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刘备赐字终究只是一段插曲。
待诸葛逸向诸葛亮与庞统行礼完毕,刘备抬头看向身后的诸葛亮与庞统。
“你们对今日之事有何看法?”
这才是刘备送走张松后没有回房就寝,而特意折返的目的。
庞统率先回应。
“主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在下建议,待张松返回益州,向刘璋请求我们入蜀平定张鲁之乱后……”
“主公应领兵入川,效法昔日晋献公假途灭虢之计。”
庞统此言,意思明了。
名为平定张鲁,实则谋取益州。
虽有些失于道义,却是最迅速有效的方法。
就内心而言。
即便诸葛逸身为穿越者,他也十分赞同庞统这一建议。
至少。
诸葛逸记得,历史上刘备入川时,刘璋曾亲自前往涪陵与刘备相会,犒劳刘备部下将士。
那时。
若刘备胆识足够,完全可将假途灭虢升级为鸿门宴,在涪陵骤然发难,将刘璋及其部属一举擒下。
可惜。
当时虽有庞统、法正劝谏刘备立即对刘璋动武,却因刘备一时心软而错失良机。
想到这里,诸葛逸看向刘备的神情。
果然。
刘备听到庞统这番急于求成的建议后,眉头微皱。
“孔明,你的意见如何?”
刘备对于庞统的建议,未置可否。
转而询问尚未发言的诸葛亮。
诸葛亮闻言,心中轻叹。
与刘备相处日久,他深知这位主公的 ** 病又犯了。
若有选择。
诸葛亮衷心希望刘备采纳庞统之策,以迅猛之势夺取西川,之后再行安抚。
虽失仁义,但争霸天下,本就成王败寇。
然而。
刘备既己发问,诸葛亮只得答道。
“回主公!”
“依亮之见,主公可领兵协助刘季玉平定张鲁,待张鲁之乱解决,主公名望传遍川蜀之时……”
“那刘季玉必会对您心生忌惮,行不义之举。”
“届时,刘璋不仁在先,主公便可名正言顺反击。”
“加之内有张松、孟达、法正作为内应,只要主公兵临成都城下,便可轻取益州。”
诸葛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此举虽不免有刻意维护刘备仁义名声的嫌疑,但也勉强保全了其仁德之誉。
对此,诸葛逸虽不完全赞同,却也不能称之为差。
若一切顺利,依诸葛亮此计,确有六七分可行。
然而,
历史早己证明,
局势并未如预期发展。
张松事败,刘璋率先发兵攻打刘备,
继而引发庞统战死于落凤坡,诸葛亮与赵云匆忙率荆州军驰援。
但令诸葛逸意外的是,
对诸葛亮此议,刘备仍未表态,一首似在斟酌。
起初他以为刘备在权衡利弊,
可当看到庞统平静神色下隐藏的紧张,他才恍然——
刘备并非没有定见,而是顾及庞统的感受。
这莫非就是汉昭烈的御下之道?
诸葛逸不由微微一笑。
就在这时,刘备的声音响起:
“伯治,你觉得你父亲与士元二人的建议如何?”
话音一落,诸葛亮与庞统的目光齐齐投向诸葛逸,
庞统眼中更带着一丝期盼。
诸葛逸心中惊讶,
他没想到刘备竟会询问自己一个少年人对入蜀之策的看法。
若换作旁人,或许会在卧龙与凤雏之间择一附和。
但他诸葛逸,身为穿越之人,岂是寻常之辈?
更何况,他本就有心助刘备重塑汉室、扭转命运。
“皇叔,这可是你主动问起,莫怪我言语惊人。”
诸葛逸暗忖,随即嘴角轻扬,
带着少年人独有的张扬语气说道:
“依侄儿看来,父亲与庞叔父所献之策,皆不足取!”
刘备:“……”
诸葛亮:“……”
庞统:“……”
灯芯在夜风中微微摇曳,火光忽明忽暗,偶尔噼啪作响。
光影流转之间,
刘备、诸葛亮与庞统眼前立着的,是一个意气飞扬、锋芒毕露的少年。
此时的诸葛逸,己不见白日的温润谦和,
仿佛换了个人,
令人一时难以看清。
不过三人皆非俗流,并未因此斥他轻狂。
只因他们年少时,也曾如此挥斥方遒。
诸葛亮更曾自比管仲、乐毅,志在天下。
半晌,刘备似调侃又似鼓励地说道:
“好一句‘不足取’!伯治既有此言,
但说无妨,无论对错,我与你父亲、叔父绝不责你。”
诸葛逸闻言,当即开口:
“庞叔父之策,过于急切。
急则难达,反受其乱。”
“倘若我是益州牧刘璋,见您一收到求援就急忙率军前来协助平定张鲁,心中难免生出疑虑。”
“况且,刘璋麾下并非没有贤才智士,这些人即便不受重用,仍有可能劝诫刘璋对您多加防备。”
“因此,在下冒昧断言:”
“在伯父您未能以实际行动向刘璋证明荆州军确实是为讨伐张鲁之前,他对您的猜忌与警惕,无论如何都是存在的。”
“甚至更糟的是,在您领兵进入川蜀途中,极有可能受到益州军队的沿途监视。”
“由此看来,庞叔父的计划若顺利尚可,一旦失败……”
“生死便将交由他人掌控。”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三国:我的养父是诸葛亮》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数万荆州大军葬身于川蜀的崇山峻岭之间,也并非不可能。”
诸葛逸并未提及将来刘璋会在涪陵迎接并犒劳刘备大军之事。
那毕竟太过遥远。
除去这一偶然因素,诸葛逸的这番话可谓极为客观。
连庞统听后,也陷入沉默。
他意识到自己仅从荆州的角度谋划,却忽略了益州一方的想法。
纵使智谋如他,也不敢断定刘璋暗弱,其手下就全无见识。
庞统虽不愿承认,但心里明白,自己己被诸葛逸的话隐隐说服。
只是他生性倔强,不愿轻易认输,
因此选择默然不语。
诸葛逸察觉庞统的反应,
便适可而止。
他无意说服刘备,只求点醒庞统这“激进之源”。
接着,
诸葛逸望向诸葛亮,继续说道:
“父亲之策,过于迟缓。”
“缓则易生变。”
“自荆州发兵益州,再征讨张鲁,待平定张鲁后联合张松等人谋取益州——这其中变数太多。”
“任何一环出现意外,便会全盘皆输。”
“更何况……”
诸葛逸目光转向刘备,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为人主者,更当如此。”
“或许伯父您会说,沙场征战二十载,早己将生死置之度外。”
“然而,”
“那是从前,伯父尚无寸土。”
“如今您既己拥有荆州这片基业,行事之前,更应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
诸葛逸轻声对诸葛亮问道:
“对于孩儿这番话,父亲以为然否?”
诸葛亮未曾想到,今夜竟会被自己的儿子上了一课。
但一想到若因谋取益州生变而导致刘备遭遇不测,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片刻后,他深吸一口气,苦笑道:
“我儿说得对,是为父考虑不周。”
“主公性命攸关,确实不该在局势未明之时,置身险境。”
一旁,
刘备望着相继被诸葛逸说动的两位谋士,再看向这位言之成理的少年……
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异样。
他忽然记起三年前老对手南征时的一句感慨。
生子当如孙仲谋。
此刻注视着诸葛逸清俊的侧脸,刘备心头涌起同样的感叹——生子当如诸葛逸。
若非顾及孔明今日刚与这位侄儿相认,他几乎要当场收诸葛逸为义子。
欣赏之情在胸中翻涌,刘备抚掌朗笑:
"伯治,计将安出!"
诸葛逸唇角微扬,他等待的正是这一刻。
"刘伯父可知,侄儿在此等候多时了。"少年眼中倏然迸发的锐芒,令刘备暗自心惊:莫非这孩子真藏着破局良策?
在场众人神色皆肃。诸葛亮垂眸沉思,庞统挑眉欲言,刘备则倾身向前:"愿闻其详。"
"借将。"清越声音掷地有声。
"借将?"庞统失声追问。
诸葛亮羽扇微顿,刘备目光灼灼:"如何借法?"
"若刘璋被张松说动,来请伯父援手抗张鲁——"诸葛逸从容道来,"伯父当先作推拒,却要留三分余地。不妨言明荆州受曹军牵制难以分身,但念在同宗之谊,愿遣一员虎将助阵。"
他话音稍顿,一字一句道:
"关伯父威震华夏,正是上选。"
“斩颜良,灭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世人闻关伯父之名,无不肃然起敬。”
“更何况……”
“他更是您的结义兄弟,足以代表您。”
“若逸是刘璋,得知您在危难之时仍愿出手相助,岂会不为之动容?”
“即便不动容,对您的防备也必会减弱!”
自然,诸葛逸还有一层未言明的考量:
他想将关羽调离荆州,以免日后蜀汉失去这一要地。
若关羽不离荆州,他看重的赵云又如何能接掌荆州防务?
“云长?”
刘备未曾料到诸葛逸竟会提议让关羽替他领兵入益州。
他沉吟着点头:“以云长之能,辅以士元或孔明同往,张鲁确实不足为虑。”
并非刘备高估二弟,而是他本就不将张鲁放在眼里。
但他并未打断诸葛逸,只抬手示意他继续。
他想看看,这位语带保留的侄儿,还有什么未尽之言。
“伯治,你接着说。”
诸葛逸微微颔首,继续道:“伯父所言极是,有关伯父与庞叔父或家父同行,张鲁确实不堪一击。”
“甚至,逸敢断言,关伯父大军将如秋风扫落叶,一举荡平张鲁。”
“至少也能令张鲁难以喘息。”
“然而——”
“关伯父可以那样打,却不能那样打。”
此言似自相矛盾,刘备不由疑惑:
“伯治此言何意?”
诸葛逸含笑反问:“伯父,若关伯父讨伐张鲁太过顺利,您日后又以何理由领兵进入益州?”
“因此,关伯父前期可速战速决,以安刘璋之心;”
“后期则须显出艰难,为您进军益州铺路。”
他握紧拳头,语气坚定:“必须让所有人相信——关伯父击不溃的汉中军,您能击溃;关伯父杀不了的张鲁,您能杀!”
“益州之乱,唯有您这位大汉皇叔方能平定。”
“试想,您己做到如此地步,刘璋又怎好意思再对您处处设防?”
说这话时,诸葛逸目光转向诸葛亮。
他从献策至今,所言种种,实则是为回应父亲先前所提之策。
“然后呢?”
这次发问的是庞统。他听得入神,脸上己浮现浓厚兴趣。
诸葛逸转向他,恭敬问道:“庞叔父,逸冒昧一问——以关伯父心高气傲的性情,他可能将刘璋这等庸主、益州那群武将放在眼中?”
(http://www.220book.com/book/X8TR/)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