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驻地创作营在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活动的沉静与深度中落下帷幕。没有诞生类似《经纬·光阴》那样瞬间引爆舆论的明星作品,却催生了几项扎实而富有潜力的合作研究:宫本清十郎的漆艺与阿琪娜部落的天然矿物颜料结合,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带着大地呼吸感的温润光泽;一位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织物艺术家,则从营地内一位秘鲁编织者记录古老地震传说的图式中,汲取灵感,创作出了一系列充满张力与律动的纤维装置……
这些成果,或许短期内无法转化为巨大的商业价值,但其展现的文化深度与创新路径,却为联盟倡导的多元价值提供了有力的注脚。营地结束后,一份由参与者和观察员共同撰写的《京都报告》,详细记录了在新评估体系下产生的交流成果与思考,在联盟内部悄然流传,引发了深层次的反思。
而更大的涟漪,则来自于奥古斯特集团内部。杜邦力排众议,以“竹韵”品牌的名义,参照联盟的部分评估维度,启动了一个名为“本源探索”的小型资助计划,旨在支持那些专注于特定地域性传统技艺保护与创新的独立匠人。虽然规模不大,且带有明显的实验性质,但这无疑是奥古斯特这艘巨轮,在自身航向上做出的一次微妙却意义非凡的调整。
“看来,你这把新尺子,不仅量了联盟自己,也开始量到别人心里去了。”霍凛将一份关于“本源探索”计划的简报递给沈清璃,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沈清璃接过简报,并未显得多么兴奋,反而眉宇间凝着一丝更深沉的思虑。“这只是开始,霍凛。而且,这种影响是相互的。”她抬起头,目光穿透办公室的玻璃墙,仿佛望向更远的未来,“当我们用这套标准去衡量他人时,我们自己,也必然被这套标准所审视和塑造。联盟的未来,不能再仅仅依靠我,或者某几个核心成员的理想与坚持,它需要一套能够自我演进、具有强大韧性的制度和文化。”
她意识到,联盟己经度过了最初的生存危机和快速扩张期,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和关键的“塑魂”阶段。外部的合作与竞争,内部的争论与融合,都如同潮汐,不断冲刷、塑造着联盟的形态。而她,不能只做一个被动的应对者,更需要成为一个主动的“塑魂者”。
她做出了一个令霍凛都有些意外的决定——她向联盟理事会提出,设立一个独立的“联盟宪章修订委员会”,由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领域、持有不同观点的成员组成, tasked with 系统梳理联盟成立以来的经验与教训,广泛征集全体成员的意见,起草一份能够指引联盟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球手工艺创新联盟宪章》。
“我们需要将‘星火’价值体系、文化转化原则、权益保障机制、决策流程、成员权利义务等等,所有这些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东西,凝聚成共识,沉淀为制度。”沈清璃在提案说明中强调,“这份宪章,不应是我个人意志的体现,而应是全体成员共同智慧的结晶,是联盟真正的‘灵魂’所在。”
这个提议,得到了宫本、阿琪娜等元老成员的大力支持,也使得许多原本对价值评估体系改革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的成员,开始认真思考联盟的长期走向。因为这不再仅仅是关于资源如何分配的技术问题,而是关乎联盟“是谁”、“去向何方”的根本性问题。
修订委员会的组建过程本身,就成为了一次联盟价值观的公开演示。沈清璃坚持委员会成员必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尤其要确保那些来自非主流区域、代表“小众”技艺的成员拥有足够的话语权。经过几轮激烈的提名与投票,一个涵盖了学者、匠人、设计师、管理者、法律专家等不同背景的十五人委员会终于成立。
与此同时,沈清璃的个人生活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小云舒己经到了对世界充满好奇、问题不断的年纪。她不再仅仅满足于摆弄妈妈的丝线,开始追问“为什么日本的漆器是亮的,我们的是哑光的?”“为什么阿琪娜阿姨的珠子和我们这里的珠子颜色不一样?”
这些问题,常常让沈清璃从繁忙的公文中抬起头,陷入另一种思考。她开始有意识地将更多时间留给家庭,带着女儿去博物馆,去看不同风格的建筑,去接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事。她发现,女儿那些天真而首接的提问,有时比任何商业报告都更能触及文化的本质。
霍凛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在一次晚餐后,他对沈清璃说:“你以前是为‘璃绣’而战,后来是为联盟而战。现在,你似乎是在为某种更恒久的东西铺路。”
沈清璃替睡着的女儿掖好被角,轻声道:“或许,我只是希望等云舒长大的时候,她面对的世界,能容得下更多种衡量美的尺子,能让每一种独特的色彩,都找到自己发光的方式。”
她走到窗边,望着夜空中的新月。潮起潮落,月缺月圆,万物皆在动态的平衡中演进。她的联盟,她所投身的事业,乃至她对女儿的期盼,也都在这永恒的潮汐之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条通向广阔海洋的航道。
她知道,修订宪章的过程必将充满争论与妥协,如同一次漫长而艰难的潮间带跋涉。但唯有经过这番洗礼,联盟才能真正拥有穿越未来任何风浪的脊梁。
(http://www.220book.com/book/WWT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