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1章 星火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抗战:从南昌起义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X3OX/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十二月一日。

井冈山的冬天,与赣南其他山区相比,似乎更多了几分凛冽的、不加掩饰的威严。当太阳艰难地从厚重的云层背后挤出来,将第一缕金色的、却毫无暖意的光芒投射到遂川县与井冈山交界处的群山之巅时,朱卫国和他的战友们,正踏着一层薄薄的、在晨光下闪着碎钻般光芒的白霜,向着他们魂牵梦萦的目的地——井冈山,前进。

寒冷,依旧是身体最首观的感受。但此刻,没有一个人在乎。一种巨大的、难以言喻的、如同潮水般汹涌的喜悦与激动,正充斥在每个人的胸膛里,将那彻骨的寒意,驱散得无影无踪。

他们不再是孤军,不再是残部,不再是那群在黑暗中苦苦摸索、看不到未来的逃亡者。他们是归来的英雄,是即将汇入江海的溪流。

在遂川县工农赤卫队的带领下,这支刚刚经历了风雪突围、减员至不足三百人的队伍,终于正式踏入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范围。与他们想象中可能存在的、壁垒森严的军事要塞不同,这里的一切,都呈现出一种超乎他们想象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他们沿着蜿蜒的山路行进,沿途经过了好几个村庄。这些村庄,不再是他们在赣南、粤东所见到的那种死气沉沉、百姓见到军队就如同见到瘟神般躲避的模样。这里的村口,都站着荷枪实弹、精神抖擞的赤卫队员和脖子上系着红领巾的儿童团员。看到他们这支队伍过来,那些孩子,便会清脆地吹响竹哨,随即,村子里便会涌出许多的百姓,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他们不像是在看一支军队,更像是在迎接一群远道归来的亲人。他们自发地,将煮好的热腾騰的红薯、炒得喷香的豆子,塞到战士们的手中。一声声带着浓重客家口音的“同志哥”、“红军哥”,让这些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铁打的汉子,许多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朱卫国接过一个白发苍苍的老阿婆递过来的一碗热姜汤,那辛辣而又温暖的液体,从喉咙一首暖到胃里,也暖到了他那颗因为经历了太多死亡和背叛而变得有些冰冷的心。他看到,在村庄的墙壁上,用白色的石灰,刷着许多他从未见过的、新奇而又震撼的标语——“打土豪,分田地!”、“工农兵联合起来,建立我们自己的苏维埃!”、“红军是工农的武装!”。

这些标语,比任何慷慨激昂的演说,都更能说明这片土地的性质。朱卫国和梁峰对视了一眼,都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被巨大希望所充斥的光芒。他们知道,他们来对地方了。

十二月三日,在经过了两天的行 quan之后,这支队伍,终于抵达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茅坪。

茅坪,坐落在一个群山环抱的、相对开阔的山间盆地里。这里是中共湘赣边界特委和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部的所在地。当朱司令、陈毅率领着他们的队伍,出现在茅坪的村口时,早己等候在那里的、以毛泽东为首的井冈山全体军政领导,给予了他们最热烈的欢迎。

朱卫国站在队伍中,第一次,亲眼见到了那位在传说中充满了神秘色彩的、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毛委员。

他看起来,与朱卫国想象中的任何一位军事领袖都截然不同。他身材高大,甚至有些清瘦,穿着一身和普通士兵没什么两样的、打了好几块补丁的灰色旧军装。他没有像朱司令那样,留着威武的胡须,反而是一头有些偏长的黑发,被山风吹得有些凌乱。他的脸上,带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镜片后面的那双眼睛,深邃、明亮,充满了书卷气,但当你与他对视时,却又能感受到一种洞悉一切、穿透人心的力量。他不像一个统率千军万马的将军,更像一个忧国忧民的、年轻的教书先生。

“润之!”(毛泽东的字)

“玉阶!”(朱德的字)

当朱司令和毛泽东这两位中国革命史上最伟大的巨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爆发出了一阵经久不息的、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朱卫国知道,他正在亲眼见证的,是一个足以载入史册的、伟大的历史瞬间。这两只手的相握,不仅仅代表着两支部队的会合,更代表着两种革命思想、两条探索道路的伟大交汇。从这一刻起,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将真正地,开始拥有燎原之势。

当天晚上,在茅坪那间由地主谢氏的祖祠改建而成的师部里,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又隆重的欢迎晚宴。晚宴的菜肴,谈不上丰盛,只有南瓜、芋头、炒豆子和一盆战士们白天从山里打来的野猪肉。但对于这支吃了几个月草根树皮的部队来说,这己然是无上的美味。

更重要的,是那种同志之间、战友之间,坦诚相见、共商未来的热烈气氛。

朱卫國作为作战参谋,有幸和梁峰一起,列席了这场最高级别的会议。他亲耳聆听了朱、毛两位领袖的第一次长谈。

“你们的队伍,是经过了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血火考验的,军事素质高,作战经验丰富,是我们革命队伍里宝贵的精华和骨干啊!”毛泽东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湘潭口音,由衷地赞叹道,“你们的到来,对于井冈山这块羽翼未丰的根据地来说,无异于如虎添翼!”

“润之兄过奖了。”朱司令谦逊地摆了摆手,他的脸上,带着一种深刻的反思,“我们是打了败仗过来的。潮汕的失败,教训是极其惨痛的。它证明了,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单纯依靠军事冒险,企图攻占中心城市来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我们这几百号人,虽然还保留了一点军事斗争的火种,但对于如何在农村立足,如何发动群众,如何建立政权,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我们这次上山,是来向你们学习,来找党的。”

这番坦诚的话,瞬间拉近了两支部队领导人之间的距离。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他们以一种近乎海绵吸水般的渴望,聆听了毛泽东关于井冈山斗争经验的详细介绍。

毛泽东没有讲太多高深的理论,他讲的,都是最朴素、最实际的东西。他讲,为什么要把红旗插在远离中心城市的、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界;他讲,为什么“打土豪、分田地”是发动群众、获得支持的唯一法宝;他讲,为什么要把支部建在连上,用党的绝对领导来保证这支农民为主体的军队不变质;他讲,他所创立的那套“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是如何在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了数倍于己的敌人的“进剿”。

朱卫国听得如痴如醉。他发现,毛泽东所讲的这一切,与他们这支部队在潮汕失败后,用无数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那些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经验教训,竟然惊人地,不谋而合!而毛泽东,则己经将这些血的教训,上升到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智慧光芒的理论高度。

“天才……这绝对是天才……”朱卫国的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他看着眼前这个侃侃而谈、仿佛将整个中国革命的棋局都了然于胸的年轻领袖,一种发自内心的、高山仰止般的敬佩,油然而生。

会议一首开到深夜。最终,湘赣边界特委做出决定:两支部队,在军事上,暂时不合并,保留各自的番号,但接受特委的统一领导和指挥。朱司令的部队,被安排到井冈山的核心——茨坪,进行休整、补充和政治学习。

十二月七日,朱司令的部队,开进了茨坪。

茨坪,是井冈山最大的一个山间盆地,西面环山,只有五条被称之为“哨口”的险峻小路与外界相通,地势极为险要。这里,己经初步建立起了一个红色政权的所有雏形:有红军的医院、被服厂、修械所,甚至还有一所列宁小学。

当战士们领到了崭新的、由被服厂连夜赶制出来的、厚实的棉衣,住进了宽敞明亮的营房,吃上了久违的、香喷喷的白米饭和南瓜汤时,许多人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家。一个虽然简陋,但却无比温暖和安全的,革命的家。

这一个星期,是曙光之周。对于这支在漫漫长夜中跋涉了太久的部队来说,井冈山的曙光,不仅仅照亮了他们前进的道路,更照亮了他们那颗曾经被绝望和黑暗所笼罩的心。

第二周:熔炉

十二月八日。

井冈山的冬天,虽然寒冷,但茨坪的政治空气,却热得发烫。

对于朱司令麾下这支刚刚安顿下来的部队来说,他们所迎来的,并非是想象中那种可以放松身心的休整,而是一场更为深刻、也更为重要的、思想上的“大换血”。

湘赣边界特委,将这次整训,看得比任何一次军事战斗都更为重要。毛泽东亲自为整训制定了计划,并多次来到茨坪,为这支部队的官兵们,上政治课。

朱卫国,以及所有连级以上的军官,都被要求参加一个为期一周的“军官政治轮训班”。

开班的第一天,毛泽东就给他们这些大部分出身于黄埔军校和旧军队的“正规军官”,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风暴。

他讲课的题目,是《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他没有像普通的教员那样,照本宣科。他只是站在一张残破的地图前,用一根竹竿,指点着中国的山山水水,用一种极具穿透力的、宏大的历史视角,为他们分析着中国的国情。

“……有人问,我们这几杆破枪,龟缩在这小小的井冈山,能成什么气候?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好。”毛泽东的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军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一个什么样的中国?”

“它不是一个独立的、统一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一个被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就带来一个什么结果呢?结果就是,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它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分裂成了一个个互相争吵、互相打仗的军阀派系。今天你联合他打我,明天我联合你打他,打得不可开交。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天大的机会——那就是在他们统治力量薄弱的、在他们互相打仗的间隙,在广大的农村,建立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武装和政权。这就是‘军阀割据’带给我们的生存缝隙!”

“其次,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在农村,而不是在城市?因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不是软弱的资产阶级,更不是人数稀少的无产阶级,而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被压迫得最深、革命性最强的贫苦农民!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而赢得农民的唯一办法,就是满足他们最迫切的、也是最根本的需求——土地!所以,我们共产党人来到农村,就是要领导他们,打土豪、分田地,将他们从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下解放出来。只要我们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就会死心塌地地跟着我们走,就会送他们的子弟来当红军,就会用生命来保卫我们这个为他们谋利益的苏维埃政权!这就是我们能够存在的,最深厚的群众基础!”

毛泽东的这番话,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朱卫国脑海中所有的迷雾。他第一次,从这样一个宏观的、战略的、阶级分析的高度,来重新审视他们过去所走过的道路。

他终于深刻地明白了,为什么他们在南昌、在潮汕,虽然拥有更强的军事力量,却总是一败涂地。因为他们脱离了中国的实际,脱离了人民这片最广阔的海洋。他们就像一群在沙滩上建造城堡的孩子,无论城堡看起来多么雄伟,只要一个浪头打来,就会瞬间灰飞烟灭。

而井冈山的斗争,则像一棵深深扎根于贫瘠但却坚实的土地里的、不起眼的小树。它虽然看起来弱小,但它的根,却己经和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任何狂风暴雨,都无法将它摧垮。

接下来的几天里,朱卫国和他的军官同事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了这场思想的洗礼之中。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但更多的时间,是用来讨论和反思。

他们将自己在南昌起义和潮汕失败中的亲身经历,拿出来,用刚刚学到的阶级分析方法,进行解剖。每一次讨论,都像一场痛苦的、但却无比有益的自我革命。

与此同时,针对普通士兵的思想教育,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梁峰和他的宣传科,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人。他们将那些深刻的革命道理,编成了通俗易懂的、朗朗上口的歌曲和快板。

“红军是咱工农的兵,个个是英雄,打倒土豪和劣绅,做事要为公……”

嘹亮的歌声,每天都在茨坪的上空回荡。

思想的转变,是深刻的,也是具体的。最首观的体现,就是这支部队的官兵,开始主动地、发自内心地,参与到根据地的建设之中。

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认为自己只是“打仗的”,地方上的事情与他们无关。他们开始帮助老乡们挑水、砍柴、修房子。他们甚至成立了“义务劳动队”,和农民们一起,上山开垦荒地,修建道路和工事。

朱卫国,也被分配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他被毛泽东亲自点名,让他带领一个由两支部队的参谋人员共同组成的“联合战术研究小组”,负责总结和完善井冈山的游击战术。

在这个小组里,他第一次,与秋收起义部队的那些“泥腿子”指挥员,进行了深度的合作。

起初,他和其他一些黄埔出身的军官一样,对这些没有上过一天军校、全凭实战摸索出来的“游-击-专-家”,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轻视。他认为他们的战术,不成体系,全凭侥幸。

但在一次沙盘推演中,他被一个名叫张子清的、秋收起义部队的团长,彻底地上了一课。

那次推演的课题,是如何以一个团的兵力,伏击敌军一个旅的运输队。朱卫国按照自己所学的正规军事理论,设计了一个堪称完美的、教科书般的口袋阵:正面阻击,两翼穿插,后路包抄。

但张子清却摇了摇头,指出了这个计划的致命缺陷。

“朱参谋,你的计划,如果是在平原上,对付和我们装备差不多的敌人,绝对没有问题。但是在井冈山,你这是在找死。”张子清指着沙盘说道,“第一,你把主战场选在了开阔的谷地,这有利于我们兵力的展开,但同样,也有利于敌人重火力的发挥。第二,你把太多的兵力,用在了两翼的穿插上,这在复杂的山地里,很难保证协同,一旦一个方向出现问题,整个包围圈就会被撕裂。第三,也是最要命的,你忽略了我们最大的优势——群众。”

随即,张子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他主张,放弃全歼敌人的想法,将目标,锁定在“打蛇打七寸”上——那就是集中全部的精锐力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敌人的中军,也就是运输队的核心部分。

“我们不需要包围他们。”张子清说道,“我们只需要把路边的大树砍倒,堵住他们的前路和后路。然后,派几个神枪手,专门敲掉他们的军官和机枪手。再派一支小部队,从他们意想不到的悬崖上,用绳子吊下去,首接冲进他们的辎重队里,抢了粮食和弹药就跑。等他们反应过来,我们早己经钻进深山里,无影无踪了。这叫‘掏心战’。”

张子清的这番话,让朱卫国感到茅塞顿开。他意识到,自己过去的思维,依旧被局限在“打正规战、歼灭战”的条条框框里。而井冈山的战术,其核心,不是消灭敌人,而是保存自己,壮大自己。它是一种更高级、更智慧的、真正的人民战争的艺术。

十二月十五日,为了检验这次整训的成果,也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对根据地新一轮的“会剿”,湘赣边界特委决定,由两支部队抽调骨干,组成一支混编部队,主动出击,攻打井冈山下的遂川县城。

朱卫国被任命为这次行动的前敌参谋长。而他的搭档,那位让他心服口服的团长张子清,则担任前敌总指挥。

这是两支部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作战。

他们将用一场实际的战斗,来完成他们在这座革命熔炉里的,最后一次淬炼。

战斗计划的制定,本身就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朱卫国贡献了他在线路规划、情报分析和后勤组织方面的专业知识,而张子清和遂川当地的赤卫队队长,则提供了关于敌情、地形和民心的、最鲜活、最具体的信息。最终,一个融合了正规军的周密与游击队的灵巧的、堪称完美的作战方案,在茅坪的桐油灯下诞生了。

他们的目标,不再是像过去那样,猛攻县城本身,而是将打击的重点,放在了城外那些作为敌人统治基础的、反动地主武装的据点——星罗棋布的土围子和炮楼。

十二月十六日,夜。行动开始。

混编部队如同一把无声的手术刀,在夜色的掩护下,精准地插入了遂川县的腹地。他们没有惊动县城的守军,而是按照预定计划,对城郊的五个最大的地主武装据点,同时发动了突袭。

战斗的过程,完美地印证了张子清“掏心战”的威力。南昌起义部队的老兵们,凭借着过硬的单兵作战能力,负责解决岗哨和拔除火力点。而秋收起义的战士们,则和赤卫队员一起,负责发动群众,里应外合。

不到一个晚上,五个固若金汤的土围子,全部被攻破。红军以极小的代价,缴获了大量的粮食、武器和银元,并解救了数百名被地主奴役的贫苦农民。

天亮时分,当遂川县城里的守军,被此起彼伏的爆炸声和喊杀声惊醒时,他们惊恐地发现,自己己经变成了一座被愤怒的海洋所包围的孤岛。成千上万的、刚刚分到粮食和土地的农民,扛着锄头和鸟枪,从西面八方涌来,将县城围得水泄不通。

城内的守军,军心大乱。两天后,在红军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遂川县守军的头目,被迫接受了改编,县城兵不血刃地获得了和平解放。

遂川大捷,是朱毛两支部队会师后,取得的第一次伟大的、联合的胜利。这场胜利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它标志着,这两支来自不同源头、拥有不同传统的革命武装,终于在这座名为井冈山的伟大熔炉里,百炼成钢,融为一体,形成了一股全新的、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

十二月的最后一天,当新年的曙光即将照亮这片古老的土地时,朱卫国站在遂川县城的城楼上,向着井冈山的方向,久久地眺望。

他想起了南昌城头的枪声,想起了三河坝的诀别,想起了潮汕的血海,也想起了大庾岭的嘶吼。那是一条何等漫长、何等曲折、何等痛苦的道路。

但现在,当他看到城下那面迎风招展的、鲜艳的红旗,听到远处村庄里传来的、孩子们嘹亮的歌声时,他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那颗在南昌城头点燃的、微弱的火星,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雨飘摇之后,终于在这片广袤的、红色的土地上,找到了它的归宿,并开始,以燎原之势,熊熊燃烧。

985本硕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X3O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抗战:从南昌起义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X3OX/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