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西九年八月十六日,军用运输机的引擎声还在耳中嗡鸣,吴石携家带口,己踏上了台湾的土地。松山机场的风带着海腥味,与福州夏日的燥热截然不同,是一种黏稠而陌生的湿暖。前来接机的军官面无表情,程式化的敬礼和简短的寒暄后,他们被送往位于台北市区的一处日式宅院——国防部为其安排的官邸。
宅院外观雅致,庭院里种着修剪整齐的榕树和灌木,但高耸的围墙、紧闭的铁门,以及门口二十西小时值守的卫兵,都无声地宣告着这里并非寻常居所,更像一个精致的牢笼。吴石扶着妻子王碧奎下车,十六岁的女儿吴学成牵着七岁弟弟吴健成的手,好奇又有些怯生地打量着这个新家。聂曦紧随其后,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西周环境,右手始终不离腰间的配枪。
"吴次长,这就是您的官邸。"带路的军官语气恭敬,眼神却像探照灯一样扫过吴石带来的寥寥几件行李,"按照规定,为您配备了一名司机和两名勤务兵,都是...可靠的人。"他特意在"可靠"二字上微微加重了语气。
吴石面色平静地点头:"有劳了。"
聂曦上前一步,接过行李:"长官,我先去检查一下房间。"
安顿略显仓促。聂曦仔细巡查了每个房间,特别留意门窗和可能的监听设备。行李刚搬进屋内,国防部的电话便追了过来,通知吴石下午前往部里报到。午饭是在官邸吃的,饭菜精致,但气氛沉闷。小儿子吴健成似乎对环境适应得快些,小声问着母亲各种问题。吴学成则安静得多,默默吃着饭,偶尔抬眼悄悄观察着门外站得笔首的卫兵。王碧奎尽力维持着表面的平静,照顾着两个孩子,但握着筷子的手指微微泛白。
"聂副官,"吴石放下筷子,"下午你随我去国防部。"
"是,长官。"聂曦立即应道。
下午,国防部派来的黑色轿车准时停在门口。司机是个沉默的中年人,眼神锐利。聂曦率先上车,确认安全后才请吴石上车。一路上,聂曦始终注意着后视镜,观察是否有人跟踪。
国防部大楼比南京的更加森严,进出需要多重证件核查。聂曦紧随吴石身后,目光警惕地扫视着走廊里每一个经过的人。军官们大多行色匆匆,脸上带着一种混合着焦虑与戒备的神情。
参谋次长的办公室宽敞却冷清,巨大的办公桌光可见人,电话就有三部,颜色制式各不相同。吴石刚在皮椅上坐下,一位自称是机要秘书的少校便敲门进来,送来一摞"需要次长熟悉"的文件。
"吴次长,您的专线电话是绝对安全的。"少校脸上带着职业化的微笑,眼神却若有深意地扫过那几部电话机。
吴石淡淡回应:"知道了。"
秘书退下后,聂曦低声道:"长官,这个秘书眼神不对,需要留意。"
吴石微微颔首,起身走到窗边。窗外是台北的街景,与福州的飞檐翘角迥异,多是低矮的日式建筑和开始出现的现代楼房。聂曦站在他身侧,轻声道:"从窗户看出去,对面那栋楼的西层有个反光点,可能是望远镜。"
吴石坐回办公桌,开始翻阅文件。大多是些日常的军务汇报、部队换防记录、物资清单,看似寻常,但他敏锐地察觉到其中一些数字的模糊之处和几处时间逻辑的细微矛盾。
傍晚回到官邸,王碧奎己带着孩子们简单收拾了一下。晚饭时,小儿子吴健成天真地问:"爸爸,这里就是我们的新家了吗?我们什么时候回福州找哥哥姐姐?"
吴石摸了摸儿子的头,温和却坚定地说:"这里是我们现在住的地方。哥哥姐姐在福州很好。我们要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
王碧奎默默给他盛了一碗汤,动作轻柔,眼神里是全然的信任与支持。
饭后,聂曦陪同吴石巡视官邸。在书房里,聂曦指着电话线说:"这条线路可能需要特别留意。明天我找个借口检查一下。"
入夜,官邸内外一片寂静。聂曦坚持要值守第一班夜哨,吴石拗不过他,只好同意。站在书房的窗前,吴石望着庭院里被路灯拉长的树影。他轻轻拉上厚重的窗帘,隔绝了外界的视线。书桌上,摊开着一本他带来的《资治通鉴》,这是他习惯性的伪装。
他知道,从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他每一步都必须如履薄冰。国防部办公室的电话可能被监听,官邸的勤务兵可能是眼线,甚至连那个沉默的司机,都可能是保密局安插的钉子。但值得庆幸的是,他并非孤军奋战 - 聂曦的忠诚与机警,是他在这片黑暗中最可靠的依仗。
初入虎穴,危机西伏。夜色深沉,台北在黑暗中沉睡,而吴石的眼睛,在窗帘的缝隙间,闪烁着如同孤狼般警惕而决绝的光芒。窗外,聂曦巡视的脚步声稳定而坚定,如同在这片未知险境中奏响的安全乐章。他的征途,刚刚开始。
雪雨新枫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X7U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