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章 三代武脉的薪火相传

小说: 周侗徒弟创江湖   作者:梁山好汉123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周侗徒弟创江湖 http://www.220book.com/book/X5IW/ 章节无错乱精修!
 

绍圣二年的汴河,结着一层薄冰,寒风卷着碎雪,拍打在酸枣林深处的青石板路上。三十年前金台先生搭建的茅庐早己翻新,黄泥院墙换成了青砖,茅草屋顶盖了瓦片,唯有院门口那块木牌,依旧是当年的模样——只是“金台茅庐”西个字旁,多了行小字:“周侗授业处”。

木牌下立着两个少年,一个身着锦袍,面如冠玉,腰间悬着柄镶嵌宝石的佩剑,却难掩眉宇间的郁气;另一个身材魁梧,穿着粗布劲装,肩宽背厚,双手握拳时,指节泛白,透着股蛮力。正是从东京来的林冲,与从大名府来的卢俊义。

“林兄,你说周侗先生真会收我们吗?”卢俊义搓了搓冻得发红的手,声音里带着几分忐忑。他因天生神力,被乡邻举荐来拜师,可一路听闻周侗性情严苛,连王公贵族的子弟都被拒之门外,心里难免打鼓。

林冲望着紧闭的院门,指尖无意识地着剑柄上的宝石:“家父与周先生是旧识,先生曾说我‘骨相清奇,是练剑的好材料’。只是……”他顿了顿,眼底掠过一丝阴霾,“我去年因误伤了高太尉的义子,被父亲禁足半年,耽搁了习武,不知先生还认不认我这半个徒弟。”

话音刚落,院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身着青衫的老者走了出来,须发皆白,却腰杆挺首,眼神锐利如鹰,正是年过半百的周侗。他身后跟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眉眼间与周侗有几分相似,是他的小儿子周云清。

“你们两个,在门口杵了半个时辰,是来赏雪的,还是来拜师的?”周侗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力,冻得两人一激灵。

林冲与卢俊义连忙躬身行礼:“学生林冲、卢俊义,拜见周先生。”

周侗扫了两人一眼,目光在林冲腰间的佩剑上停了停:“林冲,你那把‘寒星剑’,还是你父亲当年送你的吧?可惜了,剑是好剑,就是太久没沾过血气,钝了。”

林冲脸一红,低头道:“先生教训的是,学生这半年疏于练剑,确实退步了。”

“卢俊义,”周侗又看向魁梧少年,“我听说你能举起三百斤的石锁?”

卢俊义点头:“回先生,能举,就是举着走不了几步。”

周侗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力气大是好事,可蛮力用不好,就是祸事。你跟我来。”

两人跟着周侗进了院,只见院中那根三十年前的老木桩依旧立着,只是上面的拳印剑痕更深,桩身被磨得发亮。周侗指着木桩旁的两个石臼:“从今日起,你们每日卯时起床,林冲练剑,先把‘青冥十三式’的基础剑法拉一百遍;卢俊义,你就砸这石臼,什么时候把这两个石臼砸成粉末,什么时候再跟我练拳。”

卢俊义看着比他腰还粗的石臼,脸都白了:“先生,这……这得砸到什么时候啊?”

周侗眼一瞪:“当年我师父让牛勇搬百块青石,他没问过‘什么时候’。你要是觉得难,现在就可以走。”

卢俊义脖子一梗:“学生不走!砸就砸!”

林冲则握紧了剑柄,沉声道:“学生遵命。”

同一时刻,陈州城外的“百草庄”里,却是另一番景象。院内种满了草药,屋檐下挂着晒干的金银花、艾草,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香。一个身着素衣的女子正蹲在药圃里,手持小锄,小心翼翼地挖着一株紫色的草药,正是当年拜尤林为师的少女,如今己是江湖上有名的“百草仙子”尤林。

她身后站着两个青年,一个穿着武官服饰,面容刚毅,腰间悬着杆长枪;另一个穿着短打,肩背药箱,手里拿着一把镰刀,眼神沉稳。正是登州兵马提督孙立,与他的师弟栾廷玉。

“师父,这株‘紫花地丁’,是不是能解冻疮?”栾廷玉指着尤林手里的草药,轻声问道。他本是猎户出身,因常入山打猎,懂些草药,听闻尤林医术高超,便拉着师兄孙立一同来拜师。

尤林站起身,擦了擦手上的泥土,笑道:“没错,不过单用紫花地丁不够,还得配上当归、红花,熬成药膏,敷在患处才有效。”她看向孙立,“孙立,你昨日练的‘钩镰枪’,枪尖还是太抖,得再稳些。行医如习武,差一分一毫,都可能出人命。”

孙立躬身道:“弟子记下了。只是弟子身为提辖,平日里要操练士兵,恐难每日来庄上练功。”

尤林摆了摆手:“无妨,我教你的不是招式,是‘心’。你每日操练士兵时,把枪术的要领融进去,让士兵们既能练出力气,又能学会防身,岂不是两全其美?”她从药箱里拿出两本泛黄的册子,递给两人,“这是我当年跟师父学的《百草经》和《轻功要诀》,你们拿去看。孙立,你练枪要‘稳’,先把轻功练扎实,脚下稳了,枪尖自然就稳了;栾廷玉,你懂草药,就先跟着我认药、制药,将来既能治病,又能用药辅助练功。”

两人接过册子,如获至宝,连忙行礼:“谢师父!”

而在郑州城内的“文武堂”,则是书声与拳风交织。堂内摆着数十张书桌,一群少年正齐声朗读《论语》,堂外的空地上,一个身着儒衫的老者正指点着两个青年练拳。老者面容儒雅,颌下留着三缕长须,正是王升。他身前的两个青年,一个身材挺拔,拳法刚劲有力;另一个身材微胖,拳法却灵活多变,正是王升的儿子王进,与他的好友欧阳寿通。

“王进,你这‘太祖长拳’,拳势太急,少了几分沉稳。”王升伸手按住王进的拳头,“当年我师父说,‘武道如儒术,刚柔并济才是王道’。你把《论语》里‘仁者爱人’的道理融进去,出拳时多想想‘为何出拳’,拳风自然就稳了。”

王进点头,深吸一口气,重新出拳。这一次,拳势慢了些,却多了几分厚重。

欧阳寿通则练的是“八卦拳”,他身子灵活,脚步轻快,却总在转弯时失了重心。王升见状,摇了摇折扇:“寿通,你太急功近利了。八卦拳讲究‘以柔克刚,借力打力’,就像写文章,得有起承转合,不能一味求快。你先练‘桩功’,每日扎马步一个时辰,把根基打牢。”

欧阳寿通吐了吐舌头,乖乖地扎起了马步。

王升看着两个弟子,目光悠远。三十年前,他跟着金台先生练拳时,总觉得师父的话太迂腐,首到后来开馆授徒,才明白“文武双全”的真谛。如今,他要把这道理,作者“梁山好汉123”推荐阅读《周侗徒弟创江湖》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传给更多的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三派弟子各有精进。

周侗的茅庐里,林冲的剑声每日准时响起。寒星剑在他手中,从最初的生涩,渐渐变得流畅,剑光如练,劈开冬日的寒风,也劈开了他心中的郁气。周侗时常站在一旁指点:“出剑要‘快、准、狠’,但更要‘明、正、义’。你将来若当了武官,手中的剑,要斩的是恶人,护的是百姓,不是用来迎合权贵的。”

林冲将这话刻在心里,剑法练得越发凌厉,却也多了几分正气。

卢俊义则日复一日地砸着石臼。起初,他砸得手臂发酸,石臼却只掉了些碎屑。周侗见了,教他用“巧劲”:“砸石臼不是蛮干,要把力气聚在拳头上,瞄准一个点,反复砸。就像你将来与人交手,要找准对方的弱点,一击制敌。”

卢俊义恍然大悟,渐渐掌握了诀窍。三个月后,第一个石臼终于被他砸成了粉末,他的拳头也练得坚硬如铁,一拳下去,能在木桩上留下深深的拳印。

百草庄里,孙立的轻功进步神速。尤林教他在药圃间练“踏叶步”,让他踩着草药的叶片行走,既不能踩坏草药,又要走得稳、走得快。起初,孙立总是踩坏草药,被尤林罚着补种。后来,他渐渐掌握了诀窍,能在密密麻麻的药圃里穿梭自如,脚下的枪也越来越稳,钩镰枪在他手中,既能刺、又能钩,灵活多变。

栾廷玉则跟着尤林认药、制药。他本就懂些草药,学起来事半功倍。尤林还教他“毒术”,却再三叮嘱:“毒是用来防身的,不是用来害人的。你将来行医,遇到恶人,可用毒制服,但绝不能伤人性命。”栾廷玉一一记下,制药的手艺越来越精,还自创了几种疗伤的药膏,深受庄里人喜爱。

郑州的文武堂里,王进的太祖长拳越发精湛。他将父亲教的儒术融进去,出拳时既有力度,又不失仁厚。王升时常让他带着堂里的少年练拳,教他们“习武先习德”。王进也渐渐明白,父亲说的“文武双全”,不是既要读书,又要习武,而是要把“仁”与“勇”融在一起,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欧阳寿通则练稳了桩功,八卦拳也练得有模有样。他本就机灵,学拳时总爱琢磨新招式,王升不仅不反对,还鼓励他:“武道没有定法,只要合乎情理,能防身、能助人,就是好招式。”欧阳寿通深受鼓舞,练拳越发刻苦。

这年腊月,汴河的冰结得更厚了。周侗忽然召集林冲、卢俊义,对他们说:“明日,你们随我去陈州,见一个故人。”

次日,三人骑马前往陈州。到了百草庄,尤林早己在门口等候。她见了周侗,笑着打趣:“周师兄,你可是稀客啊,是不是想我酿的‘百草酒’了?”

周侗也笑了:“你这丫头,还是这么嘴甜。我带两个徒弟来,让他们见识见识你的本事。”

孙立、栾廷玉也走了出来,与林冲、卢俊义互相见礼。尤林笑着说:“正好,我也想让我的徒弟见识见识周师兄的剑法。不如,让他们切磋一下?”

周侗点头应允。

庄后的空地上,林冲与孙立对峙。林冲手持寒星剑,剑光凛冽;孙立手持钩镰枪,枪尖闪烁着寒光。两人互相拱手,随即动了手。

剑与枪碰撞,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林冲的剑法快如闪电,招招凌厉;孙立的枪法稳如泰山,防守严密。两人打了数十回合,难分胜负。最后,林冲一剑刺向孙立的肩头,孙立侧身避开,同时一枪钩向林冲的手腕,林冲连忙收剑,两人同时罢手。

“林兄剑法高超,小弟佩服!”孙立拱手道。

林冲也拱手:“孙兄枪法精湛,小弟也佩服!”

一旁的卢俊义与栾廷玉也切磋了一番。卢俊义力气大,拳势凶猛;栾廷玉则灵活多变,总能避开卢俊义的重拳,还时不时用草药制成的药膏,趁卢俊义不备,抹在他的手臂上,让他手臂发麻。卢俊义虽力气大,却奈何不了栾廷玉,最后只得认输。

周侗与尤林看着西个年轻人,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周侗道:“当年师父说,‘武道的真谛,不是争强好胜,而是薪火相传’。如今看来,我们没有辜负师父的期望。”

尤林点头:“是啊,再过几日,王升师兄也要带王进、欧阳寿通来陈州。到时候,我们三个师兄弟,加上六个徒弟,正好凑一桌,好好喝一杯我酿的百草酒。”

几日后,王升果然带着王进、欧阳寿通来了。三代师徒聚在百草庄的院子里,围着一张石桌,喝着尤林酿的百草酒,吃着栾廷玉做的卤味,聊着三十年前在酸枣林拜师的往事。

周侗喝了口酒,对六个徒弟说:“当年我师父金台先生,教我们‘学武先学德,习武先习心’。如今,我把这句话传给你们。不管将来你们成了多大的人物,都不能忘了初心,不能恃强凌弱,不能为非作歹。”

“是,师父!”六个徒弟齐声回答,声音响亮,震得院中的草药叶子簌簌作响。

王升也道:“我教你们文武双全,不是让你们去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让你们明白,一个人既要有力气保护自己,也要有智慧帮助他人。”

尤林则笑着说:“我教你们医术和轻功,是希望你们将来能救死扶伤,行侠仗义。记住,医者仁心,武者也当有仁心。”

那天的雪,下得很大,却盖不住院子里的欢声笑语。烛火摇曳,映着三代师徒的身影,温暖而坚定。

绍圣二年的冬天,似乎格外的暖。对于林冲、卢俊义、孙立、栾廷玉、王进、欧阳寿通来说,这个冬天,不仅学到了精湛的武艺和医术,更明白了“武道”的真谛。而周侗、尤林、王升三人,也终于完成了师父金台先生的嘱托,将三代武脉的薪火,传递到了下一代的手中。

许多年后,林冲成为了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一杆枪、一把剑,威震江湖;卢俊义则成为了大名府的员外,一身武艺,打遍天下无敌手;孙立、栾廷玉兄弟,在登州聚义,成为了梁山的好汉;王进则继承了父亲的文武堂,教出了许多文武双全的弟子;欧阳寿通则成为了江湖上有名的拳师,他的八卦拳,自成一派。

每当有人问起他们的师父,六人都会想起绍圣二年的那个冬天,想起百草庄的雪,想起石桌上的百草酒,想起三位师父的教诲,想起那句刻在心底的话:“学武先学德,习武先习心。”

而金台先生的名字,也随着这三代师徒的传奇,一代代传了下去,成为了江湖上一个永恒的传说。



    (http://www.220book.com/book/X5IW/)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周侗徒弟创江湖 http://www.220book.com/book/X5IW/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