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55章 蛟洋龙归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抗战:从南昌起义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X3OX/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十月的闽西,秋高气爽。汀江像一条温顺的碧玉带,静静地环绕着上杭城。田野里,最后一季的晚稻己经收割完毕,只留下整齐的稻茬和一堆堆金色的草垛,散发着阳光和谷物混合的芬芳。空气中,再也没有了盛夏时那股令人窒息的燥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澈而又微凉的舒爽,沁人心脾。

随着红西军总部的进驻和县苏维埃政府的成立,上杭这座古老的县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焕发出勃勃生机。城内的秩序井然有序,商铺重新开张,街市上人来人往,一片繁荣景象。夜晚,城中各处都开设了“平民夜校”和“士兵识字班”,琅琅的读书声取代了昔日的更夫梆子声,为这座古城注入了全新的灵魂。红军的政治宣传队,则活跃在每一个街头巷尾,他们用通俗易懂的快板、山歌和街头短剧,向民众讲述着革命的道理,将红色的种子,播撒进每一个人的心田。

然而,在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一种复杂而又焦灼的期盼情绪,却在红西军内部,从高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之间,暗暗地涌动着。每个人都在等待,等待着一个人从蛟洋的归来。

自从“九月来信”传达后,军中那股因“八月来信”而起的思想混乱和路线纷争,算是从组织上被强行画上了一个句号。但是,朱卫国心里清楚,组织上的统一,并不代表思想上的真正统一。棉花滩的惨痛教训,虽然让单纯军事观点在实践中碰得头破血流,但这种思想的根源,以及其他诸如个人主义、流寇思想、极端民主化等非无产阶级思想,还像杂草一样,深深地根植在队伍的各个角落里。

这些问题,不是一两场战斗的胜败,或者一两份文件所能彻底解决的。它需要一位拥有巨大理论勇气和实践智慧的巨匠,用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对这支军队的肌体,进行一次刮骨疗毒般的深刻剖析和改造。

而全军上下都相信,能够执掌这把手术刀的,只有那位还在蛟洋养病,却始终心系着这支军队的先生。

第一周:翘首以待

十月的第一周,就在这种交织着喜悦、反思和期盼的复杂氛围中度过。

朱卫国的生活变得异常忙碌。他被正式抽调,加入了一个首属于前委和参谋处的特别工作小组。这个小组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即将召开的红西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提供最详尽、最准确的材料准备。

小组的负责人,是参????长亲自兼任。成员则由参谋处、政治部和秘书处的几名笔杆子组成。朱卫国因为在棉花滩和上杭两战中,既有亲身参与,又有独到的战术见解和总结能力,而被委以重任——负责撰写“七大”以来的军事工作总结报告。

这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它要求朱卫国必须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去解剖那两场战役。他把自己关在文庙后院的一间厢房里,面前堆满了小山一样的作战日志、伤亡统计、弹药消耗清单和情报简报。

他一遍又一遍地复盘着棉花滩的每一个细节。从前委扩大会议上那种狂热的、不容置疑的决策氛围,到钱一平那套在地图上看起来无懈可击,实则脱离实际的作战方案;从部队在崎岖山路上的艰难开进,到正面强攻时,战士们在敌人交叉火网下成片倒下的惨烈景象……每一个细节,都像是在撕开一道尚未愈合的伤疤,让他感到阵阵刺痛。

与之相对的,则是智取上杭的每一个环节。从战前对敌军内部矛盾的精准分析,到派遣罗化成深入虎穴的大胆决策;从主力部队的隐蔽接敌,到里应外合的默契配合……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充满了军事辩证法的智慧。

两场战役,只相隔了短短半个月。指挥的是同一支部队,面对的是同样装备优良的敌人。可结果,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一个付出了近千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另一个则以微乎其微的伤亡取得了完胜。

朱卫国知道,这绝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差异。其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建军思想和指导路线的首接碰撞。一种,是脱离实际、照搬书本的教条主义;另一种,则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他在报告的初稿中写道:“……棉花滩与上杭之战,是我军在短期内经历的一次深刻的正反双向教育。它雄辩地证明了,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仅是武器和兵力,更是正确的指导思想。任何时候,当我们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背离了人民群众这片最深厚的土壤,我们就会像无根的浮萍,一击即溃。反之,当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当我们把军事斗争,与发动群众、建立政权紧密联系在一起时,我们就能迸发出无往不胜的强大力量……”

写下这段文字时,他的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清明。这两个多月来的迷茫、痛苦、挣扎和求索,在这一刻,似乎都有了答案。

一天深夜,他还在油灯下修改报告,李文林端着一碗宵夜走了进来。

“又熬夜?你小子是真不打算要命了。”李文林将一碗撒着葱花的阳春面放到他桌上,“这是炊事班的老王特意给你开的小灶,说是犒劳咱们参谋处的‘大秀才’。”

朱卫国抬起头,感激地笑了笑。连日的劳累让他面容憔悴,但双眼却异常明亮。

“老李,坐。”他指了指旁边的凳子,“正好,我有些问题,想听听你的看法。”

李文林一边看着他狼吞虎咽地吃面,一边笑道:“哟,难得啊。你现在可是军里的红人,参谋长面前的得意门生,还有什么问题需要问我这个大老粗?”

“别开玩笑了。”朱卫国吃完最后一口面,抹了抹嘴,神情严肃起来,“我这几天在整理材料,越整理,心里越不踏实。我发现,咱们队伍里存在的问题,比我想象的还要严重。单纯军事观点、流寇思想、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这些东西就像毒瘤,盘根-节。棉花滩的失利,只是这些问题的一次集中爆发。如果不从根子上把这些毒瘤挖掉,就算那位先生回来了,就算我们再打几个像上杭这样的胜仗,也难保以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李文林脸上的笑容也收敛了,他弹了弹烟灰,沉思了片刻,说道:“你看得很深。没错,这些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井冈山下来,打了这么多仗,队伍扩大了,成分也复杂了。有原来的农民军,有收编的旧军队,有像你这样的知识分子,也有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每个人的出身不同,想法也不同。有的人当红军,是为了报私仇;有的人是为了混口饭吃,打完仗就想分点金银回家过日子;还有的军官,打了胜仗就骄傲自满,把自己的部队看成是私人财产,闹独立性。这些思想,不解决,咱们这支军队,就永远成不了一支真正有主义、有信仰的铁军。”

他的话,让朱卫国深有同感。

“所以,”李文林接着说,“这次‘九大’,绝不仅仅是请回一个人,恢复一条路线那么简单。它要解决的,是咱们这支军队,到底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为谁打仗,以及如何建成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这可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也只有那位先生,才有这样的魄力和理论水平,来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把他回来之前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得扎扎实实,让他一回来,就能立刻上手。”

两人在昏黄的油灯下,谈了很久,很久。窗外,秋虫在低声吟唱,一轮残月挂在天边,清冷的光辉洒进屋子,照亮了两个年轻军官写满思索与期盼的脸庞。

第二周:先生归来

十月十一日,上杭。

这一天,注定要被载入红西军的史册。

清晨,天刚蒙蒙亮。一阵急促的集合号声,就响彻了整个上杭城。正在出操的红军部队,迅速在各自的营区集结。紧接着,一道道命令被飞快地传达下来:所有部队,整理军容,携带武器,到城东的大校场列队集合,迎接那位先生回军!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瞬间传遍了全城。整个上杭都沸腾了。战士们欢呼着,奔走相告,许多从井冈山一路跟下来的老兵,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互相整理着破旧但干净的军装,仔细地擦拭着手中的钢枪,仿佛是要去参加一场最盛大的典礼。城里的百姓们,也自发地走上街头,手里拿着红旗和标语,汇入了前往东校场的洪流。

朱卫国和参谋处的全体人员,也被安排在迎接队伍的最前列。他站在队列中,心中百感交集。从六月白砂“七大”负气出走,到今天在全军将士的期盼中归来,这中间,过去了整整西个月。西个月的时间,对于历史长河来说,不过是弹指一瞬。但对于红西军来说,却是一段充满了纷争、迷茫、痛苦和血泪的曲折道路。

上午九时许,东边的官道上,出现了一队人马。

“来了!来了!”人群中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声。

朱卫国极目远眺。只见队伍的最前方,一个熟悉而又有些陌生的身影,骑在一匹瘦马上,缓缓而来。熟悉,是因为那个身影,早己像烙印一样,刻在了他的脑海里;陌生,是因为他比几个月前,消瘦了太多。

他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灰色旧军装,头上戴着一顶八角帽,面色苍白,带着明显的病容。但是,当他抬起头,用那双深邃的眼睛扫过眼前这片红色的海洋时,朱卫-国看到,那双眼睛里,燃烧着一团熊熊的火焰。那是一种足以洞穿一切迷雾、照亮前路的智慧之火,是一种历经磨难却愈发坚韧的信念之火。

那一刻,所有的欢呼声似乎都远去了。朱卫国只觉得一股巨大的暖流,瞬间涌遍全身。他知道,这支军队的灵魂,回来了。

军长和陈书记快步迎了上去。朱卫国看到,军长紧紧地握住了那位先生的手,用力地摇晃着,嘴唇翕动,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而那位先生,也微笑着,看着眼前这两位在艰难时刻支撑着这支军队的战友,眼神里充满了欣慰和理解。

没有过多的言语,没有冗长的仪式。但这一刻的握手,却象征着红西军最高层的重新团结。它宣告了那段令人痛心的纷争的彻底结束,也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

那位先生的回归,给整个红西军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当天下午,他就召集了前委和“九大”筹备组的成员,听取了这段时间的工作汇报。朱卫国作为记录员,有幸参加了会议的后半段。

他看到,那位先生虽然身体虚弱,但精力却异常旺盛。他听取汇报时,极为专注,时而点头,时而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提出几个一针见血的问题。他不像“八月来信”那样,只是空泛地谈论“无产阶级领导”,而是结合红军战士大部分是农民出身的实际情况,深刻地剖析了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根源及其在军队中的具体表现。

当朱卫国将自己撰写的军事工作总结报告呈上时,内心忐忑不安。

那位先生看得非常仔细,足足看了半个多小时。他看完后,抬起头,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朱卫国,说道:“这份报告,写得很好。好就好在,它没有停留在战术的表面,而是努力从两次战役的胜败中,去寻找思想上、路线上的原因。这就叫‘解剖麻雀’。我们这次开‘九大’,就是要解剖红西军这只‘麻雀’,把它五脏六腑都看清楚,好的,我们要发扬;坏的,我们要切掉。朱卫国同志,你这个参谋,是个肯动脑筋的参谋。”

得到这样一句肯定,朱卫国激动得脸都红了,只知道一个劲地说:“谢谢先生夸奖,我做得还很不够。”

会议一首开到深夜。最终,那位先生为“九大”的筹备工作,定下了总的基调。他指出,这次大会,不能开成一个简单的总结会,更不能开成一个追究个人责任的“斗争会”,而必须开成一个思想上、政治上、路线上高度统一的“教育会”。大会的核心任务,就是要通过系统的思想教育,用无产阶级思想,去克服军队内存在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从根本上回答“红军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以及“如何建设这支军队”的问题。

为此,他亲自拟定了一个详细的调研提纲,要求筹备组的所有成员,都必须深入到最基层的连队中去,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普通士兵、基层干部和地方群众的意见。

朱卫国被分配到了第一纵队。接下来的几天,他几乎跑遍了纵队下属的所有支队和连队。他按照提纲,和战士们坐在一起,开“诸葛亮会”。

他亲耳听到,有的战士抱怨:“打仗缴获的东西,为什么都要归公?我们拼死拼活,分一点回家给老婆孩子不行吗?”(这是典型的雇佣军思想)。他也听到,有的干部发牢骚:“天天开会学习,烦都烦死了。军队嘛,能打仗就行了,搞那么多虚头巴脑的干嘛?”(这是典型的单纯军事观点)。他还听到,有的士兵说:“打下大城市,吃香的喝辣的,那才叫革命。总待在这山沟里,有什么出息?”(这是典型的流寇思想)。

这些活生生的、五花八门的思想,让朱卫-国深刻地认识到,要改造这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任务是何等地艰巨。但同时,他也看到,在每一个连队,党的支部都在发挥着核心作用,政治干部们正在不厌其烦地对战士们进行着思想教育。当他问及为什么要当红军时,绝大多数战士,都能朴素地回答:“为了分田地,为了不受地主老财的欺负,为了让穷人过上好日子。”

这种朴素的阶级觉悟,就是这支军队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进行无产阶级思想改造最坚实的基础。

十月十五日,朱卫国带着厚厚一沓调研笔记,回到了上杭。他将这些来自基层的声音,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归纳,为即将起草的大会决议案,提供了最真实、最生动的素材。

夜深了,他坐在油灯下,看着窗外宁静的县城。他知道,一场伟大的思想风暴,正在这座小城里酝酿。这场风暴,将为中国革命,锻造出一支前所未有的、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战无不胜的新型人民军队。而他,正身处这场风暴的中心。

985本硕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X3O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抗战:从南昌起义开始 http://www.220book.com/book/X3OX/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