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空间屏障的裂隙,在临时基地的地面上投下几何形状的光斑。陈远揉了揉酸胀的双眼,将日志本平铺在由废弃控制台改造成的工作台上。昨夜与秦风团队的通话记录还停留在最后一页——71小时的倒计时此刻己经跳至67:22:17。
“林默,把第39次循环的空间波动数据调出来。”陈远头也不抬地说,手指在日志本上快速勾勒着坐标系。
林默正站在基地东侧的观测点记录空间参数,闻言迅速走来。96次循环积累的数据在他脑海中形成立体图谱,他闭目沉思片刻,流利地报出一串数字:“39次循环,第七日,空间曲率峰值3.72,异常点集中在β区与γ区交界处。”
周雨端着两杯用净水装置过滤的温水走来,恰好听到这段对话。她放下水杯,好奇地俯身查看陈远正在绘制的图表:“你们在找空间折叠的规律?”
“不仅是规律,更是密码。”陈远用笔尖点着图表上的几个关键节点,“系统控制空间重组并非随心所欲,而是遵循某种数学逻辑。就像宇宙中的物理定律,再强大的文明也需要遵守基本规则。”
林默接过一杯水,眼神中闪烁着罕见的光芒:“在我的第73次循环,我曾接近破解这个密码。但系统察觉后立即重置了循环,比平时提前了六小时。”
三人围坐在工作台前,日志本被打开到最新的一页。陈远将之前记录的空间异常数据与林默回忆中的模式进行比对,周雨则负责验证这些数据的物理可行性。
“看这里。”陈远指着两组数据的交汇点,“每次大规模重组前,空间曲率都会出现类似的波动模式,就像地震前的次声波。”
周雨拿出自己改装的计算设备,输入参数后屏幕上出现了一个复杂的三维模型:“如果将这些波动视为某种信号,那么它们确实具有信息特征。但不是二进制,更像是...非欧几何中的拓扑变换。”
林默突然站起身,走向基地角落一堆废弃的电子设备。他翻找片刻,带回一个破损但尚可使用的平板电脑:“第81次循环,我尝试过录制空间重组时的电磁信号。虽然大部分数据在循环重置时丢失了,但有些碎片可能还在缓存区。”
经过半小时的修复,平板电脑勉强启动。林默调出一个加密文件夹,里面存放着几十段长短不一的录音和波形图。
“这是...”周雨接过平板,将一段波形图导入分析软件,“频率调制信号,但载波不是电磁波,而是空间本身的震动。”
陈远迅速在日志本上记录这一发现。随着数据不断积累,一个模糊的模型开始显现:系统通过操控高维空间的特定参数,在三维世界中产生“折叠”效果。就像人类可以通过拉扯二维纸张的边缘使其弯曲,高维存在也能通过类似手段扭曲三维空间。
“我们需要更多数据。”陈远沉思道,“特别是重组发生瞬间的精确测量。”
周雨看了看倒计时:“离预计的重组还有67小时。如果我们能在不同位置同时布设监测点,或许能捕捉到完整的过程。”
计划迅速制定。陈远负责设计监测网络,利用日志本预测空间稳定点;林默凭借多次循环的经验,选择最佳的设备布设位置;周雨则改装可用的传感器,使它们能够检测空间参数的细微变化。
中午时分,李瑾带着女儿送来简单的食物。看到团队专注工作的场景,她轻声问道:“有什么我能帮忙的吗?”
周雨抬头,眼前一亮:“你以前在通信公司工作,对吧?能否帮忙检查这些传感器的信号传输协议?我们需要确保数据能实时传回基地。”
李瑾欣然接受任务,她专业知识熟练,很快就改进了数据传输方案。其他幸存者也各尽所能,有的负责维护设备电力,有的负责警戒周围环境。
傍晚,六个监测点全部布设完成。陈远通过日志本远程监控各点的状态,屏幕上的数据流如同生命的脉搏,规律地跳动着。
“秦风团队同意共享他们的监测数据。”周雨结束又一次通话后报告,“他们有两个监测点位于我们无法到达的区域,数据互补性很强。”
三团队的数据合并后,空间结构的模型更加清晰。陈远发现,系统的控制并非无缝衔接,而是在不同区域的交界处存在微小的“缝隙”——就像针织物中的线头,虽然微小,但若抓住正确的那个,或许能解开整个结构。
深夜,其他幸存者己经休息,只有陈远、林默和周雨还在工作台前。咖啡的香气混合着设备散发的热量,营造出一种奇特的温馨感。
“我好像发现了什么。”周雨突然指向屏幕上的频谱图,“重组信号中有一个重复出现的模式,每隔23.7小时出现一次,恰好是地球自转周期。”
林默皱眉:“但系统不应该遵循地球的时间标准。”
“除非...”陈远若有所思,“除非它有意融入人类的认知框架,或者实验设计本身就参考了地球环境。”
这一发现打开了新的思路。三人重新分析数据,寻找其他可能与人类认知相关的模式。果不其然,林默在空间波动中识别出了斐波那契数列的变体,而陈远则发现了与普朗克常数相关的比例关系。
“系统在用人能理解的‘语言’说话。”陈远喃喃道,“这不是偶然,而是有意为之。”
周雨兴奋地调整分析算法,专注于寻找这类“人性化”的模式。两小时后,她成功分离出了一组看似随机但实则遵循复杂数学规律的空间波动信号。
“这像是...一种编码后的信息。”她将信号转换为声波形式,扬声器中传出一种奇特的旋律,既非音乐也非噪音,而是某种高度结构化的声音模式。
林默突然僵住了:“这个旋律...我在第52次循环中听到过。那时我几乎破解了密码,但就在成功前一刻,系统强制重置了循环。”
希望与危机并存。他们可能接近了系统核心的秘密,但也可能因此触发防御机制。
凌晨三点,最关键的突破意外到来。陈远在比对不同循环的数据时,发现了一个微小但一致的异常:每次空间重组前约一小时,某个特定频率的空间波动会突然消失,如同交响乐中某个乐器突然停止演奏。
“就像密码中的分隔符。”周雨比喻道,“标示着信息的开始或结束。”
林默调出自己记忆中多次重组的详细记录,验证了这一发现。不仅如此,他还回忆起一个细节:在第88次循环,他故意在重组前一小时制造了一场小型电磁脉冲,意外导致重组推迟了七分钟。
“系统对这类干扰有反应。”陈远眼中闪过光芒,“这意味着我们的行动可以影响重组过程,哪怕只是微小的改变。”
三人立即开始设计实验方案。他们决定在重组前一小时,向空间注入一个特定频率的谐振波,观察系统反应。考虑到风险,他们将实验规模控制在最小范围,仅使用周雨改装的一个小型发射装置。
黎明将至,实验准备就绪。陈远在日志本上详细记录了这一方案,包括各种可能的结果和应对措施。
“无论成功与否,我们都将获得宝贵的数据。”他对略显紧张的同伴说,“知识本身就是反抗的武器。”
当第一缕阳光再次透过屏障时,倒计时显示距重组还有58小时。陈远走到基地边缘,望着那片被扭曲的空间。在知识的照耀下,曾经令人恐惧的未知领域,正逐渐显露出它的规律和弱点。
他回到工作台,在新的一页上画下了一个简单的图形:一个被光线照亮的锁孔。旁边注记着:“第46次循环:密码结构初现。系统使用人类可理解的数学语言,或许是实验设计的关键。下一步:谐振实验,测试系统反应。”
合上日志本,他加入同伴的讨论。在折叠空间的阴影下,三个身影围绕着一张画满公式和图表的工作台,如同远古时代围绕篝火讨论星辰的先知。不同的是,他们的火焰是由数据和知识点燃的,而他们探索的领域,远比星辰更加遥远和神秘。
(http://www.220book.com/book/X1D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