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或者说鄯善,静静地卧在罗布泊波光粼粼的岸边,像一座被时光遗忘的土黄色模型。城墙不高,由夯土和芦苇秆混合筑成,饱受风沙侵蚀,显得斑驳而古老。城内房屋低矮,街巷狭窄,行人稀疏,与法显想象中丝路重镇的繁华相去甚远,反倒弥漫着一种停滞的、近乎疲惫的宁静。
僧团在城外一处残破的土坯房暂且安顿下来,连日沙漠跋涉的疲惫如潮水般涌来,众人几乎倒头便睡。然而,法显却只休息了不到两个时辰,便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醒来。他盘膝坐在冰冷的土炕上,耳中传来远处罗布泊湖水轻拍岸边的声音,如同神秘的低语。
天光微亮,他独自一人走出栖身之所,步入这座沉睡的古城。
楼兰的清晨带着水汽的微凉。早起的居民开始活动,他们大多身材中等,面容带有明显的羌族或吐火罗人特征,高鼻深目,穿着与中原迥异的衣物。正如法显后来在《佛国记》中冷静记录的:“俗人衣服,粗与汉地同,但以毯褐为异。” 他们不用丝绸,普通民众身穿的大多是羊毛毯制成的粗褐,或是本地纺织的麻布,色彩黯淡,以土黄、赭石为主,与环境几乎融为一体。
他的出现引起了些许注意。一个身着异样僧袍、面容苍老却步伐沉稳的东方僧人,在这座西域小城里显得格格不入。人们投来好奇、审视,但并非全然友善的目光。法显能感觉到,这里有一种与中原佛国截然不同的氛围。
他信步走向城中最为显眼的建筑——一座佛寺。寺院的形制也与中原不同,没有飞檐斗拱,更像一座巨大的、方正的土堡,中央立着一座覆钵式的土塔。殿内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酥油和香料混合的、浓烈而陌生的气味。
殿中供奉的佛像,风格更是令法显心头一震。那并非中原佛像的慈悲圆融,也非后来健陀罗风格的希腊化典雅,而是带有更古老、更质朴的西域特征,线条粗犷,表情静穆,甚至略带一丝威严。
更让他凝神的是,殿内仅有的一位老年僧人,正用一种他完全陌生的语言,带领着几名信徒诵经。那语言节奏短促,音调起伏,绝非梵语,也非任何他知晓的胡语。
法显静立片刻,待诵经暂停,才上前一步,用他所能掌握的最标准的梵语问候,并表明自己来自东土,为求法而至。
那老僧转过头,浑浊的眼睛打量了他一下,脸上露出一丝恍然,随即却摇了摇头,用一种带着浓重口音、磕磕绊绊的梵语混杂着当地土语回应。沟通极为困难,但法显勉强听懂了几个关键词:“说一切有部”、“小乘”、“法藏部”……
小乘佛教!
法显的心沉了下去。他在长安时便听闻西域诸国多流行小乘,但亲身置于其中,感受才如此真切。这里僧众修习的,并非他所致力的、普度众生的大乘菩萨道,而是侧重于个人解脱的“声闻乘”。更关键的是,他们遵行的律法,是源自印度根本佛教分裂后的“说一切有部”律,与他所要追寻的、在大乘中备受推崇的《摩诃僧祇律》(大众部律)等体系完全不同。
道不同,不相为谋。虽然对方态度还算客气,但法显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隔阂。他所求的“真经”,在这里并非共识。
接下来的几日,僧团在楼兰稍作休整,补充食水。法显又走访了附近几处较小的城邦,如佉泥、且末等地,情况大同小异。“语言不同,然国国以天竺梵文、法句为纽带,僧侣贵胄,皆能通晓。” 他在心中默默记录。这些散布在丝路南道上的绿洲小国,如同一个个孤岛,虽各有方言,但佛教(主要是小乘各部)和梵文充当了沟通的桥梁,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圈。然而,这个圈子,对他这位大乘僧侣而言,却并非坦途。
离开楼兰,僧团继续西南行,抵达了另一个西域大国——焉耆。
焉耆的情况,比楼兰更为严峻。
这里的佛寺更多,香火也更旺,僧众约有西千,与楼兰相仿。但焉耆信奉小乘的程度更为深入和排他。法显僧团试图挂单于一处规模宏大的寺院,却遭到了婉拒。
寺院的住持,一位神情严肃、梵语流利的老僧,首接告诉法显:“此间僧众,皆遵小乘戒律,精研《阿含》诸经。大师所倡大乘菩萨道,与我等所修,路径迥异。若留大师僧团于此,恐生诤论,扰了清净。且……本地信众所供养,皆为小乘僧侣,大乘僧人于此,恐难得到应有的供奉。”
“得不到供养!”
这句话如同重锤,敲在每一位僧团成员的心上。在丝绸之路上,僧人行走西方,依靠的就是沿途佛国国王、贵族和商队的供养。这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一种认可和尊重。一旦被贴上“异端”或“不受欢迎”的标签,意味着前路将寸步难行。
法显沉默地听着,脸上依旧看不出喜怒。他谢过住持的首言,带领僧团离开了那座宏伟却冷漠的寺院。
当晚,他们宿在焉耆城外一处废弃的烽燧里。夜色苍凉,寒风穿过破败的窗洞,发出呜咽之声。弟子们围坐在小小的篝火旁,气氛压抑。
“师父,他们……他们竟将我们拒之门外!”慧景的声音带着委屈和愤懑。
道整则更为忧虑:“焉耆如此,后面的路途……怕是更难了。我们携带的盘缠有限,若一路都得不到供养,如何能走到天竺?”
法显拨动着手中的念珠,火光在他深邃的眼中跳跃。他没有首接回答弟子们的担忧,反而问了一个似乎不相干的问题:
“尔等可知,朱士行,八戒大师?”
弟子们一愣,纷纷点头。这位三国时期的曹魏僧人,是史载第一位西行求法的汉僧,他的法号“八戒”,更是因其持戒精严而来。
“八戒大师当年,亦曾西行。”法显的声音低沉而悠远,仿佛在讲述一个古老的寓言,“他穿越沙漠,抵达于田,欲求《道行般若经》真本。然而,于田国当时,亦是小乘盛行之地。”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弟子们凝重的脸:“大师在于田,被阻被留,进退维谷,最终……一生未能东归,圆寂于彼国。传说其火化之后,肉身不坏,舌如莲花,于田人惊为神迹,始信大乘非虚,遂渐改宗……此,乃金刚不坏身传说之肇始。”
烽燧内一片寂静,只有火苗噼啪作响。八戒大师的故事,在此刻听来,不再仅仅是史书上的一段记载,而是一种沉甸甸的、关乎命运的前奏。他们此刻的处境,与两百年前的先驱何其相似!
“师父,您是说……我们可能会像八戒大师一样?”一个弟子声音发颤地问。
法显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他抬起眼,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繁星如沙,洒落在未知的西方。
“前路如何,唯有行去方知。八戒大师虽未东归,然其志不灭,其精神感化一方,亦为后人开辟道路。我辈今日所受冷遇,或许正是砥砺道心之磨石。”
他的话语,驱散了一些恐惧,注入了一种悲壮的力量。
在焉耆艰难地获得少量补给后,僧团再次上路,沿着塔里木盆地南缘,向着西南方向,那个传说中的佛国大国——于田进发。
这一次的旅程,不再是纯粹的沙漠,却依然艰苦。他们沿着古代河道和依稀可辨的商路前行,时而在戈壁滩上忍受烈日风沙,时而在枯死的胡杨林中穿行。五十多个日日夜夜,风餐露宿,所有人的体力都消耗极大,精神也因前路的未知而紧绷。
于田,会是另一个焉耆吗?甚至,会是另一个囚禁了八戒大师的“终点”吗?
每个人的心中都萦绕着这个疑问。
终于,在视野的尽头,一片规模远胜楼兰和焉耆的绿洲出现了!连绵的农田,繁茂的果林,以及远方巍峨的城郭轮廓,无不显示着这里的富庶与强大。
然而,就在僧团怀着复杂的心情,即将踏入这片绿洲的边缘时,异变陡生!
一队盔甲鲜明、手持长矛的于田国王卫队,仿佛早己等候多时,从道路两旁的树林中迅速涌出,顷刻间便将疲惫不堪的僧团包围了起来!矛尖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士兵们脸色冷峻,不言不语,只是用一种压迫性的姿态,示意他们跟随。
慧景等人脸色瞬间煞白,道整下意识地握紧了手中的禅杖。难道最坏的情况真的要发生了?要被扣押,甚至……
法显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但他强迫自己保持镇定。他示意弟子们不要轻举妄动,然后坦然地对为首的军官合十一礼,用梵语说道:“贫僧等自东土来,欲往于田礼佛求法,并无恶意。”
那军官打量了他们一番,似乎确认了他们确实只是一群手无寸铁的僧人,这才生硬地一摆手:“跟我们来!”
没有解释,没有盘问。僧团在士兵的“护送”下,沉默地向着于田王城走去。穿过繁华的市集,越过熙攘的人群,他们没有被带入王宫,也没有被押入牢狱,而是被带到了王城边缘,一处被高大围墙圈起的、异常幽静的地方。
厚重的木门被推开。
映入眼帘的景象,让所有僧侣,包括法显,都瞬间愣住了,随即,一股难以言喻的、混杂着震惊与喜悦的情绪涌上心头。
眼前,根本不是什么囚牢!
而是一座巨大的、如同人间仙境般的园林!
只见佳木葱茏,奇花灼灼,一带清流蜿蜒其间,从花木深处泻于石隙之下。亭台楼阁,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虽不似中原园林那般雕梁画栋,却自有一种古朴自然的意趣。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花香与檀香,沁人心脾。许多身着袈裟的僧人,三三两两,或在树下禅坐,或在溪边经行,神态安详,气氛祥和肃穆。
这……这是何处?
法显的脑中灵光一闪,一个古老的梵文词汇跃然而出——“迦蓝”(ārāma)!
这正是佛陀时代,印度长者、富豪们用以供养僧团的“园林精舍”!如祇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等,最初都是这样的形制。相比于中亚、西域和中原流行的石窟寺院或土木结构的庙宇,这种园林式的迦蓝,才是最古老、最正宗的印度佛教道场!
在于田,在这被视为“小乘渊薮”的西域,竟然保留着如此完整、如此宏大的、源自印度本土的佛教传统!这足以证明,于田国的佛教传承,其源头极为古老和纯正!
带领他们前来的军官,此刻脸上的冷峻也缓和了些,生硬地解释道:“此乃‘驱魔地’迦蓝,国王敕建,供养西方高僧。尔等在此安住,不得随意出入,等待国王召见。”
原来,“驱魔地”并非什么不祥之地,而是这座皇家迦蓝的名称!所谓的“押送”,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带有监视意味的“安置”!
法显深吸一口气,那混合着植物清香和佛法气息的空气涌入肺腑,多日来的阴霾和担忧,在这一刻竟消散了大半。他转身,看着同样目瞪口呆、继而面露喜色的弟子们,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终于清晰地浮现出一丝近乎欣慰的笑容。
他双手合十,对着那军官,也对着这片宛如西天净土的园林,深深一躬。
“阿弥陀佛。贫僧等,谨遵王命。”
在于田,在这座名为“驱魔地”的古老迦蓝中,法显僧团的故事,翻开了意想不到的一页。而更深的佛缘,即将在此地,悄然展开。
(http://www.220book.com/book/WXC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