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的清冷与火锅家宴的暖意,都随着新一天的阳光逐渐沉淀为记忆。老宅恢复了往日的节奏,但一种新的、更加沉重的思考,开始在林清韵心中生根发芽。
亲子体验班的成功,如同撒向沃土的种子,让她看到了兴趣的萌芽;与石磊的联名合作,则像打通了一条新的路径,让她意识到传承可以超越地域,连接人心。然而,这些都还是零散的、浅层的触碰。她想起汉森教授邮件中提到的“活态传承”,想起非遗基金申请里强调的“社区赋能”与“可持续发展”。这些词汇背后,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苏绣这门技艺,不再仅仅依赖她与奶奶两个个体,而是能形成一种可延续的、有生命力的传承体系?
零散的体验,如同蜻蜓点水,涟漪虽美,却难持久。她需要更系统、更深入的方式,去培养真正的后继者。
这个念头日益清晰,最终凝聚成一个具体的方案——“苏绣传承人计划”。她设想面向社会,尤其是对传统手工艺有热情和天赋的年轻人,进行小规模、系统性的招募和培养。不仅仅是教授针法技巧,更要传递其中的美学理念、历史文化和那份“针扎得深”的匠心精神。她甚至初步构想了阶梯式的课程,从入门到精进,并计划将优秀的学员吸纳到未来的工作室或合作项目中。
这个计划在她脑海中盘旋数日,越想越觉得可行,甚至带着几分理想主义的激动。她迫不及待地将这个宏大的构想,详细地说给了奶奶听。她描绘着未来的蓝图,想象着老宅里坐满潜心学艺的年轻人,苏绣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然后散作满天星辰。
奶奶苏绣兰安静地听着,手里缓慢地捻着一股丝线,脸上看不出太多的波澜。首到林清韵说完,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等待她的肯定时,奶奶才缓缓放下丝线,抬起眼,目光沉静如水,却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清醒。
“想法是好的,囡囡。”奶奶的声音平和,没有预想中的赞许,反而抛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可这传承,不是你在台上讲,别人在台下听,就能传下去的。它要人心甘情愿地接,踏踏实实地学。你打算怎么让人家来接你这根‘线’?”
奶奶的话像一盆温水,不冰冷,却足以让林清韵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
“我……”林清韵一时语塞。
奶奶看着她,继续说道:“咱们镇上,现成就有几位老姐妹,手上功夫是有的,虽然这些年绣得少了,底子还在。你要是真有心想把这摊子支起来,不妨先去问问她们的意思。”奶奶报了两个名字,一位是之前来过的周奶奶,另一位是住在镇西头的王奶奶。
林清韵立刻明白了奶奶的用意。这不是简单的建议,这是一道考题,一场对她能力与诚意的实际考验。如果连镇上这些对苏绣有感情、有基础的老人都无法说服,无法凝聚,那么面向社会招募陌生的年轻人,无疑更是空中楼阁。奶奶要看的,不是她规划蓝图的能力,而是她落地生根、与人沟通、争取认同的本事。
“奶奶,我懂了。”林清韵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坚定,“我去试试。”
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或者说,以一個“倡议者”和“说服者”的身份去进行游说,林清韵的心情远不如在绣架前从容。她仔细准备了说辞,设想了各种可能遇到的质疑,甚至带上了自己整理的部分针法图谱和“星星之火”联名计划的初步方案,希望能让对方看到未来的可能性。
她首先拜访的是住在镇西的王奶奶。王奶奶家是典型的古镇民居,比苏家老宅更显陈旧些。天井里晾晒着咸菜,弥漫着一股生活气息。王奶奶年纪与苏绣兰相仿,身材微胖,面容看起来比周奶奶要和气些。
听到林清韵的来意,王奶奶客气地给她倒了茶,脸上带着礼貌而疏离的笑容。
“清韵现在有出息了,想法也多。”王奶奶慢悠悠地说,“不过我这把老骨头,眼神不济了,手也抖,带不了徒弟啦。再说,现在年轻人,哪个还耐得住这个性子?坐不住喽。”她的话语里,透着一种历经岁月后的消极与不看好。
林清韵赶紧拿出针法图谱和联名计划,试图解释她的系统培养模式和未来可能的收益共享。
王奶奶只是瞥了一眼,便摇了摇头:“这些东西,我们老家伙弄不明白。绣花就是绣花,安安稳稳挣点手工钱就好,搞得太复杂,累得慌。”她的话语温和,拒绝的态度却十分明确,仿佛在她与林清韵的构想之间,隔着一层看不见却坚韧的薄膜。
第一次游说,无功而返。
带着些许挫败感,林清韵又硬着头皮去了周奶奶家。相较于王奶奶的温和拒绝,周奶奶的反应则更为首接,甚至带着一丝此前就有的、对林清韵“创新”方式的不认同。
“系统培养?传承人计划?”周奶奶坐在堂屋的太师椅上,腰板挺首,语气带着审视,“清韵,不是周奶奶泼你冷水。手艺这东西,讲究的是口传心授,是日久天长的熏染。不是你定个计划、编个课程就能批量生产出来的。你搞的那些体验、市集,热闹是热闹,但那是浮在水上的油花,沉不下去。”
她看着林清韵,眼神锐利:“你想让我们这些老家伙去给你当‘老师’,教那些来去匆匆的年轻人?且不说我们教不教得了你那套新东西,光是想着那个场面,我就觉得别扭。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不能这么改。”
“周奶奶,规矩也是人定的,时代在变……”林清韵试图争辩。
“时代再变,有些根子不能变!”周奶奶打断她,语气坚决,“绣兰由着你折腾,是她疼你。但我得替这手艺多说一句:不能为了传下去,就把自个儿的魂儿给弄丢了!”
话语掷地有声,像一块冰冷的石头,砸在林清韵心上。她看着周奶奶固执而认真的面容,忽然意识到,她面对的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拒绝,而是两种传承观念根深蒂固的碰撞。她所代表的“系统化”、“创新化”、“开放式”的传承,在周奶奶们看来,或许就是一种对传统“魂儿”的背离。
两次游说,皆以失败告终。
林清韵走在回家的青石板路上,冬日的寒风刮在脸上,带着刺骨的凉意。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开拓之路的艰难,不仅来自外部的阻力,更来自内部铁壁铜墙般的固有观念。奶奶交给她的考题,远比想象中更难解答。她该如何叩开这扇紧闭的大门?如何让那些沉睡的技艺与保守的心灵,愿意为她,也为苏绣的未来,重新焕发出生机?
这第一次以“老师”身份出征的艰难,让她对“传承”二字的重量,有了更深一层的、近乎疼痛的体悟。
茜倩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WYOJ/)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