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7章 :杭州病房里的“模糊执念”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山河同辉:红包群里的历史回响 http://www.220book.com/book/X1TB/ 章节无错乱精修!
 

杭州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12楼的走廊很静,只有护士站的电子屏在无声地跳着时间,以及远处病房偶尔传来的咳嗽声。闻咏仪攥着背包带站在肿瘤科病房门口,深呼吸了两下,才轻轻推开那扇虚掩的门。

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一道道细长的光影,落在王建国老兵的病床上。老人侧躺着,背对着门口,瘦得只剩骨架的肩膀裹在白床单里,像片随时会被风吹走的叶子。氧气管从鼻间延伸到床头的氧气瓶,发出轻微的“嘶嘶”声,和老人微弱的呼吸声叠在一起,织成一张让人揪心的网。

她放轻脚步走到病床边,才发现老人没睡着,眼睛睁着,浑浊的眼珠定定地望着窗外,手却在枕头下反复着什么。顺着那只手看过去,她才发现枕头下塞着个深蓝色的粗布兜,布兜口用麻绳系着,老人的手指就在麻绳结上一遍遍绕着,动作机械又执着,像是在一件稀世珍宝。

“王爷爷,您好。”闻咏仪尽量让自己的声音放得轻柔,像怕惊扰了什么,“我叫闻咏仪,是您女儿王女士联系的朋友——我爷爷以前也守过抗战时的仓库,总跟我讲仓库里的故事,我想着来听听您的故事,说不定能想起些我爷爷没说过的细节。”

她没提“山河同辉”群,没提“任务”,更没提“粮票”和“老陈”,只是按着引路人的嘱咐,用“仓库故事”做了敲门砖。话音刚落,原本定定望着窗外的老人,眼珠突然动了动,缓缓转过来望向她。

那是双怎样的眼睛啊——眼窝深陷,眼皮松弛得垂下来,眼白上布满血丝和黄斑,可当视线落在闻咏仪脸上时,浑浊的瞳孔里竟透出一点微弱的光,像风吹动了快要熄灭的烛火。他张了张嘴,喉咙里发出“嗬嗬”的声音,像是有很多话堵在嗓子眼里,却吐不出来。

闻咏仪赶紧往前凑了凑,把耳朵贴得更近些。过了好一会儿,老人才断断续续地蹦出几个字,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仓……仓库……1949年……杭州城外……”

“是城外的军用仓库吗?”闻咏仪顺着他的话问,语气依旧轻柔,“我爷爷说,当年守仓库的时候,冬天特别冷,他们就挤在草堆里取暖,您那时候也这样吗?”

她试着用引路人说的“场景唤醒”,提及具体的生活细节。果然,老人听到“冬天冷”三个字时,头轻轻点了点,手指在布兜上的动作停了停,嘴里又蹦出几个字:“冷……冻得……手都握不住枪……”

“那有没有战友跟您一起挤着取暖呀?”闻咏仪继续引导,目光落在老人依旧攥着布兜的手上,“我爷爷说,他当年有个江苏的战友,总把暖水袋推给他,您身边也有这样的战友吗?”

“江苏……”老人的眼睛亮了些,嘴唇哆嗦着,像是在努力回忆,“江……苏人……姓陈……陈根生……对,陈根生!”

“陈根生”三个字说得比之前清晰些,像是刻在骨子里的名字,即使记忆模糊,也没被岁月磨掉。闻咏仪的心猛地一跳,赶紧拿出录音笔,轻轻按下录音键——她没敢开太大声,怕机械声惊扰了老人。

“陈根生战友和您关系很好吧?”她轻声问,目光紧紧盯着老人的脸。

老人点了点头,嘴角似乎想往上扬,却因为虚弱没能扬起弧度,反而引发了一阵剧烈的咳嗽。他身子蜷缩起来,手死死抓着闻咏仪的手腕,指节因为用力泛着青白,指甲几乎要嵌进她的皮肤里。闻咏仪没动,任由他抓着,另一只手轻轻拍着他的后背,帮他顺气。

咳嗽了好一会儿,老人才缓过来,喘着粗气,眼神却比刚才更急切,像是怕自己下一秒就忘了要说的话,断断续续地念:“粮票……他给我的……壹市斤……换了馒头……我没还……对不起……老陈……”

“粮票”两个字刚落,病房门被轻轻推开,一个穿着藏青色外套的中年女人走了进来,眼里带着红血丝,手里端着个保温杯。她是王建国的女儿王莉,看到父亲抓着闻咏仪手腕的样子,脚步顿了顿,轻声说:“小闻姑娘,你来了。我爸他……今早也这样,一提到‘粮票’就激动。”

闻咏仪点了点头,等老人的呼吸平稳些,才轻轻掰开他的手——掌心湿漉漉的,全是冷汗。王莉把保温杯放在床头柜上,叹了口气,转身从衣柜里拿出一个铁盒,递到闻咏仪面前:“这是我爸枕头下总放着的东西,他不让任何人碰,说里面装着‘要还的债’。可我偷偷打开过,里面是空的,什么都没有。”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山河同辉:红包群里的历史回响》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那是个巴掌大的铁盒,深褐色的铁皮己经锈迹斑斑,盒盖边缘的卡扣早就坏了,用一根红绳系着。闻咏仪接过铁盒,指尖刚碰到铁皮,就感觉到盒身凹凸不平——她掀开盒盖,果然是空的,可盒内壁却有一圈圈模糊的划痕,像是有人拿着什么圆形的东西,在里面反复过,把铁皮都磨出了包浆。

看着这些划痕,闻咏仪突然想起老家太奶奶的旧木箱。木箱内壁也有这样的划痕,是太奶奶晚年时,总摸着箱壁念叨“小王娃”留下的。原来无论是铁盒还是木箱,这些被反复的痕迹,都是藏在岁月里的执念——太奶奶的执念是找孩子,王建国老兵的执念,是还一张粮票。

“我爸说,这粮票是1949年陈根生战友给的,”王莉站在旁边,声音压得很低,怕惊扰了刚平复下来的父亲,“当年仓库里缺粮,他发着高烧,饿得起不来床,是陈根生把自己的粮票分了他一半,换了两个白面馒头。后来部队调动,两人断了联系,他把粮票小心地收在铁盒里,想等着见面了再还,可没想到,1950年逃难的时候,铁盒丢了,粮票也跟着没了。”

“从那以后,他就总说自己欠陈根生一张粮票,”王莉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些年他一首没放弃找陈根生,可当年只知道他是江苏人,连具体哪个市哪个县都不知道,怎么找都找不到。现在他这样……就怕到了那边,都没脸见老战友。”

闻咏仪把铁盒轻轻盖好,系上红绳,放回床头柜上——就在她放下铁盒的瞬间,原本闭着眼的王建国突然睁开眼,手又伸了过来,轻轻搭在铁盒上,像是这样就能离自己的执念近一些。

她拿起手机,对着铁盒内壁的划痕拍了张照片,又在备忘录里写下关键信息:“王建国,1949年杭州城外军用仓库守卫;战友陈根生,江苏人;关键物品:1950年浙江壹市斤粮票(齿边,红色印章);铁盒内壁有反复的圆形划痕。”

编辑完,她点开和守界人的对话框,把照片和备忘录里的文字一起发了过去,附言:“王建国,1949年杭州军用仓库守卫,寻找江苏籍战友陈根生,两人因粮票结缘,现老兵病危,需紧急核实陈根生线索。”

发完消息,她坐在病床边的椅子上,看着王建国老人搭在铁盒上的手,心里沉甸甸的。阳光慢慢从地板移到墙上,百叶窗的光影一点点往上爬,病房里又恢复了之前的安静,只有氧气瓶的“嘶嘶”声在轻轻响着。

大概过了半小时,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是守界人的回复。没有多余的话,只有一个文件,标注《1949年杭州军用仓库守卫名单(部分)》。闻咏仪的心跳瞬间快了起来,她赶紧点开文件,目光飞快地在名单上扫过——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陈”姓在中间位置,她一眼就看到了“陈根生”三个字。

姓名:陈根生;性别:男;出生年月:1927年3月;籍贯: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参军时间:1947年8月;仓库守卫任期:1949年1月-1949年10月;退伍时间:1950年3月;退伍原因:腿部负伤;备注:退伍后返回原籍盐城。

“盐城!”闻咏仪几乎要脱口而出,指尖重重地落在“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那行字上。盐城,那是她的老家,是太奶奶守了一辈子的地方,也是她刚刚处理完线索的地方——原来兜兜转转,线索又绕回了盐城,像是冥冥之中有根线,把这些散落的故事都系在了一起。

她抬头望向病床上的王建国老人,老人似乎感觉到了什么,缓缓睁开眼,浑浊的目光落在她的手机屏幕上,嘴角动了动,像是在问“找到了吗”。闻咏仪对着他轻轻点了点头,声音里带着自己都没察觉的激动:“王爷爷,我们找到线索了,陈根生战友的老家,在江苏盐城——我们很快就能帮您找到他了。”

老人的眼睛里瞬间又透出了光,这次比之前更亮些,像是看到了希望。他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只发出了几个模糊的音节,可那紧紧攥着铁盒的手,却慢慢松开了些,像是卸下了一点压在心头几十年的重担。

闻咏仪拿起手机,指尖在屏幕上飞快地敲着——她要立刻联系盐城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张科长,之前帮太奶奶找孤儿时,张科长帮了大忙,这次说不定能更快地找到陈根生的下落。阳光落在手机屏幕上,照亮了“盐城”两个字,也照亮了病房里那点刚刚燃起的希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X1T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山河同辉:红包群里的历史回响 http://www.220book.com/book/X1T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