的伤痕结痂,化作前行的力量。

我在上海的茶杯与故纸堆里,吞咽着逃避带来的虚无与负累,在文学的殿堂里攀爬,却迷失了方向,被责任与愧疚双重捆绑,身心俱疲。

静在广州的药杯与等待里,体味着生命的脆弱与坚守的苍凉,在疾病的阴影下努力维持着尊严与平静,默默承受着爱与依靠的逐渐消磨。

时光的流逝,像筱影杯中冷却的拿铁,像我杯中失香的清茶,也像静生命中不断需要补充的红色液体。它们标记着各自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阶段。筱影即将迎来博士生涯的关键节点;我站在故纸堆与真实情感的十字路口;静则在病榻前,面对着生命与情感的双重未知。

待续……



    (http://www.220book.com/book/WVF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BashfulCoffee http://www.220book.com/book/WVFQ/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