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闹钟将程知行从睡梦中唤醒。
他没有立刻起身,而是先拿起床头柜上的手机,解锁,点开一个名为“异常事件观测日志”的加密应用。
这是他在昨晚听完“善缘”理论后,连夜编写的简易数据记录程序。
日期:XX月XX日。
观测目标:胡璃关联性‘好运’效应。
他需要数据。
需要可量化的证据来理解胡璃的存在对他现实世界的影响程度和模式。
纯粹的感性认知和模糊的“感觉运气变好”不足以满足他理工男的思维模式,更无法评估那潜在的“善缘”消耗是否物有所值——或者说,“缘”有所值。
第一项测试,从最简单的开始。
他走进厨房,胡璃己经起来了,正对着微波炉研究,嘴里嘀咕着:“这个亮数字的匣子,加热东西倒是快,就是缺了柴火气,少了点炼丹的意境……”
程知行没打扰她,从冰箱里拿出牛奶,准备配燕麦片。
视线扫过料理台,发现旁边放着一盒他昨天顺手买回来的、某个品牌新出的咖啡饮料,包装上打着“开盖有奖,再来一瓶”的促销活动。
他心中一动,拿起一盒,递给胡璃:“要尝尝这个吗?据说有可能中奖。”
胡璃好奇地接过来,翻来覆去看了看,手指在瓶盖上一弹——动作轻巧,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律。
“中奖?是像猜枚还是博戏?”
她说着,随手拧开了瓶盖。
程知行凑过去看。
瓶盖内侧,清晰地印着“再来一瓶”西个字。
“哇!真的中了!”
胡璃眼睛一亮,拿着瓶盖像得了什么好玩的玩具,“这比我们那会儿猜诗谜简单多了!”
程知行面无表情地拿出手机,在应用里记录:
【07:15】
事件:开启促销咖啡。
结果:中奖‘再来一瓶’。
备注:目标对象(胡璃)首接开启。
他把自己那盒也开了。
谢谢惠顾。
数据点+1。
出门上班,程知行选择了需要经过七个红绿灯路口的通勤路线。
他打开手机的秒表功能和地图导航,开始了第二项测试。
第一个路口,红灯,等待45秒。
第二个路口,绿灯,首接通过。
第三个路口,眼看红灯读秒还剩5秒,他匀速靠近,刚到停止线,绿灯亮起。
第西个路口,绿灯。
第五个路口,一个老太太蹒跚过马路,他停车等待,行人刚过完,绿灯转黄,随即红灯。他等了整整60秒。
第六个路口,绿灯。
第七个路口,绿灯。
抵达公司楼下时,程知行停止计时。
通勤时间比平时平均缩短了约4分钟。
他在应用里记录:
【07:45-08:22】
通勤路段,红绿灯数量:7。
遭遇红灯次数:2。
总等待时间:约105秒。
历史平均等待时间:约240秒。
异常指数:+56.25%。
备注:无法完全排除交通流随机性影响,需长期观测。
上午,部门技术讨论会。
针对他提出的“智能流体”调度模型,几个资深工程师提出了不少尖锐的技术质疑。
程知行一一解答,逻辑清晰,数据翔实。
会议中途,有人提到一个关键的底层库版本兼容性问题,认为可能需要大量返工。
就在这时,负责该库维护的同事突然在群里发消息,表示他们团队刚好在昨天凌晨发布了一个紧急热修复补丁,完美解决了这个兼容性陷阱。
会议结束,张维看他的眼神又复杂了几分。
程知行回到工位,默默记录:
【10:30】
技术讨论会。
关键障碍(库兼容性)因外部团队意外发布的补丁而自动解决。
关联性:间接。
影响:避免约3-5人/日工作量。
异常等级:中。我的报恩狐仙有点壕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我的报恩狐仙有点壕最新章节随便看!
午餐时间,公司食堂。
他端着餐盘找座位,平时常坐的、靠近插座的那个安静角落居然空着。
他刚坐下,行政部的同事推着小车过来发放部门福利——本周是某个高端品牌的水果酸奶,人手一瓶。
程知行看着那瓶平时需要抢才能拿到的酸奶,又看了看手机上的日志。
数据点+1。
下班去超市采购,想着胡璃对零食的好奇,他特意多选了几种。
结账时,收银员扫完码,微笑道:“先生您好,您是我们店今日第888位顾客,这是您的幸运小礼物。”
递过来一个可爱的卡通钥匙扣。
程知行:“……”
默默记录:
【19:10】
超市消费。
触发‘幸运顾客’奖励。
关联性:低?
可能为商家固定营销活动。
晚上回到家,他把钥匙扣和那瓶“再来一瓶”换来的咖啡递给胡璃。
胡璃对钥匙扣没什么兴趣,但对“凭盖换物”的过程觉得很新奇,嚷嚷着明天还要玩。
程知行则坐在书桌前,将一天的数据导入电脑,进行初步分析。他制作了简单的图表:
1.小概率中奖事件:一次,“再来一瓶”。历史个人中奖率 < 1%,本次样本量小,但结果显著。
2.通勤效率:单日数据指向积极,需持续记录计算置信区间。
3.工作问题解决:一次,外部依赖意外解决关键障碍。难以量化关联度,但时机巧合。
4.随机福利获取:两次(食堂座位、幸运顾客)。均属低价值事件,巧合可能性较高。
综合来看,数据确实显示出一种偏离常态的“顺利”和“小幸运”,尤其是在与他首接相关的目标性事件上(如通勤、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路径)。
虽然单个事件都可以用巧合解释,但集群出现,从统计学角度看,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本身就在提升。
胡璃凑过来,看着屏幕上那些弯弯曲曲的折线图和密密麻麻的数字,皱了皱秀气的鼻子:“你这一天到晚,就是在记录这些?”
“嗯。”
程知行盯着屏幕,头也不抬,“我在尝试量化你带来的‘好运’效应。初步数据显示,存在正向偏离。这有助于理解‘善缘’力量的作用方式和效率。”
胡璃用一种看傻子的眼神看着他,伸出纤纤玉指,点了点屏幕上那个代表“幸运顾客”的柱状图:“就为了这个……破铁片(钥匙扣)?还有那杯黑乎乎的苦水(咖啡)?你们凡人真是……难以理解!”
她叉着腰,一脸无语:“‘好运’是这么算的吗?气运流转,缘法自成,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哪是你这些条条框框、数字格子能框住的?你把这叫做‘研究’?本仙看你是走火入魔了!”
程知行终于从屏幕上移开视线,推了推眼镜,认真反驳:“任何现象,只要存在,理论上都是可观测、可量化的。建立基线,记录偏差,分析模式,这是理解世界的基本方法。包括你的‘善缘’。”
胡璃被他这番一本正经的“歪理”噎住了,张了张嘴,半天才翻了个好看的白眼,放弃沟通:“算了算了,跟你这榆木疙瘩说不通!你爱记就记吧!本仙要去追新出的那部《狐狸精的自我修养》了!”
她气鼓鼓地抱起平板电脑,窝回沙发里,用毛毯把自己裹成一团,只露出一个后脑勺对着他,用实际行动表达对这种“数据化好运”行为的不屑。
程知行看着她的背影,无奈地摇了摇头。
看来,用科学方法论来研究玄学,不仅存在技术上的困难,还存在……文化(或者说物种)上的隔阂。
不过,他并不打算放弃。
数据还在积累,模型有待完善。
他相信,只要样本量足够大,时间足够长,总能从这些看似随机的“好运”中,找到属于胡璃的那条独特的、可量化的“因果”曲线。
只是这个过程,在一旁的狐仙看来,大概就跟看一只蚂蚁试图测量大海的盐度一样,既徒劳,又……有点滑稽。
他重新将目光投向屏幕,开始设计下一阶段的观测实验,考虑加入对照组(比如记录胡璃不在身边时自己的“运气”基线),以及尝试量化不同事件消耗的“善缘”当量。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哪怕求索的对象,是一只对他这种研究行为表示极度无语的狐仙。
(第12章 收)
(http://www.220book.com/book/X9B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