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的通道似乎没有尽头,墙壁上流动的符号如同有生命的溪流,在视野边缘闪烁不定。林默走在最前面,手中的日志与周围环境产生着微妙的共鸣,封面上的纹路发出与通道光线相同频率的脉动。
“空气成分变了。”林小雨轻声说,她的便携检测器发出细微的滴滴声,“氧气浓度升高,二氧化碳含量异常低。”
李铮团队紧随其后,每个人都保持着高度警惕。疤面男人手持改造过的能量武器,随时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威胁。王磊则好奇地观察着墙壁上的符号,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
通道逐渐倾斜向下,坡度几乎难以察觉,但林默通过日志上的空间坐标确认他们正在深入地下。大约行走半小时后,前方出现一道拱形门廊,门后透出与通道不同的自然光线。
“出口?”林小雨疑惑地问。
林默摇头:“根据坐标,我们应该在地下至少一百米深处。那不是自然光。”
穿过门廊,他们惊讶地发现自己站在一个巨大的地下空间中。穹顶高达数十米,上面镶嵌着发出柔和白光的晶体,模拟着自然的日照。更令人震惊的是,这里竟然有一片规模可观的地下生态圈——错落有致的简易建筑群环绕着一个小型湖泊,湖边甚至生长着发出淡蓝色荧光的蕨类植物。
“这是...一个避难所?”李铮难以置信地环视西周。
林默迅速记录环境参数,同时注意到这个空间的结构异常稳定,几乎没有检测到空间扭曲的迹象。日志上新的一页自动翻开,标题是“独立幸存者据点:绿洲”。
“看来我们不是唯一的幸存者。”林默低声说。
他们的出现很快引起了注意。几个穿着简易防护服的人从建筑群中走出,手中拿着各种自制工具作为武器。领头的是个中年男子,脸上有着与林默相似的疲惫但坚定的神情。
“陌生人,说明你们的来意。”中年男子的声音平静但不容置疑。
林默上前一步,展示手中的日志:“我们通过系统生成的通道来到这里,没有恶意。”
看到日志,中年男子的表情微微变化:“观察者?你们是系统选中的观察者?”
这个反应出乎林默的预料。他原以为这个避难所与系统无关,但现在看来,这里的居民对系统和观察者有所了解。
“我叫陈远。”中年男子自我介绍,“前天体物理学家。这里是‘绿洲’,我们称之为系统漏洞中的安全区。”
陈远邀请他们进入避难所中心的一栋较大建筑。内部布置简洁但功能齐全,墙上挂满了手绘的空间结构图和计算公式。林默注意到这些图表与他的日志中的某些符号惊人地相似。
“你们是如何找到这个空间的?”林小雨好奇地问。
陈远苦笑:“不是我们找到了它,而是它收容了我们。三年前的大折叠中,我和我的团队原本以为必死无疑,但空间异常将我们抛到了这里。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区域似乎不受常规折叠规则影响。”
交谈中,林默得知陈远也曾是系统选中的观察者,但在一次实验事故中,他的日志损坏,失去了与系统的首接连接。然而,这反而让他发现了系统的某些漏洞。
“系统不是全知全能的。”陈远指着一张复杂的空间结构图,“它有自己的盲点和矛盾。这个避难所就建立在这样的矛盾之上。”
李铮团队的成员们被安排休息,而林默和林小雨则与陈远进行了更深入的交流。陈远分享了他在这个空间中的发现,包括如何预测小规模折叠、如何利用空间异常获取资源等生存技巧。
“最重要的是,我发现了系统的测试模式。”陈远压低声音,“它不是在随机测试人类,而是在寻找特定的思维模式。某种...能够理解它本质的思维方式。”
林默想起日志上“观察者晋升协议”的提示,问道:“你知道系统最终想要什么吗?”
陈远的表情变得严肃:“我认为它在寻找合作伙伴,或者更准确地说,继承者。这场末世实验可能不仅仅是为了筛选,而是为了培训。”
夜幕降临时,避难所的穹顶晶体逐渐暗淡,模拟出自然的昼夜交替。陈远安排他们在湖边的一栋空建筑中休息。
“午夜重置还会影响这里吗?”林小雨担心地问。
陈远摇头:“这个空间处于某种稳定状态,重置效应会被削弱。但并非完全免疫,所以还是要保持警惕。”
果然,当午夜来临时,尽管没有外界那种剧烈的空间重组,但他们还是能感觉到微妙的波动。湖面的涟漪突然改变方向,墙上的影子短暂扭曲,空气中弥漫着熟悉的臭氧味。
林默无法入睡,便带着日志来到湖边。荧光蕨类植物在黑暗中发出梦幻般的光芒,为这个地下世界提供着基础照明。他坐在湖边,记录着这一天的发现。
轻微的脚步声打断了他的沉思。陈远拿着两个简陋的金属杯走来,杯中散发着温热的气息。
“自制的苔藓茶。”陈远递过一杯,“有助于缓解空间辐射的影响。”
林默接过杯子,谨慎地嗅了嗅。液体有着奇特的清香,喝下去后确实感到一种舒缓的效果。
“你的日志比我的完整。”陈远看着林默手中的本子,眼中有一丝怀念,“我的是在三年前的一次折叠中损坏的。那之后,系统似乎放弃了我,但也让我获得了某种...自由。”
林默思考着这个词的含义。在系统的监控下生存是危险的,但完全脱离系统也可能意味着失去预知和保护。
“你认为我们应该继续跟随系统的引导吗?”林默问。
陈远沉默片刻:“这取决于你想要什么。如果你只求生存,留在这里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但如果你想要答案...”他指了指上方,“就必须继续前进,首面系统的核心。”
两人交谈至深夜,分享各自在末世中的发现和理论。陈远作为前天体物理学家的背景让他对空间折叠现象有独到的见解,而林默的系统观察者经验则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我认为系统可能不是外星文明。”陈远提出一个大胆假设,“它可能是一种自发产生的宇宙现象,或者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某种东西失控后的结果。”
这个想法让林默陷入深思。如果系统是人类自己的造物,那么这场末世实验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凌晨时分,一阵轻微的空间波动提醒他们新的一天己经开始。陈远站起身,指向避难所另一端的一个洞口:“如果你们决定继续前进,那里有一条通道,据说是通向系统核心区域的。”
回到临时住所,林默发现林小雨也醒着,正在检查装备。
“我听到了你们的谈话。”她轻声说,“你怎么想?”
林默翻开日志,新的一页上显示着系统提供的两个选择:留在绿洲避难所,或继续前往核心区域。每个选择后面都有详细的概率分析。
“系统知道我们在这里,知道我们与陈远的交流,但它没有干预。”林默分析道,“这本身就是一种信息。”
黎明时分,团队聚集在一起讨论下一步行动。李铮倾向于留在相对安全的避难所,而疤面男人则认为应该继续前进,寻找彻底解决末世的方法。
“我们不能永远躲在地下。”王磊出乎意料地支持前进,“我想知道真相,哪怕付出生命代价。”
最终,决定权落在林默手中。他看着团队中每一张面孔,这些在末世中与他同生共死的人,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将影响所有人的命运。
日志在他手中微微发热,仿佛在催促他做出决定。
“我们继续前进。”林默最终宣布,“但不是盲从系统的引导。我们要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答案。”
陈远对这个决定并不意外,他为他们准备了额外的补给,包括一些自制的地图和空间异常探测器。
“记住,”告别时陈远郑重地说,“系统喜欢 predictability(可预测性),但突破往往来自不可预测的选择。有时候,最理性的决定反而可能是最危险的。”
通过陈远指示的通道口,团队再次踏上未知的旅程。通道与来时相似,但墙壁上的符号更加复杂,仿佛在描述更深层的空间规律。
行走中,林默不时查看日志,发现系统对他们的选择似乎有了新的反应。原本明确的指引变得模糊,概率分析不断变化,仿佛系统本身也在适应他们的不可预测性。
几小时后,通道开始向上倾斜,前方出现亮光。当他们走出通道时,惊讶地发现自己站在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新京市的中央广场,但与他们记忆中的完全不同。广场上的建筑保持着折叠日的状态,半坍塌但又被某种力量稳定在空中。最令人震惊的是,广场中央悬浮着一个巨大的晶体结构,散发着与系统通道相似的光芒。
日志自动翻开到新的一页,标题简单而震撼:
“欢迎来到观察者中枢。终极测试即将开始。”
林默抬头看着那悬浮的晶体,意识到他们终于抵达了系统的核心区域。在这里,他们将面对末世真相,也可能决定人类的未来。
但首先,他们必须通过系统的最终测试——而这一次,可能没有任何预知或日志能够提供完全的保障。
作者“鸡蛋壳里的番薯仔”推荐阅读《折叠空间:末世幸存者日志》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1D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