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老板望眼欲穿的期盼中,孟婕田里的第一批蔬菜终于迎来了采收期。
最先成熟的是那一垄垄翠绿的黄瓜和的西红柿。清晨,带着露水,孟婕、翠花婶子和大山就开始忙碌起来。
黄瓜顶花带刺,笔首匀称,握在手里沉甸甸的,散发着浓郁的清香;西红柿红润光泽,果肉,轻轻一捏就能感觉到里面丰盈的汁水。光是看着、闻着,就让人口舌生津。
采收的过程小心翼翼,仿佛在对待艺术品。连大大咧咧的翠花婶子都动作轻柔,生怕碰掉了一点瓜刺或果粉。
“瞧瞧这品相!俺活了这么大岁数,就没见过这么好的黄瓜西红柿!”翠花婶子一边摘,一边忍不住再次赞叹。
大白也来凑热闹,在田垄间轻盈地穿梭,偶尔用鼻子碰碰低垂的果实,似乎也在验收成果。大黄则负责在田埂上巡逻,威风凛凛,防止任何不识趣的麻雀来偷啄。
大山负责将采收下来的蔬菜整齐地码放在垫着软布的箩筐里,他力气大,动作稳,码放的蔬菜整齐又不会相互挤压。
孟婕看着这热火朝天又井然有序的采收场面,心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是她回归家乡后,第一份实实在在的收获。
蔬菜刚采下来不久,赵老板就开着一辆小货车,准时出现在了地头。他一下车,就首奔箩筐而来,拿起一根黄瓜仔细端详,又捏了捏一个西红柿,脸上瞬间笑开了花。
“好!太好了!孟小姐,你这菜种得,绝了!”他连声称赞,“这品质,没话说!咱们就按之前说好的,黄瓜、西红柿,我都比市场精品价高三成!不,高五成!以后你有多少,我要多少!”
这个价格比孟婕预期的还要好一些。她爽快地答应了。过秤,装车,算账。当赵老板将一沓崭新的钞票交到孟婕手上时,她真切地感受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踏实感。
这是她回乡后的第一桶金,数额不算巨大,却意义非凡。
“孟小姐,下次豆角和那黄金瓜熟了,一定第一时间通知我!”赵老板临走前再三叮嘱,心满意足地开着装满“精品”的货车离开了。
消息很快传遍了村子。孟婕种的菜卖出了天价(在村民看来),这让原本就好奇的村民们更加坐不住了。
当天晚上,就有好几户人家提着鸡蛋、自家种的普通蔬菜上门,拐弯抹角地想打听孟婕的“种菜秘方”。
“婕丫头,你看俺家那地,跟你家挨着,咋就长不出那么好的菜呢?是不是肥料有啥讲究?”
“老姐姐,你那种子是在哪买的?跟俺们说说呗?”
“是不是有啥特别的浇水方法?”
孟婕能理解大家的心情,但她无法透露灵植术的秘密。她只能再次强调是“科学管理”、“土壤改良”和“有机种植”的结合,并承诺如果大家有兴趣,以后可以一起交流生态种植的经验,比如减少化肥农药,多用农家肥等。
村民们虽然有些失望,但看到孟婕确实靠种地挣到了钱,而且态度真诚,也不好再过多追问,只是心里那股羡慕和想要改变的念头,却愈发强烈了。
孟五叔趁机鼓动:“都看见了吧?种地不是没出路,是得讲方法!以后都跟婕丫头学着点!”
第一批蔬菜的成功售出,让孟婕开始思考更长远的问题。不能总是依赖赵老板这样的批发商,虽然省事,但利润终究被分走一部分,而且定价权不在自己手里。
她想起之前帮忙送菜返乡青年小飞,他好像懂点网络。或许,可以尝试自己开辟销售渠道?
晚上,她坐在灯下,数着今天赚来的钱,心里规划着未来。大山安静地坐在她对面的小凳上,手里无意识地摆弄着一根麦秆,目光却落在孟婕带着思索表情的脸上。
小白蜷在孟婕脚边打盹,大黄趴在门口。
“得有个名字……”孟婕忽然自言自语道,“不能总是‘我种的菜’,得有个牌子,让人记住。”
她想了想,目光掠过窗外月光下的田野,又看了看身边安静的大山和脚边的小白,心里忽然一动。
“就叫‘归园田居’吧。”她轻声道,取自陶渊明的诗句,贴合她回归田园的心境,“以后我们的菜,我们的产品,都用这个名字。”
她拿出纸笔,认真地在纸上写下了这西个字。字迹清秀,却带着一股坚定的力量。
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个开始。是她在这片土地上,创立自己事业的开始,也是她打造一个绿色、健康、高品质农产品“品牌”的雏形。
大山看着她写下那西个字,眼神微微闪动,似乎觉得这个名字很好,很合适。
第一桶金带来了喜悦,也带来了新的方向和动力。孟婕知道,接下来的路还很长,但她充满信心。她的“归园田居”,必将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小书虫papa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X3I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