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十杯咖啡-筑巢

小说: BashfulCoffee   作者:遇梦若碎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BashfulCoffee http://www.220book.com/book/WVFQ/ 章节无错乱精修!
 遇梦若碎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第二十杯咖啡

我和静亲手刷完客厅最后一面墙的乳白色漆时,是2006年的春天。空气里弥漫着丙烯酸涂料和新鲜木地板的味道。我放下滚刷,看着她鼻尖上沾着的一点白漆,忍不住笑了。她也笑,眼睛弯成好看的月牙,递给我一杯刚煮好的咖啡。那是我们淘来的二手意式咖啡机出品的第一杯,油脂丰厚,香气浓郁,氤氲在属于我们自己的、崭新的空间里。

那是我们婚后的第一年,所有的心思都扑在这个不到七十平米的小窝上。我们跑遍广州的家具市场,为一张合适的沙发争论,又为淘到一个风格匹配的旧书柜而欣喜若狂。静是杂志专栏记者,审美在线,我们的家在她的主导下,一点点呈现出一种融合了北欧简约与日式杂货风的温馨格调。书架上,她的书和我的书混杂在一起,文化评论旁边是文学小说,学术著作紧挨着时尚杂志。那是我们爱情的具象化,是两种不同轨迹的生命,心甘情愿的彼此缠绕。

我的工作相对稳定,在一家文化研究所做着不咸不淡的研究员,有时间沉浸在我的符号学世界里。而静,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她的专栏以视角独特、文字细腻著称,在圈内小有名气。常常在周末的清晨,我们各自占据书房的一角,她对着笔记本电脑敲打她的采访稿,我则埋首于厚厚的文献。咖啡香是连接我们各自世界的纽带,偶尔抬头,视线交汇,会心一笑,便觉得岁月静好,不过如此。

变化的苗头,起初是细微的,像墙角不经意渗入的湿气。

大概是在初夏,静带回家的杂志,除了她供职的那本,开始多了一些别的。它们装帧更花哨,图片更多,文字却显得短促、零碎。她称之为“电子杂志的线验版”。

“你看这个,”她指着其中一本封面炫目的杂志对我说,“全是图,几句话一个页面,翻起来是快,但总觉得……没什么味道。”

我接过来翻看,确实,视觉冲击力很强,但信息密度很低,像一杯猛加了糖和奶精的饮料,入口甜腻,却解不了思想的渴。

“可能是一种新的尝试吧。”我当时并未深想。

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尝试”带来的影响,开始具体地投射到静的身上。她加班的时间变长了,回来的脸色却常常带着困惑和疲惫。编辑部开会的内容,不再是深入探讨某个文化现象,而是变成了“如何制造话题”、“如何迎合年轻读者”、“如何提升在XX门户网站电子频道的点击率”。

“主编说,我的文章太‘沉’了,”一次晚饭时,她没什么胃口,用筷子拨弄着碗里的米饭,“现在读者没耐心看长篇大论,需要更‘轻’、更‘快’的东西。”

我看着她眼底的失落,试图安慰:“深度内容总有它的价值。”

她摇摇头,声音有些发闷:“你不懂。现在风向变了。杂志销量在下滑,广告商更愿意投给那些电子版做得好的媒体。我们……压力很大。”

就在这时,另一个更突然、更私人的变化,打断了我们刚刚稳定下来的二人世界。静怀孕了。

那是在我们搬入新家三个月后。验孕棒上清晰的两道红杠,像一道突如其来的闪电,照亮了我们规划中的未来,也带来了措手不及的慌乱与惊喜。我们要做父母了。这个认知让我们兴奋,也让我们感到肩头陡然增加的重量。

孕早期的反应很快找上了静。嗜睡,孕吐,情绪波动。她常常对着电脑屏幕,没写几个字就感到恶心,不得不躺回床上。她那些需要安静环境和充沛精力才能完成的深度采访与写作,变得难以为继。

而与此同时,杂志社的转型步伐却在加快。编辑部进行了重组,成立了专门的新媒体部门,资源明显倾斜。静所在的传统专栏组,地位变得尴尬。她休病假期间,她负责的一个系列专栏被无限期搁置,换成了一个由多人供稿、追求时效和话题性的“城市快闪指南”电子栏目。

她在家休息时,会忍不住用我的电脑登录杂志的电子版页面。屏幕上那些闪烁的横幅广告、自动播放的视频、分割成无数碎片的标题党文章,让她眉头紧锁。

“这根本不是在阅读,这是在被信息轰炸。”她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划过触摸板,眼神里是物伤其类的悲凉。她珍视的,那种白纸黑字带来的、沉静的、人与文本深度交流的仪式感,正在被一种喧嚣的、快餐式的消费模式所取代。

身体的不适与事业的受挫,像两股冰冷的绳索,缠绕着她。她变得比以前沉默,有时会看着我们精心布置的家,看着那面她亲手挑选颜色、如今却似乎象征着某种被禁锢的生活的墙,默默出神。孕期的敏感放大了这种焦虑,她偶尔会无端落泪,问我:“夏璟,我是不是……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我搂住她日益圆润的肩膀,感受着她轻微的颤抖,心里像是被什么东西揪紧了。我的研究所,暂时还是一片风平浪静的知识港湾,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静所遭遇的,不仅仅是个体的困境,而是一场席卷而来的媒介变革的浪潮。我那些关于文化符号稳定性的研究,在这样剧烈的现实变迁面前,显得如此无力。

外婆来看我们的次数变多了。她退休前是护士长,对于孕妇的身体调理很有经验,总能变着法子做些静能吃下的东西。但她敏锐地察觉到了静精神上的萎靡。

“小静,别想那么多,现在养好身体最重要。”外婆一边削着苹果,一边说,“那些工作上的事,生完孩子再说。”

静勉强笑笑:“妈,我知道。就是……觉得自己好像突然没用了。”

“胡说!”外婆把苹果递给她,“写文章的人,肚子里有墨水,什么时候都有用。别看现在那些花花绿绿的东西热闹,根基不牢,靠不住的。”

外婆的话带着老一辈的笃定,却难以真正驱散静眉间的阴霾。

为了让她开心点,我尽量包揽了所有家务,研究孕期食谱,在她深夜因为腿抽筋醒来时,笨拙地帮她按摩。我们依旧会在周末煮咖啡,但静因为孕期,只能喝一点点低因的,或者干脆看着我喝。我们坐在曾经充满共同话题的沙发上,有时却会陷入长时间的沉默。空气中流动的不再是轻松的默契,而是一种小心翼翼的、相互试探的安慰。

我意识到,仅仅生活上的照顾是不够的。她需要的,是一种价值的确认,是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里,不至于被彻底抛下的安全感。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在书房整理资料,静靠在躺椅上,翻看着一本厚厚的、她自己整理的剪报本,里面是她历年来发表的文章。阳光透过新换的窗帘,洒在她专注的侧脸上。她轻轻抚过那些铅字,像抚摸自己过去的年华。

我忽然想起,我们刚布置好书房时,她曾兴奋地说,这里要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巢穴”。而现在,这个巢穴的一角,正在遭遇寒流。

一个念头,在那天晚上变得清晰起来。我打开电脑,开始搜索一切与“电子出版”、“内容创业”、“新媒体运营”相关的资料。我不太懂这些,我的知识体系还停留在纸质时代。但我想弄明白,这股浪潮到底是什么?它真的容不下静这样追求深度的内容吗?有没有可能,找到一种方式,让她的“重”,在新的土壤里也能生长?

我开始在研究所的工作之余,挤出时间研究这些。我在电脑里建了一个加密文件夹,名字叫“诺亚方舟计划”。很中二,但代表了我的某种期望。我想为静,也为我们这个刚刚起步的小家,寻找一条或许能通向未来的路。哪怕只是理论上的可能。

静察觉到了我的一些变化。有时她会看到我屏幕上不是熟悉的文献界面,而是一些关于互联网趋势的分析报告。

“你在看什么?”她问。

“哦,随便看看,了解一下现在外面的世界。”我含糊其辞。计划还不成熟,我不想给她虚妄的希望。

她没有多问,只是有时会在我对着屏幕沉思时,默默给我续上一杯热水。

随着孕周增加,静的身体越来越沉重,行动不便。杂志社那边,似乎也默认了她处于半休假状态,很少再有紧急的工作找她。她待在家里的时间越来越多,有时会帮我整理“诺亚方舟计划”里那些杂乱无章的资料,用她记者的敏锐,帮我梳理出一些关键信息。我们之间,那种因为事业受挫和孕期焦虑而产生的隔阂,似乎在一种无声的、共同面对未知的联盟中,慢慢消融了一些。我们不再仅仅是夫妻,更像是即将在风浪中同舟共济的伙伴。

那天,我第十九次煮了咖啡。依旧是那台二手咖啡机,但豆子换成了更便宜的商业拼配,味道远不如从前。静坐在我对面,捧着一杯温牛奶。我们看着窗外,广州的夜空被霓灯染成暧昧的紫红色。

“夏璟,”她忽然开口,声音很平静,“如果……如果我以后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写专栏了,怎么办?”

我看着她,她的眼睛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亮,里面没有了之前的惶恐,反而是一种接受现实的坦然,以及一丝探寻。

我放下咖啡杯,握住她放在桌上的手。她的手有些凉。

“那就写点别的。”我说,“或者,我们做点别的。总会有路的。”

她反手握紧了我,点了点头。

我们没有再说话。咖啡的香气在空气中慢慢变淡,混合着牛奶的温润气息。我知道,我杯子里的这杯咖啡,滋味复杂,有生活的苦涩,有未来的迷茫,但也有彼此紧握的手传递过来的、微弱却坚定的暖意。

后面的咖啡会在什么时候喝?我不知道。也许是在孩子出生后手忙脚乱的某个凌晨,也许是在我那个不成熟的“诺亚方舟计划”取得一丝进展的傍晚。但我知道,从那杯咖啡开始,它的滋味,将不仅仅关乎我们两个人的爱情与梦想,更将融入一个新生儿的啼哭,以及我们为了守护这个小小的家,不得不与整个时代浪潮进行的、笨拙而真诚的对话。



    (http://www.220book.com/book/WVF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BashfulCoffee http://www.220book.com/book/WVFQ/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