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岭的临时营地在一种压抑的忙碌中运转起来。林峰的命令被迅速传达和执行,求生的本能驱使着每一个人。
政训处处长周维华亲自挑选了十几名口齿伶俐、面相相对和善(至少不那么凶神恶煞)的士兵,组成了一支筹粮队。他们换上了相对干净的军装,尽量抹去身上的硝烟味,在游击队向导的带领下,小心翼翼地离开了乌鸦岭,向着山外那些星星点点的村庄出发。他们身上带着师部开具的、盖着108师大印的正式借据,以及一些为数不多、从士兵们牙缝里挤出来的银元(这是部队最后的硬通货)。周维华反复叮嘱队员们,态度一定要好,买卖要公平,宁可空手而归,也绝不能与百姓发生冲突。他们的背影消失在密林深处,承载着全师三千多人对食物的渴望。
侦察连连长刘铁柱的动作更快。他将连里那些祖辈是猎户或者在山区长大的士兵单独挑出来,组成了五个狩猎小组,每组五人,配备步枪、刺刀、绳索和少量宝贵的子弹。他们如同幽灵般渗入乌鸦岭周边更深的原始山林。狩猎不仅仅是获取食物,同时也是一次对周边地形的深度侦察。刘铁柱给他们的命令是,尽可能猎取大型动物,野猪、鹿最好,同时记录下山林中的小路、水源、可藏匿的地点以及任何可疑的踪迹。
与此同时,各团的整编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伤亡最重的324团,孙胜吊着胳膊,脸色阴沉地看着手下几个营长统计上来的人员名单。他的团现在能拿枪战斗的,己经不足七百人,很多连队建制都被打残,连长、排长阵亡甚多。他不得不将一些伤亡过半的连队合并,提拔那些在战斗中表现出色的老兵担任班长、排长。这个过程充满了艰难,不仅仅是职务的变动,更是情感上的割舍。那些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如今名字被划上了黑框,他们的连队番号也可能就此消失。
“团长,三连和五连合并,新的三连长让谁干?”一个营长拿着名单过来请示。
孙胜看着名单上两个连队仅存的一百多号人,其中还有不少轻伤员,他沉默了几秒钟,说道:“让原五连副连长李长顺顶上。这小子在黑山咀白刃战的时候,一个人捅死了三个鬼子,够狠,也够机灵。”
类似的场景也在322团和323团上演。王大山虽然因为野狼峪的胜利士气稍高,但他的团同样损失不小,尤其是负责正面强攻的一营。赵启明则更细致一些,他不仅整编部队,还让各连上报战斗中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针对鬼子战术的应对方法,他隐隐觉得,师座强调的那些非实弹训练,或许正和这些血淋淋的教训有关。
整编完成后,新的训练计划立刻开始实施。由于弹药匮乏,以往震耳欲聋的实弹射击场变得寂静无声。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体能和技巧训练。
清晨,林峰在陈立仁和张铭远的陪同下,巡视各团的训练情况。
在323团的驻扎区域,士兵们正在进行长途负重越野。每个人背上都背着沉重的背包(里面塞满了石头和树枝),沿着崎岖的山路奔跑。汗水浸透了他们的军装,粗重的喘息声此起彼伏。一些体力不支的士兵摔倒,又挣扎着爬起来,在同伴的鼓励下继续前进。赵启明站在一个高地上,手里拿着怀表,大声催促着:“快!再快!鬼子追上来可不会等你们喘气!想想黑山咀牺牲的弟兄!不想死就给我跑起来!”
林峰看着这一幕,点了点头。他知道良好的体能是敌后生存和机动作战的基础。
在322团的区域,训练项目是土工作业和简易工事构筑。王大山虽然更崇尚进攻,但也明白工事的重要性。士兵们挥舞着工兵锹和十字镐(这些工具在德械师中配备相对齐全),在山坡上、树林边缘挖掘散兵坑、交通壕和机枪阵地。王大山亲自示范,如何利用地形和植被进行伪装,让工事更难被敌人发现。“都给我挖深点!别他娘的偷懒!这工事关键时刻能保你们的命!”
林峰注意到,有些士兵挖掘的动作很标准,显然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老兵,但也有一些新补充的兵显得很生疏。他对王大山说:“王团长,可以让老兵带新兵,一对一地教。土工作业是保命的技能,不能马虎。”
“是!师座!”王大山洪亮地答应,立刻吼叫着安排下去。
最让林峰关注的,是侦察连负责推广的夜间训练和格斗刺杀训练。
夜间训练主要在黄昏和黎明前进行。刘铁柱将侦察连的人分散到各团,教授如何利用星光和微光辨别方向,如何保持静默行军,如何传递简易手语,以及如何在夜间进行潜伏和侦察。很多习惯了正面作战的士兵起初并不适应,经常闹出动静,或者迷失方向。但在教官的严厉督促和不断演练下,情况开始慢慢改善。
格斗刺杀训练则更加艰苦和血腥。训练场地上,士兵们两人一组,端着没有安装刺刀的中正式步枪(为了安全),进行刺杀对抗。呐喊声、木制枪托碰撞的闷响声不绝于耳。侦察连的教官们不仅教导标准的刺刀术,更注重实战应用,如何利用地形,如何与同伴配合,如何在刺刀丢失或损坏的情况下,使用工兵锹、匕首甚至石头进行搏杀。
林峰在一个训练小组前停下脚步,看到教官正是侦察连的狙击手栓子。栓子话不多,但示范动作极其精准狠辣。他对着一个草人靶子,演示如何用最省力、最快速度的方式,刺中喉咙、心脏等要害部位。
“光有力气不行,要巧,要快,要狠!”栓子一边示范一边说,“鬼子拼刺刀技术好,体力也好,我们不能硬碰硬。要找机会,一击致命!”
一个年轻士兵,正是黑山咀那个叫水生的兵,在练习时动作有些僵硬,被对手轻易格挡开。栓子走过去,纠正他的动作:“手腕要稳,突刺要果断!犹豫就会死!想想黑山咀死在你身边的弟兄!”
水生身体一震,眼神瞬间变得锐利起来,再次突刺时,带着一股狠劲。
林峰默默地看着,他知道,这些训练无法在短时间内让士兵们变成格斗高手,但至少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白刃战中多一分生存的机会,少一分恐惧。
下午,狩猎队陆续回来了。收获并不算丰硕,但也缓解了燃眉之急。两个小组抬回了一头不算大的野猪和几只山鸡、野兔。另外几个小组则只带回了一些可以食用的野菜、野果和蘑菇。刘铁柱仔细检查了这些野菜野果,确认无毒后,才让后勤人员拿去处理。
“师座,这片山林动物不算多,而且很警觉。靠狩猎,最多只能勉强补充一点肉食,解决不了主食问题。”刘铁柱向林峰汇报。
林峰表示理解:“辛苦了,有总比没有强。狩猎的同时,侦察情况如何?”
“我们摸清了周边二十里内的主要山形和水源,发现了几条隐蔽的小路。暂时没有发现鬼子大部队活动的迹象,但在北面十五里外的一条山路边,发现了新鲜的马粪和车辙印,估计是小股鬼子的巡逻队或者运输队。”
林峰目光一凝:“标记下来,纳入侦察重点。搞清楚他们的活动规律。”
“是!”
傍晚时分,周维华的筹粮队也回来了。他们的神情带着疲惫和一丝沮丧。带回来的粮食很少,只有几袋杂粮(主要是红薯和少量玉米面)和一小袋盐巴。
“师座,百姓们也苦啊。”周维华叹了口气,向林峰汇报,“我们走了三个村子,家家户户都缺粮。鬼子来了之后,抢粮征夫,很多人家己经快揭不开锅了。看到我们是国军,有些乡亲偷偷塞给我们一点粮食,但我们实在不忍心多要。这些……是我们用银元和借据换来的大部分了。只够全师喝几天稀粥。”
林峰看着那少得可怜的粮食,心情沉重。他知道周维华说的是实情,敌占区的百姓同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你们做得对,不能与民争食。把这些粮食交给后勤,统一分配,优先保证伤员和执勤、训练的士兵。”
就在这时,负责电台的通讯兵跑了过来,脸上带着一丝兴奋:“师座!师座!联系上了!联系上战区了!”
林峰精神一振,立刻带着陈立仁和张铭远赶往临时架设电台的帐篷。
通讯兵将一份译电纸递给林峰:“信号很弱,断断续续,但基本意思清楚了。”
林峰接过电文,迅速浏览。电文是战区司令部发来的,首先对108师成功突围并取得野狼峪战果表示嘉奖(几乎是口头上的),随后通报了当前战局:华北正面战场压力巨大,各部均在后撤重组,短期内无法对108师提供有效支援。要求108师“相机行事,伺机突破敌军封锁,向豫北方向转进”,至于最急需的补给和弹药,电文只字未提具体的空投或输送计划,只是含糊地表示“正设法协调”。
帐篷里的气氛瞬间降到了冰点。陈立仁的脸色变得很难看,张铭远则紧紧握住了拳头。
“相机行事?伺机突破?”王大山不知何时也跟了进来,听到电文内容,忍不住低吼道,“这他娘的就是不管我们死活了?”
林峰将电文缓缓放在桌子上,脸上看不出喜怒。这个结果,其实在他的预料之中。历史上,很多深入敌后或者被包围的部队,最终都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援。他穿越而来的优势,就在于知道不能将希望完全寄托在上峰身上。
“看来,战区是指望不上了。”林峰平静地开口,打破了帐篷内令人窒息的沉默,“生存也好,发展也罢,只能靠我们自己。”
他看向众人,目光坚定:“从今天起,忘记战区的命令。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在这片土地上活下去,并且继续打击鬼子!”
“周处长,筹粮工作不能停,范围可以再扩大一些,但原则不变。”
“刘连长,侦察范围继续扩大,重点监控鬼子的运输线和小型据点。我们要的情报,不仅仅是避开敌人,更要找到敌人的弱点!”
“各团,训练照常,而且要加大强度!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并提升战斗力!”
林峰的命令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军官们看着他那张还带着些许书生气的脸,此刻却感受到一种铁血的味道。他们明白,从这一刻起,108师真正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在敌后求存发展的艰难道路。
“另外,”林峰似乎想起了什么,对刘铁柱说道,“挑选几个最机灵、身手最好的侦察兵,不仅要会打仗,还要懂点文化,能绘图,记忆力好。我有用。”
刘铁柱虽然不明所以,但还是立刻应道:“是!我连夜去挑!”
夜幕再次降临乌鸦岭。营地中央燃起了几堆篝火,上面架着大锅,锅里煮着稀薄的野菜杂粮粥,偶尔能看到几点零星的肉沫(来自今天的狩猎收获)。士兵们排着队,默默地领取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虽然远远无法填饱肚子,但至少比饿着肚子强。
林峰也和士兵们一样,领了一碗能照见人影的稀粥,坐在火堆旁,慢慢地喝着。粥的味道很苦涩,难以下咽,但他强迫自己一口一口喝下去。他知道,作为主帅,他必须和士兵同甘共苦。
他看着周围那些在火光映照下显得更加疲惫和消瘦的面孔,看着他们依旧紧紧抱在怀里的武器,心中那股沉重的责任感几乎让他窒息。但他不能倒下,更不能退缩。
活下去,然后战斗下去。这条道路布满了荆棘,但他必须带领这支队伍,踏出一条血路。乌鸦岭的困境,逼出了108师新的生存之道,也开始了对这支精锐之师另一种形式的、更为残酷的磨砺。而林峰知道,被动躲藏终究不是办法,他必须主动出击,找到打破僵局的机会。他的目光投向北方,那里有刘铁柱报告发现的鬼子运输线。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在他脑中慢慢成形。
(http://www.220book.com/book/WXD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