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屏幕上,“新闻联播节目招聘主持人”的字样像一束突然闯入的光,牢牢锁住了林羽的目光。他指尖无意识地着桌角那只贝壳船——船身“微光相连”的刻痕早己被岁月磨得温润如玉,边缘泛着海水浸泡过的柔和光泽,就像他这五年走过的生态守护路:瓦努阿图的珊瑚礁留下过他的脚印,内蒙古草原的针茅沾过他的汗水,极地冰原的寒风拂过他的衣角,雨林深处的橡胶树听过他的脚步声,每一步都浸着泥土与海水的踏实温度,每一段记忆都沉甸甸的,压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可此刻,心湖却像被瓦努阿图的早潮轻轻撞了一下,先是细微的震颤,随后便泛起层层涟漪,一圈圈荡开,搅得他胸腔发紧,久久无法平静。他起身走到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那里挂着一幅他亲手绘制的“微光地图”,蓝色的太平洋、白色的极地、绿色的雨林、黄色的草原,还有后来添上的棕色沙漠、青色高原,每一块区域都缀着闪烁的光点,这些光点用浅金色的线连在一起,像一条环绕地球的项链,温柔而坚定。
林羽的指尖缓缓划过那些光点,从瓦努阿图海底泛着荧光的珊瑚礁——那里藏着台风夜与村民扛沙袋的热血,藏着凯第一次看见新珊瑚虫时的欢呼;到内蒙古草原随风摇曳的针茅——那里有阿古拉教他辨认牧草的耐心,有小羊“微光”出生时的喜悦;从极地冰原上跃动的北极狐身影——那里留着奥莱递来冰雕时的温度,留着莉娜说“守护不分冰雪与海洋”的坚定;再到雨林深处挺拔的橡胶树——那里有卡洛斯分享腐殖土养护经验的真诚,有村民们一起给橡胶树浇水的热闹。每一处光点下,都是一段鲜活的故事,都是一群人对家园的执着守护。
地图旁的书架上,放着那支陪伴他多年的录音笔。林羽随手拿起,按下播放键,熟悉的声音立刻漫满整个房间:凯带着童音的“林老师,新种的鹿角珊瑚又长了三簇虫!”阿古拉用蒙语唱的牧歌,调子悠扬得能绕着草原飘三圈;奥莱带着笑意的“林老师,北极狐又添了三只幼崽,耐寒的小花也发芽了!”还有塔娜轻声细语的“珊瑚虫今天很活跃,像在跳草原的舞呢”。这些声音曾是支撑他穿越山海、克服困难的力量,是他“微光网络日志”里最珍贵的注脚,可现在,另一个念头却在心底悄悄发芽——如果能站在央视新闻的首播镜头前,把这些藏在山海间的生态故事、把这些普通人的守护与坚持,讲给亿万观众听,会不会让“微光网络”的光,照得更远、更亮?会不会让更多人知道,珊瑚会痛、草原会渴、极地会暖,进而愿意成为新的“微光”,加入这场守护地球的行动?
“放弃现在的一切”,这六个字像草原的夜风,带着青草的气息吹过来,让他有些恍惚。他想起一年前离开瓦努阿图时,塔娜把这只贝壳船塞进他手里的场景,当时她眼里闪着光,语气里满是期待:“林老师,你一定要让更多人知道大海的故事,知道珊瑚的痛与希望,知道我们都在努力守护它。”他也想起离开草原那天,阿古拉将那把陪伴了自己十年的铜制马头琴递给他,掌心的温度透过琴身传过来,带着草原人的厚重:“把草原的声音带出去吧,让更多人看见青草的呼吸,听见牛羊的低语,知道草原也需要被好好呵护。”
以前,他是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用双手修复每一处生态创伤:在瓦努阿图,他和村民一起设计“海洋守护工具箱”,把珊瑚修复指南印在防水纸上,用贝壳装饰海水温度测量仪;在草原,他和阿古拉一起编《牧歌里的草原智慧》,把老牧民的经验变成朗朗上口的歌谣,教大家用雨水收集装置应对旱季。可如果成为一名新闻主持人,是不是能用语言搭建一座更宽阔的桥?这座桥,能让那些沉默的山海“开口说话”,能让那些执着的守护被更多人看见、听见,能让“微光聚成炬”的信念,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林羽走到书桌前,摸出那本记满了生态数据与故事的笔记本。封面己经有些磨损,里面的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有瓦努阿图珊瑚礁的生长记录,有草原土壤湿度的变化数据,还有村民们说过的话、孩子们画的画。他翻到最新一页,笔尖落在纸上时,带着几分犹豫——毕竟现在的生活安稳而有意义,“微光网络”也在稳步发展,放弃这一切去挑战全新的领域,需要极大的勇气。可犹豫只持续了一瞬,笔尖便变得坚定:“微光的意义,从来不止于亲手守护,更在于让更多人看见守护的力量,让更多人明白,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能改变世界;让更多人愿意成为微光,与我们并肩同行。”
停顿片刻,他又添上一行,字迹里满是憧憬:“如果新闻镜头是一张新的‘微光地图’,那我想试着在这张地图上,继续画下生态的故事——画珊瑚的重生,画草原的复苏,画极地的生机,画雨林的繁茂。我想通过这张‘地图’,让更多人看见地球的呼吸,听见地球的心跳,进而愿意为它停下脚步、伸出双手。”
窗外的夜色渐渐变浓,城市的霓虹灯光透过玻璃窗照进来,与远方天际的星光交织在一起,温柔而璀璨。林羽看着这片光影,忽然觉得,这像极了他此刻的心情——有对过往五年守护岁月的不舍,那些与伙伴们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见证生态复苏的瞬间,都是他生命里不可替代的珍贵记忆;更有对未来未知旅程的期待,他不知道成为主持人会遇到多少困难,不知道自己能否做好这份工作,但他知道,这是一条能让“微光”更亮的路,值得一试。
他拿起手机,指尖在通讯录里滑动,最终停留在“塔娜”的名字上。拨通电话后,他深吸了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静些,可语气里还是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塔娜,我有个想法,想跟你说说。”
电话那头,传来海浪拍岸的声音,紧接着是塔娜熟悉的笑声:“林老师,是不是有好消息要告诉我们?是不是‘微光网络’又有新伙伴了?”
“不是新伙伴,是我自己的一个决定。”林羽顿了顿,一字一句地说,“我想报名参加央视的主持人大赛,试着走进新闻首播间,把我们的生态故事、把‘微光网络’里每个人的守护,讲给更多人听。”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瞬,林羽的心也跟着提了起来。可下一秒,塔娜的笑声就传了过来,比平时更响亮、更开心:“这是多好的事啊!林老师,你不知道,我们之前还在说,要是能让更多人看见我们的珊瑚、听见我们的故事就好了!你不是常说‘微光聚成炬,才能照亮更远的路’吗?如果能在电视上说话,那我们的‘炬火’不就更亮了?”
说着,塔娜朝远处喊了一声:“凯!快过来,跟林老师说句话!”很快,电话里就传来凯带着兴奋的声音:“林老师!我听说你要去当主持人了?太厉害啦!等你上新闻,我们全村人都会守在电视前看!我还要跟珊瑚说,林老师要去讲它们的故事啦,让全世界都知道它们有多努力地生长!”
听着凯的话,林羽的眼眶有些发热。挂了塔娜的电话,他又拨通了阿古拉的号码。电话那头很静,只有马头琴悠扬的旋律在流淌,混着篝火噼啪的声响,格外治愈。
“阿古拉,”林羽轻声说,“我想换一种方式,继续传递生态的声音。我打算参加主持人大赛,试着成为新闻主持人。”
马头琴的旋律顿了顿,阿古拉的声音传了过来,带着草原人的爽朗与通透:“林老师,不管你在哪个岗位,不管你用哪种方式,只要你心里装着草原的草、大海的珊瑚、极地的冰原,就是在做守护的事。我们都支持你!等你上了新闻,我会带着草原的牧民们一起看,让他们也听听,我们的‘微光’故事,要被更多人知道了。对了,别忘了跟观众朋友们讲讲小羊‘微光’的成长,它现在己经能跟着羊群一起跑了呢!”
挂了电话,林羽看着桌上的物件:贝壳船泛着温润的光,马头琴的铜制部件闪着冷光,笔记本上的字迹密密麻麻,录音笔里还存着伙伴们的声音。这些都是他守护岁月的见证,是他“微光网络”的初心。他知道,放弃现在熟悉的生态工作,去挑战全新的主持领域,就像当初第一次踏上瓦努阿图,面对成片泛白的珊瑚礁时一样,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他需要学习主持技巧,需要适应镜头前的生活,需要把复杂的生态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可他更清楚,“微光网络”的初心,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一群人的同行;不是一隅之地的守护,而是整个地球的生机。如果成为新闻主持人,能让这份初心被更多人看见、认同,能让更多人加入守护队伍,能让“微光聚成炬”的信念传递得更远,那这场“冒险”,就值得一试。
林羽走到电脑前,点开主持人大赛的报名页面。他认真地填写着个人信息,每一个字都写得格外郑重。填完最后一项,他的指尖在“确认提交”按钮上悬停了几秒——脑海里闪过瓦努阿图珊瑚礁的微光、草原的绿意、极地的冰原、雨林的生机,闪过塔娜的笑容、阿古拉的琴声、凯的欢呼,闪过那些与伙伴们并肩守护的日夜。最终,他深吸一口气,坚定地按下了按钮。
当屏幕弹出“报名成功”的绿色提示时,林羽仿佛听见了瓦努阿图的海浪拍岸声,声音清脆而充满生机;听见了草原的风吹草动声,带着青草的气息;听见了极地的风声,裹着北极狐幼崽的叫声;还听见了未来新闻首播间里,自己沉稳而有力的声音——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新闻节目。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一群跨越山海的生态守护者的故事。在太平洋的瓦努阿图群岛,有一群人在努力修复珊瑚礁,让海底重新绽放荧光;在内蒙古的草原上,有一群人在用心呵护青草,让草原重新焕发绿意;在极地冰原,在雨林深处,还有更多人在执着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园。他们就像一束束微光,虽然微小,却充满力量。而今天,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镜头,让更多人看见这些微光,让更多人成为微光,一起为守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窗外的星光更亮了,城市的灯光也更温柔了。林羽知道,他的新航向己经开启,虽然前路充满未知,但他相信,带着“微光网络”的初心,带着伙伴们的期待,他一定能在这条新的道路上,继续画下生态的故事,让更多人看见守护的力量,让“微光”真正聚成照亮地球的“炬火”。
(http://www.220book.com/book/WXE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