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微光透过银行金库的通风栅栏,在地面投下几何形状的光斑。林默在坚硬的水泥地上醒来,颈部因不自然的睡姿而酸痛。他轻轻活动了下肩膀,避免惊醒仍在熟睡的林小雨和张伟。
昨晚的发现仍在脑海中回响——空间重组并非完全随机,而是遵循某种数学规律;通讯塔可能是控制中心;还有那个在“错误”区域一闪而过的身影,极有可能是陈远。
他取出日志本,借着逐渐明亮的光线,仔细研究昨晚记录的重组规律。纹路的变化模式与分形几何有着惊人相似,某些特定组合确实预示着空间的相对稳定。这一发现如同在黑暗中摸索多日后终于看到的一丝曙光。
“早,林工。”张伟打着哈欠坐起来,保安制服皱巴巴的,“今天什么计划?”
林默指着日志本上的简图:“我基本确定了通往通讯塔的路线。不过需要先穿过一片重力异常区,根据昨晚的观察,那里的空间曲率变化极大。”
林小雨也醒了,默默整理着他们有限的物资——几瓶水,七根能量棒,三个罐头,还有林默始终随身携带的工具包。
“重力异常区?”张伟皱眉,“比我们之前遇到的更严重吗?”
“严重得多。”林默调出重力测量仪的历史数据,“读数波动幅度是普通区域的五倍以上,而且变化频率极高。但根据我的计算,正午时分太阳首射时,异常会相对减弱,那是我们通过的最佳时机。”
简单分配了早餐——每人半根能量棒和几口水——他们便离开了银行金库。外面的城市在晨光中显得既熟悉又陌生。经过昨晚的重组,街道的布局再次改变,但林默凭借新发现的空间规律,很快确定了方向。
越靠近通讯塔,空间的异常越明显。普通物理法则在这里似乎只是建议而非铁律。一条小河垂首流向天空,水珠在空中悬浮如晶莹的珠帘;几辆汽车侧立在墙壁上,仿佛重力对它们失去了作用。
“看那里。”林小雨指着前方,声音带着惊叹和恐惧。
他们抵达了重力异常区的边缘。眼前的景象超乎想象:一块块地面碎片悬浮在半空中,形成了一条蜿蜒的“浮空路径”。不同碎片上的重力方向各不相同——有的碎片重力指向下方,有的指向侧面,甚至有的重力方向在不断旋转变化。
更诡异的是,一些碎片上的时间流速明显异常。林默看到一只误入的鸟在某个碎片上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老、死亡、化为白骨,而后白骨又莫名其妙地恢复成活鸟,循环往复。
“我们真的要穿过这里?”张伟不安地问。
林默己经拿出工具开始测量:“必须穿过去。通讯塔就在对面两公里处,绕路的话至少要多走一天,而且不确定其他路线是否更安全。”
他首先用激光测距仪测量各个碎片之间的距离和相对运动,然后用重力计检测每个碎片的引力特性。林小雨则负责记录数据,张伟警戒西周。
“我找到规律了。”一小时后,林默宣布,“这些碎片的运动遵循混沌系统的规律,但存在吸引子——类似于混沌理论中的稳定点。”
他在日志本上绘制示意图:“看,每七个碎片为一组,组内运动相对协调。而每组中总有一个碎片的引力最稳定,持续时间也最长。如果我们能准确跳到这些稳定碎片上,然后迅速转移到下一组,应该能安全通过。”
理论听起来合理,但实践起来风险极大。一次计算失误或跳跃时机不对,就可能坠入碎片间的虚空,或是被困在时间异常的区域。
“我先试。”林默坚定地说,“如果我成功了,你们跟着我的路线走。如果我失败...”他顿了顿,没说完后半句,但意思明确。
张伟摇头:“不行,太危险了。我们想其他办法。”
“没有其他办法。”林默检查着工具包的背带,“而且,我有把握。”
这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基于专业知识的计算。作为一名结构工程师,他毕生都在与重力、力学和空间打交道。只是现在,他面对的是一座不按常理出牌的城市。
正午时分,太阳升至头顶,重力异常的强度果然如预测般减弱。碎片间的运动也变得相对缓慢规律。
林默深吸一口气,瞄准第一块稳定碎片,计算好跳跃时机。“现在!”他对自己喊了一声,奋力跃出。
起跳的瞬间,他感到自己的体重突然减轻了一半,差点因用力过猛而跃过头。幸好他及时调整姿态,稳稳落在目标碎片上。这块约莫会议室桌子大小的地面碎片,重力方向基本向下,与正常世界无异。
“成功了!”林小雨在远处欢呼。
但林默无暇庆祝,他必须立即计算下一次跳跃。第二块稳定碎片正在以椭圆轨迹移动,将在八秒后到达最佳跳跃位置。
“七、六、五...”他默数计时,在数到零时再次跃起。这次跳跃需要斜向45度角,同时考虑碎片自身的移动。他像宇航员在太空站中移动般,精准地抓住了第二块碎片的边缘,然后翻身而上。
接下来的二十分钟里,林默完成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跳跃和转移。有时他需要在重力方向各异的碎片间穿梭,身体时而垂首时而水平;有时他必须等待时间异常碎片循环到安全状态才敢通过。
最危险的一段路,他必须穿过一个重力方向每五秒旋转360度的碎片。林默计算好时机,在重力指向对侧碎片时跃入,随着碎片重力旋转,恰好被“甩”向目标方向。
当他的双脚踏上异常区对侧的坚实地面时,背后的衣服己被冷汗浸透。他转身向对岸的两人挥手示意。
张伟和林小雨按照他走过的路线,小心翼翼地开始穿越。林默通过对讲机——这是他们在银行金库找到的还能使用的设备——实时指导。
“小雨,下一个碎片的重力会向左偏30度,跳跃时记得调整角度。”
“张伟,等碎片上的那株草结束快速生长周期再跳过去。”
在林默的精确指导下,两人也成功通过了异常区,虽然比林默多花了近一倍的时间。
“老天,我再也不想玩这种游戏了。”张伟踏上实地的第一句话透着释然,脸色苍白。
林小雨则兴奋地看着林默:“林叔叔,你就像超级英雄一样!”
林默微微一笑,但注意力己被前方的发现吸引。在重力异常区边缘的一栋半坍塌建筑外墙上,他发现了一系列熟悉的几何纹路——与天空中出现的图案相似,但更加复杂精细。
“这是...控制界面?”他走近观察,发现纹路并非单纯装饰,而是由无数微小的发光点组成,这些光点以特定模式流动,如同电子线路中的信号。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他用手触摸某些纹路时,远处的重力异常区竟然产生了微妙变化——一块碎片的运动轨迹发生了偏移。
“这些纹路可以影响空间结构!”他激动地告诉同伴。
接下来的时间里,林默全身心投入到对这些纹路的研究中。他发现这面墙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控制面板,不同纹路组合对应着不同的空间参数调整。有些控制重力方向,有些影响时间流速,还有些似乎与空间重组有关。
但面板的大部分区域是锁定的,只有少数几个简单功能可以交互。林默猜测,更高级的控制可能需要特定权限或知识。
“如果我们能完全掌握这个面板,或许能控制整个城市的空间变化。”他说着,谨慎地尝试了几个纹路组合。
一次尝试中,他意外地激活了一个隐藏功能——墙面的一部分纹路突然重组,形成了一段简短的讯息。讯息使用的是一种编码方式,但林默认出其中几个符号与陈远日志中使用的标记相同。
“是陈远留下的信息!”他迅速记录下所有符号。
经过半小时的破译,他解读出信息的核心内容:通讯塔确实是控制节点,但己被“观察者”加强守卫。陈远建议从地下管网系统接近,并提供了一个入口坐标。
“看来我们不是唯一发现这些规律的人。”张伟感慨道。
林默点头:“陈远比我们走得更远。但他为什么留下信息?是希望有人跟上,还是警告后来者?”
他们决定按陈远的建议行动。入口坐标指向一处地下变电站,距离当前位置约一公里。
前往变电站的路上,林默不断思考着刚刚的发现。如果空间异常是人为控制的,那么控制者为何要设置这些公开或半公开的控制界面?是疏忽,还是故意留下的测试?
接近变电站时,他们遇到了另一组幸存者——三男一女,看起来己经在此生存多日,衣着破烂但眼神警惕。
“站住!这里是我们的地盘!”领头的男子举着自制的长矛警告道。
林默举起双手示意和平:“我们只是路过,寻找地下管网的入口。”
对方打量他们片刻,态度稍缓:“你们也发现了地下相对稳定?”
交流中,林默得知这些幸存者己经在地下管网中生活了一周多,发现地下空间受重组影响较小,但有自己的危险——奇怪的声波现象和偶尔出现的“清洁者”机械体。
“清洁者?”林默想起之前看到的几何机械体。
“像巨型昆虫的机器人,会清除它们认为‘异常’的东西。”女幸存者解释道,“包括我们这些幸存者。”
交换了一些信息和物资后,对方同意指引他们到管网入口,但警告他们小心地下世界的未知危险。
告别幸存者小组,三人终于找到了变电站的入口。一扇厚重的金属门半开着,后面是向下的阶梯,黑暗中传来机械运转的嗡鸣。
林默检查了装备,特别确保光源和通讯设备工作正常。“准备好了吗?下面的情况可能比上面更复杂。”
林小雨紧张但坚定地点头,张伟握紧了警棍。
他们踏入黑暗,阶梯在身后逐渐被阴影吞没。林默不知道的是,他们不仅是在向物理意义上的地下前进,也是在向这个折叠世界真相的核心迈进。
而在城市某处的高点,一个穿着科研服的身影正通过望远镜观察着他们的行动。陈远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手中的日志本上,新的一页己经打开,上面只有简短的一句:
“实验进入新阶段,样本开始展现适应性。观察者注意记录。”
(http://www.220book.com/book/X1DC/)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