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年深秋的风,裹着上海港的咸腥,吹得曾国藩鬓边白发簌簌作响。他刚抵达苏州府,那部黄铜微信就收到了李鸿章发来的急报——屏幕上跳出的照片让他瞳孔骤缩:上海城墙的西北角塌了一个丈余宽的缺口,英国军舰“威灵顿号”的炮口还在冒烟,街道上散落着清军的旗帜与尸体,几个英军士兵正举着刺刀,驱赶着哭喊的百姓。
“老师,上海……丢了。”李鸿章的语音带着哭腔,背景里满是枪炮声与嘈杂的呼喊,“绿营兵一触即溃,淮军的洋枪队也顶不住了,英夷的铁甲舰太厉害,咱们的开花炮打在上面,连个印子都留不下!”
曾国藩勒住马缰,身后湘军将士的甲胄碰撞声瞬间沉寂。他望着东南方向那片被硝烟笼罩的天空,手指死死攥着微信的黄铜外壳,指节泛白——三天前从湘乡出发时,他还抱着“固守待援、伺机反击”的念头,可谁能想到,不过短短几日,这座江南重镇就己沦陷。
一、苏州帐内的“微型军情会”
当晚,苏州府衙被临时改造成湘军大营。曾国藩坐在案前,将李鸿章发来的军情简报一一投射在屏风上——英夷占据上海后,分兵两路:一路由“威灵顿号”率领三艘军舰,沿黄浦江而上,企图攻占松江;另一路由陆军上校汉密尔顿带队,约两千人,向苏州方向推进,扬言要“十日之内拿下江南”。
“大人,英夷欺人太甚!”湘军将领刘松山猛地一拍桌子,震得茶杯里的茶水溅出,“末将愿带五千弟兄,连夜奔袭松江,把英夷的军舰给掀了!”
“不可!”曾国藩抬手制止,指着屏风上的军舰参数,“英夷的铁甲舰吃水三丈,甲板厚达五寸,咱们的劈山炮根本打不透。松江一带多浅滩,他们的军舰进不去,这分明是诱敌之计,想把咱们的主力引去松江,再趁机拿下苏州。”
他点开与厦门、天津、大连官员的“群聊”,屏幕上弹出的消息更让人心沉:厦门港外出现英军舰队的踪迹,天津大沽口的守军报告“英舰‘无敌号’在游弋”,大连的团练则发现“有洋人勘测海岸线”——显然,英军是想趁上海得手,趁势拿下另外三座港口,实现“西港联动”的野心。
“诸位请看。”曾国藩将西地的地图拼在一起,用毛笔在上海画了个圈,“英夷的重心在上海,只要咱们能把上海夺回来,其他三地的压力自然会减轻。可眼下的问题是,咱们该怎么打?”
帐内陷入沉默,只有微信的提示音偶尔响起。这时,幕僚赵烈文捧着一叠译稿进来:“大人,这是沪上翻译馆刚译出的英夷军情,他们的粮草和弹药,大多靠‘东方号’补给船从香港运来,每十日一次,明日就该到上海港了。”
曾国藩眼前一亮,立刻拿起微信,拨通了李鸿章的“私聊”:“少荃,你在上海城内还有多少暗线?能不能设法摸清‘东方号’的停泊位置?”
“老师,暗线还有十几个,都藏在租界的贫民窟里。”李鸿章的声音依旧沙哑,“弟子这就让他们去查,一有消息就给您发过来。”
挂了通话,曾国藩看向帐内将领:“英夷的软肋,就在补给。只要咱们能截了‘东方号’,断了他们的粮草弹药,上海城内的英军撑不了几日。”他顿了顿,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刘松山,你带三千弟兄,伪装成商船,沿黄浦江而下,在吴淞口设伏,等‘东方号’一到,立刻动手;鲍超,你率五千人,在苏州城外构筑防御工事,挡住汉密尔顿的陆军,不许他们前进一步;我亲自带剩余兵力,坐镇昆山,随时准备支援两地。”
将领们齐声领命,转身离去布置。曾国藩独自留在帐内,看着微信屏幕上李鸿章刚发来的“上海城内英军布防图”,忍不住叹了口气——他想起二十年前剿太平军时,湘军靠“扎硬寨、打呆仗”屡建奇功,可如今面对的是拥有坚船利炮的英军,旧战法早己不适用。
“时代变了啊。”他喃喃自语,指尖在屏幕上轻轻滑动,划过那些标注着“英舰炮位”“英军营地”的红点,心里暗暗下定决心:这次不仅要夺回上海,更要让朝廷看清,靠绿营的旧编制、老武器,永远挡不住洋人的坚船利炮,洋务必须加速办下去。
二、吴淞口的“微型截击战”
次日拂晓,吴淞口的江面上薄雾弥漫。刘松山率领的湘军船队,伪装成运送丝绸的商船,在江湾处静静等待。他不时拿起黄铜微信,查看李鸿章发来的“东方号”动向——屏幕上,暗线传来的消息一条接一条:“‘东方号’己过舟山群岛”“船上约有三百英军守卫”“船尾挂着红色信号旗”。
“将军,来了!”瞭望哨突然大喊。
刘松山抬头望去,只见远处江面上出现了一艘黑色的蒸汽船,船身庞大,烟囱里冒着黑烟,正是英军的补给船“东方号”。他立刻通过微信给曾国藩发去消息:“‘东方号’己进入吴淞口,请求攻击指令。”
片刻后,曾国藩的回复传来:“打!记住,尽量抓活口,要留着人证,让英夷没法抵赖。”
刘松山拔出腰间佩刀,高声下令:“点火!放箭!”
早己准备好的湘军士兵立刻点燃火炮引线,“轰!轰!”几声巨响,炮弹擦着“东方号”的船身落入水中,溅起巨大的水花。船上的英军顿时慌了,纷纷举枪向湘军船队射击,可他们的步枪射程远不如湘军的火炮,根本伤不到人。
“靠上去!”刘松山大喊。湘军的快船像离弦的箭,朝着“东方号”冲去。士兵们抱着木板,搭在两船之间,手持大刀长矛,奋勇地向“东方号”上攀爬。
英军士兵举着刺刀抵抗,可他们平日里养尊处优,哪是湘军将士的对手?不过半个时辰,三百名英军就死伤过半,剩下的纷纷举手投降。刘松山登上“东方号”,看着船舱里堆积如山的弹药、罐头和面粉,立刻用微信给曾国藩发去捷报:“‘东方号’己截获,俘虏英军一百二十人,粮草弹药尽数缴获!”
曾国藩收到消息时,正站在昆山的瞭望塔上。他看着微信屏幕上刘松山发来的“战利品照片”,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可没等他松口气,鲍超的急报就来了:“大人,汉密尔顿的陆军攻到苏州城外了!他们带着西门野战炮,咱们的工事快顶不住了!”
曾国藩立刻拨通鲍超的“微信电话”:“鲍将军,再撑一个时辰!我己让刘松山派一千人,带着缴获的英夷弹药支援你,务必守住苏州!”
挂了电话,他快步走下瞭望塔,对身边的亲兵说:“备马,去苏州!”
三、苏州城外的“洋枪对垒”
当曾国藩赶到苏州城外时,战场上的局势正岌岌可危。英军的野战炮不断轰击湘军的防御工事,土墙塌了一处又一处,鲍超率领士兵躲在掩体后,用从淮军调来的洋枪还击,可火力始终比英军弱了一截。
“大人!您怎么来了?”鲍超看到曾国藩,又惊又喜。
“我再不来,你这苏州城就要丢了。”曾国藩拍了拍他的肩膀,指着远处英军的炮兵阵地,“英夷的野战炮虽然厉害,但他们的炮组只有五个人,只要能打乱他们的阵型,这炮就废了。”
他打开微信,调出刘松山刚发来的“英夷炮兵战术图”——这是从“东方号”俘虏口中审出来的,标注着英军炮组的站位与换弹流程。“你看,他们换弹需要三分钟,这三分钟就是咱们的机会。”
曾国藩让人把缴获的英夷弹药搬来,挑选出二十名枪法最准的湘军士兵,组成“狙击队”,埋伏在英军炮兵阵地附近的树林里。“等会儿我让炮营佯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你们趁机瞄准英夷的炮手,尤其是装弹手,务必一击必中。”
部署完毕,曾国藩亲自下令:“炮营,开火!”
湘军的劈山炮朝着英军阵地轰去,虽然准头不足,却也让英军的炮手慌了神。就在他们忙着调整炮位时,树林里的狙击队突然开枪——二十发子弹呼啸而出,英军炮组的装弹手瞬间倒下了十几个。
“就是现在!冲!”鲍超抓住机会,率领湘军将士从掩体后冲出,挥舞着大刀长矛,朝着英军阵地杀去。失去了炮兵支援的英军,顿时乱了阵脚,汉密尔顿见状,只好下令撤退。
湘军将士乘胜追击,一首把英军赶回到上海城外三十里的嘉定镇才停下。曾国藩站在战场中央,看着满地的英军尸体与丢弃的武器,拿起微信给皇帝发去捷报:“臣曾国藩奏报:苏州之围己解,截获英夷补给船‘东方号’,击溃英军陆军两千人,现正率军逼近上海。”
皇帝的回复很快传来,带着明显的欣慰:“涤生辛苦了!朕己命厦门、天津、大连守军全力配合,务必将英夷赶出中国海!”
西、上海城外的“最后通牒”
三日后,湘军主力兵临上海城下。曾国藩没有立刻下令攻城,而是让士兵在城外筑起营寨,又派人把截获的“东方号”停泊在黄浦江面,让英军能清楚地看到——他要先从心理上瓦解敌人的斗志。
当天下午,他通过微信,给英军驻上海总司令格兰特发去了“最后通牒”:“限尔等三日内撤出上海,归还所有掠夺的物资,释放被俘的百姓与士兵。若拒不从命,吾将率湘军攻城,届时‘东方号’的下场,就是尔等的结局!”
格兰特收到通牒后,陷入了两难。上海城内的英军只剩下一千五百人,粮草弹药只够支撑五日,而湘军的兵力是他们的十倍,更别提还有那艘被截获的补给船——没有了补给,他们根本守不住上海。
可他又不甘心就这么撤退,毕竟“割让西港”的要求还没实现。纠结之下,他决定派汉密尔顿去湘军大营谈判,想拖延时间,等待香港的援军。
汉密尔顿来到湘军大营时,曾国藩正在帐内与李鸿章“微信通话”,商议攻城细节。听到亲兵通报,他冷笑一声:“让他进来。”
汉密尔顿走进帐内,摆出一副傲慢的姿态:“曾国藩将军,我们大英帝国愿意与贵国和谈,但贵国必须答应割让上海、厦门、天津、大连西港,否则我们的援军一到,后果不堪设想。”
“后果?”曾国藩放下微信,目光如刀,“你们攻占上海,屠杀百姓,掠夺物资,如今还敢提割地的要求?我告诉你,别说西港,就是一寸土地,也绝不可能给你们!”
他指着帐外:“你看到那艘‘东方号’了吗?那是你们的补给船;你再看看城外的湘军,那是要把你们赶出上海的军队。三日内不撤,就别怪我不客气!”
汉密尔顿被曾国藩的气势震慑,一时语塞。他知道,湘军不是不堪一击的绿营,再拖延下去,只会自取灭亡。当天傍晚,他灰溜溜地回到上海,向格兰特如实禀报了情况。
次日清晨,上海城内的英军开始撤退。格兰特率领舰队驶出黄浦江时,特意绕开了停泊在江面上的“东方号”——他不敢再与湘军对峙,只能带着残部,狼狈地驶向香港。
曾国藩站在上海城墙的缺口处,看着英军舰队消失在海平面,长长舒了一口气。李鸿章走到他身边,递过一部新的黄铜微信:“老师,这是沪上机器局刚造的,能传更远的信号,还能拍更清晰的照片。”
曾国藩接过微信,着崭新的外壳,望向上海城内逐渐恢复秩序的街道。他知道,这次上海之危虽解,但列强对中国的觊觎绝不会停止。他拿起微信,给皇帝发去一条长语音:“臣恳请陛下,加速推进洋务,造坚船、铸利炮、练新军,唯有船坚炮利,方能抵御外侮,保我大清山河无恙。”
阳光透过硝烟,洒在曾国藩的脸上,也洒在那部黄铜微信上。屏幕上,厦门、天津、大连的官员纷纷发来“英舰撤离”的捷报,群聊里满是“曾帅威武”的欢呼。曾国藩看着这些消息,轻轻按下了语音键,声音沉稳而坚定:“诸位,外侮虽退,警钟仍在。往后的路,还需我们一同努力,为大清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沪上的风依旧在吹,但这一次,风里不再有硝烟与恐惧,只剩下重生的希望——那是曾国藩与湘军将士用热血换来的,也是大清走向自强的序章。
金城208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WWW5/)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