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的脚步匆匆,年味如同浸染的墨汁,在小山村里愈发浓郁起来。空气中弥漫着油炸食物的香气,家家户户屋檐下挂起了腊肉、香肠,窗户上贴上了崭新的窗花,偶尔有零星的鞭炮声炸响,惊起枝头的麻雀,也引来孩子们欢快的追逐。
“归园田居”合作社在完成了小年的内部团年后,也正式进入了春节模式。大部分户外劳作己经停止,社员们开始忙于置办年货、打扫房屋,准备迎接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粮站比平时冷清了些,但并未沉寂,反而多了一种温馨的忙碌。
翠花婶子成了最忙的人之一,她不仅要张罗自家过年,还要帮着合作社准备一些年终的福利和象征性的“年礼”。孟婕拍板,给每位社员都发了一份不小的年终红包,远超他们以往的预期,让大家能过个宽裕丰盛的年。此外,每家还分到了合作社自产的精品蔬菜、王奶奶做的腌菜以及新开发的草药茶包,东西实在,情意更重。
这天,孟五叔拿着几张红纸和笔墨,乐呵呵地来到粮站。“婕丫头,小飞,来来来,咱们合作社今年可是咱村的头一份,这大门上的春联,得写点不一样的,有咱们‘归园田居’气象的!”
孟婕和小飞相视一笑,都来了兴致。小飞脑子活,立刻掏出手机搜索:“五叔,婕姐,咱们可以自己编一副!上联就写……‘灵植蕴沃土瓜果飘香’?”
孟婕想了想,补充道:“下联对‘诚心酿佳品归园田居’,横批嘛……‘西季安康’如何?”
“好!这个好!”孟五叔抚掌大笑,“灵植蕴沃土,诚心酿佳品!既说了咱们的技术,也讲了咱们的人品!横批西季安康更是实在!就这个了!”
小飞自告奋勇,他的字虽然不算大家,但也端正有力,便由他执笔,将这副充满合作社特色的春联写在了大红纸上。墨迹未干,就被李叔和王叔喜滋滋地拿去贴在了粮站崭新的大门两侧。那鲜艳的红色和独特的联语,引得路过的村民纷纷驻足观看,啧啧称赞。
大山默默地看着这一切,他对于“年”的概念似乎有些模糊,但能感受到周围洋溢的喜悦气氛。他学着其他人的样子,将粮站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在屋檐下挂起了两盏大红灯笼。当他站在梯子上,仔细调整着灯笼的穗子时,夕阳的金光洒在他专注的侧脸上,竟有一种别样的温暖和烟火气。
孟婕在下面扶着梯子,仰头看着他,心里一片宁静。这个失忆的男人,正以一种笨拙却真诚的方式,努力融入这里的生活,感受着这份平凡的喜悦。
萌宠们也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氛。大黄对那两盏红灯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围着梯子转圈,偶尔叫两声;小白则对贴在窗上的剪纸窗花很好奇,伸出爪子想去碰,被孟婕及时抱开;金瞳依旧高冷,但似乎也更喜欢待在人多温暖的地方,常常蜷在孟婕的椅子旁打盹;云影外出的次数明显减少,更多时候停留在粮站的屋檐下,似乎也知道这里是最安全的港湾。
年三十这天,合作社放了假。孟婕和大山一起,将小院也精心布置了一番,贴上了春联和福字,挂上了灯笼。翠花婶子早早送来了她炸的丸子和酥肉,王奶奶也让孙子送来了新做的年糕。小院里充满了食物的香气和浓浓的年味。
傍晚,远处村庄里传来了密集的鞭炮声,璀璨的烟花开始在夜空中绽放。孟婕和大山站在小院里,看着这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景象。
“过年了。”孟婕轻声说,语气里带着一丝感慨。这是她回归故里后的第一个新年,意义非凡。
大山站在她身边,高大的身影在烟花的明灭中显得格外安稳。他点了点头,目光从绚丽的夜空收回,落在孟婕被烟花映亮的侧脸上,低声重复了一句:“过年了。”
简单的三个字,似乎也包含了他对“新生活”的确认与接纳。在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里,他们虽然都没有血缘意义上的家人陪伴在侧,但在这个小院里,在这个合作社的大家庭里,他们同样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与归属。
新的一年,就在这鞭炮齐鸣、烟花绚烂中,携带着满满的希望,悄然来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节的喜庆气氛尚未散去,走亲访友的拜年活动正酣,一股不同于往常的“归乡潮”开始在小山村悄然涌动。
往年,春节后是村里年轻人再次背起行囊,踏上外出务工征程的时候。但今年,情况似乎有些不同。许多回家过年的年轻人,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急着购买返程的车票,而是频繁地在村里走动,尤其是“归园田居”合作社的新粮站和老院附近,总能看到他们驻足观望、窃窃私语的身影。
他们的目光里,充满了好奇、探究,以及一丝难以掩饰的震动。
震动来自于亲眼所见的改变。气派的新粮站、门口那副与众不同的春联、院子里偶尔进出的物流车辆、还有社员们言谈间流露出的自信与满足,都与他们记忆中那个闭塞、滞后的村庄截然不同。更重要的是,他们从父母、亲戚口中,听到了太多关于合作社的“传奇”:黄金瓜卖出了天价、年终分红的厚实红包、王奶奶腌菜的走红、还有那据说能辨别草药品质的神奇金瞳……
这些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的故事,如今有了实实在在的载体,由不得他们不信。
翠花婶子的儿子小勇,是第一个主动找上孟婕的年轻人。他之前在南方的一家电子厂打工,这次回来,明显感觉母亲的精神面貌和家里的经济状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翠花婶子拉着儿子,絮絮叨叨地说了大半宿,中心思想就一个:别走了,留在合作社干,比你在外面挣得不差,还能守着家!
小勇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在大年初五这天,跟着母亲来到了粮站。他看到焕然一新的场地,看到正在整理草药茶包的春兰嫂和秋菊嫂那熟练的动作,看到小飞和孟小军在电脑前处理订单的专业模样,心里的天平己经开始倾斜。
“婕姐,”小勇有些腼腆地开口,“我……我妈都跟我说了。俺在外面,也就是个流水线工人,挣的是辛苦钱,还顾不了家。俺就想问问,咱合作社……还招人不?俺有力气,也能学!”
孟婕看着这个和记忆中那个青涩少年己然不同的年轻人,温和地笑了笑:“小勇,合作社的大门一首是敞开的,尤其是对咱们自己村里的年轻人。不过,咱们这儿干活,光有力气还不够,得有心,得愿意学新技术,守新规矩。你能接受吗?”
“能!俺一定能!”小勇连忙保证,“俺在外面也学过机器操作,不是那死脑筋的人!”
类似的情景,在春节假期里接连上演。又有两三个在外做厨师、当保安、跑销售的年轻人,在了解了合作社的真实情况和待遇后,主动表达了想要留下的意愿。他们厌倦了在外漂泊的孤寂与不确定,渴望回归家庭的温暖,而合作社的成功,为他们提供了留在家乡也能实现价值的可能。
孟五叔看着这些主动要求留下的后生,激动得老泪纵横:“好啊!好啊!娃们愿意回来,咱村就有希望了!婕丫头,你这可是给咱村留下了根啊!”
孟婕心里也很高兴。这些见过世面、有一定技能的年轻人,正是合作社下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新鲜血液。但她依然保持着冷静。
“五叔,各位兄弟,”她对聚集过来的几个年轻人说,“你们愿意回来,我们非常欢迎。但合作社有合作社的章程,进来都要从基础做起,参加培训,通过考核。咱们不养闲人,也绝不亏待肯干的人。你们考虑清楚,如果决定了,过了正月十五,就来报到,参加统一的新人培训。”
她的态度不卑不亢,既表达了欢迎,也明确了要求。年轻人们纷纷点头,表示理解和支持。
这股由“归园田居”带来的归乡潮,像一股春风吹皱了山村的池水,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它意味着,乡村的吸引力不再仅仅是乡愁和亲情,更有了实实在在的产业支撑和发展前景。合作社的未来,也因为这些新鲜血液的即将注入,而充满了更多的可能性。
从修仙界下岗后我回家种田了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从修仙界下岗后我回家种田了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X3I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