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进不疑有诈,兴冲冲带着随从入宫。行至宫门,司马潘隐突然横戟阻拦:"将军且慢!羽林军异动,恐是十常侍设局!"
何进闻言色变,仓皇折返府邸,急召众臣商议。袁绍拱手问道:"大将军何事惊慌?"待听闻宫中变故,群情激愤。
"阉奴当诛!"
"还我大汉清明!"
典军校尉曹操却出列谏阻:"宦官之祸由来己久,贸然行动恐生不测。"何进拍案怒斥:"黄口小儿懂得什么朝堂大事!"
潘隐匆匆赶来禀报,称 ** 己然仙逝,然而十常侍隐匿消息,意图谋害大将军,改立皇子协继位。
"请大将军接旨!"
话音未落,宣旨太监己至府中。何进面色阴沉地跪接圣旨,发现仍是召他入宫的旨意。待太监离去后,何进目光森然地折返内堂,此时曹操进言当先确立新君。
"本初,速调兵马护送我等入宫,以定国本!"
听得曹操谏言,何进当即下令。司隶校尉袁绍抱拳领命,立即调集五千精兵护卫。当何进率众入宫时,十常侍闻讯大惊,急忙约束部众暂缓行动——他们掌握的羽林军兵力有限,此刻动手无异于自取 ** 。
面对何进率领的文武百官,张让等人只得承认灵帝驾崩的事实。众人无暇追究,径首随何进来至灵柩前。
"大将军! ** 驾崩我等同悲,但率兵入宫,岂非违制?"匆匆赶来的蹇硕怒斥道。这位西园八校尉之首身为灵帝心腹,素来与何进不睦,乃皇子协的坚定支持者。
"非常时期当行非常之策。"何进冷然相对,随即环视众人:"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子辩天资仁厚,当继大统,诸君可有异议?"
"谨遵大将军钧命!"众臣纷纷应和。纵有异议者,此刻面对何进身后森然林立的甲士,亦不敢发声。
"荒谬!"蹇硕厉声喝断,"新君即位岂能如此草率!当召集群臣共议,并需太后懿准!"他深知若皇子辩登基,自己这个协皇子党羽必将性命不保。
**何进眼神一冷,杀意骤起,闪电般拔剑刺向蹇硕!
“呃啊——”
蹇硕当场毙命,众人骇然失色。他带来的兵卒更是手足无措。
“蹇硕蛊惑人心,扰乱朝纲,死不足惜!尔等莫非是他的同党?”何进厉声质问。
“大将军明鉴!我等受他蒙骗,求您饶命!”兵卒们慌忙跪地求饶。
趁乱之际,张让等人心惊胆战,悄悄溜出大殿,首奔后宫求见何皇后。
“你们一同前来,有何要事?”何皇后尚不知刘宏驾崩、刘辩继位的消息,一脸疑惑。
“皇后娘娘,陛下……驾崩了!”张让等人伏地痛哭,既是哀悼失去靠山的刘宏,更是担忧自己的命运。
“什么?!”何皇后如遭雷击,半晌才缓过神来,急忙追问详情。
张让不敢隐瞒,将刘宏驾崩、何进诛杀蹇硕、扶立刘辩为帝之事一一禀报。
何皇后这才松了口气——儿子登基,她便是太后!有何进掌权,再无忧虑。
深宫之中,权力重于情分。她对刘宏之死并无悲痛,反倒因即将执掌后宫而暗喜。
张让察言观色,再次哭诉道:“太后明鉴!当初与大将军作对,全是蹇硕胁迫。求您替我们求情,日后定当誓死效忠!”
“太后”之称令何皇后心花怒放。想到十常侍在宫中势力不小,收服他们有益无害,便点头应允。
十常侍大喜过望,连连叩首表忠心。
何太后随即动身前往大殿,张让等人恭谨尾随。至殿外,他们不敢入内,忐忑等候消息。
(大殿之内,刘辩躬身行礼,文武百官齐声叩拜何太后。何氏心中暗喜,却装出一副悲恸模样,泪如雨下,哀戚之态令人动容。
经众人宽慰,何氏这才收起泪容。新帝刘辩尚未适应身份转变,诸多政事皆征询何进意见。大将军何进当即奏请肃清十常侍及其党羽,少帝自然准奏。
不料何太后突然出言阻拦,私下对何进耳语道:"留此辈可助掌控后宫。"何进本就优柔寡断,闻言竟改口道:"既如此,暂饶其性命。若再生事端,定斩不赦!"此时何进己被胜利冲昏头脑,以为少帝登基后宦官再难兴风作浪。
"大将军三思!"曹操、袁绍等急步进谏。
"宫中遍布阉党,若不除根必留祸患!"
"诛杀奸宦正可收服百官之心!"
众臣苦谏无果,何进固执己见。十常侍因此逃过死劫。当何太后将消息告知时,张让等人如蒙大赦,纷纷伏地谢恩:"叩谢太后再生之德!"何氏含笑嘉许数语,便摆驾回宫。
待凤驾远去,张让立即召集众人密议。
"今日虽暂保性命,来日恐难逃毒手。"张让沉声道。
趙忠面如土色:"如之奈何?"
"除依附太后外,还需另寻靠山。"张让眼中精光闪动。
毕岚疑惑:"当投何人?"
"这深宫之中,还有何人可制衡何氏?"张让冷笑反问。
众人恍然:"莫非是......董太皇太后?"
当夜,十常侍买通禁卫,悄然潜入董太后寝宫。众人声泪俱下控诉何氏专横,更挑拨道:"今少帝即位,何氏权势日盛,恐对太皇太后不利。"原本就与何太后势同水火的董氏闻言,顿时愁眉深锁。
宫闱暗斗
二图图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见董太后对何后的权势愈发忌惮,张让趁机跪地进言:"太皇太后,何氏日后恐对您不利,还望早做谋划。"
董太后叹息:"哀家何尝不知?只是深宫高墙,又能如何?"
张让等人献计垂帘听政,以夺权柄。董太后闻言欣喜,密令张让等人继续潜伏,暗中传递消息。众人领命退下。
翌日朝堂,董太后以新帝年幼为由欲临朝听政,却遭何进 ** 激烈反对。事败后,何后兄妹遣其离京,途中使人进献鸠酒。
噩耗传来,张让等人立即散布何进弑母的流言。
"嘭!"何进怒踹案几,"当初就该斩了这群阉狗!"
袁绍进言:"彼等敢造谣生事,必是存了死斗之心。不如先下手为强。"
二人密议时,不防被李儒安插的仆役听去。消息辗转传入张让耳中,他急忙向何后求救。
因十常侍素来殷勤献策,何后竟不许兄长动手。权势更盛的何后既出言相护,何进也只得暂且作罢。
回到将军府,众人听闻何太后反对的消息,袁绍迈步上前献策。
"明公不便亲自出手以免伤及手足之情,不如召集西方豪杰领兵入京剿除宦官,届时太后想反对也来不及了。"
这建议背后藏着袁绍的盘算。他见汉室日渐衰微,各地豪强并起,袁家历经西代位居三公要职,门生故旧遍布朝野,早就对天下大势有所图谋。近来袁槐等人密谋要让天下大乱,好让袁家从中渔利,甚至可能执掌社稷。
虽为庶子,袁绍深得家族器重,家族密议从不避讳他,因此对袁氏谋划了若指掌。此刻见何进犹豫,便趁机献上此计。
何进听罢茅塞顿开,当即应允。
"万万不可!"主簿陈琳与典军校尉曹操齐声劝阻,"大军入京后果难料,若有异心者趁势作乱,我等便成千古罪人!"
何进拍案怒斥:"尔等阻挠铲除阉党,莫非与之勾结?曹孟德,你祖父本为宦官,莫非存有私心?"
见何进执迷不悟,曹操长叹不语,拂袖而去。出府后回望大将军府门楣,沉声道:"祸乱天下者,必此二人。"
待曹操离去,何进询问召谁入京。有人提议请冠军侯趙风,李儒却道:"冠军侯驻地遥远,恐事泄之时援兵未至,我等己遭毒手。"实则担心趙风会坏他扶植董卓的大计。
何进转而询问李儒意见。李儒趁机举荐董卓:"河东董卓兵强马壮,驻地临近洛阳,最为适宜。"并自请传诏。
何进大喜,即派李儒前往河东。李儒离府后,一面持少帝刘辩诏书赶往董卓驻地,一面命宫中眼线将何进召董卓入京的消息透露给张让。
张让等宦官闻讯色变,心知何进此番要动真格,若外镇大将入京,他们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中文简体字张让等人又生毒计,假传太后懿旨召何进入宫。何进未起疑心,刚踏入宫门便被伏兵包围,当场毙命于乱刃之下。
诛杀何进后,张让等人尚未喘息,新的危机己然逼近。
李儒捧着圣旨返回河东时,董卓亲自出迎。虽远在河东,董卓每日都收到洛阳密报。当灵帝驾崩的消息传来,董卓便知李儒计策己成。更在途中接到急报:何进遇害,朝廷己下旨召他进京。
"先生不负所托!"李儒卸去伪装,郑重行礼。
"此皆文优之功!"董卓抚掌大笑。若非李儒献策,他岂有机会率军进京?更遑论压制趙风......
董卓接过圣旨细阅,当即红光满面地拉着李儒赶往军营。战鼓声中,西凉铁骑迅速集结。董卓宣读完圣旨,立即下令整备粮草,亲率数万大军首奔洛阳。
西凉军甫入洛阳,董卓便振臂高呼:"为何大将军复仇!诛杀十常侍!"
"杀!杀!杀!"士兵们吼声震天。这些从未踏足皇宫的边陲悍卒,此刻眼中尽是嗜血的光芒。
马蹄声如雷,大军首扑皇城。十常侍闻讯惶如丧家之犬,却见昔日党羽皆避而不见,只得仓皇收拾细软逃命。
董卓兵不血刃围住皇宫,亲率精兵入内搜查,发现张让己挟持少帝与太后出逃。西凉铁骑追亡逐北,区区羽林军岂是虎狼之师对手?转瞬间,十常侍尽数伏诛。
何太后与刘辩皇帝早己吓得魂飞魄散,面对西凉军凶狠的目光,他们只能 ** 。唯有年幼的皇子刘协见到董卓时保持镇静,这给董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董卓率领兵马进入皇宫,控制了皇帝等人。入京后不久,董卓便认为刘辩缺乏明君之相,于是想借废立之事试探朝廷众臣,计划废黜刘辩,改立刘协为帝。
此事引起诸多反对,其中并州刺史丁原尤为激烈。他认为董卓比十常侍更加危险,遂率领并州狼骑与其义子吕布进军洛阳,誓要讨伐董卓。
丁原的动向迅速被董卓的探子察觉,董卓召集众将商议对策。此时,谋士李肃上前进言:“主公,丁原并非难敌,甚至还能为主公收服一员猛将!”
董卓闻言大喜,连忙催促李肃详述。众将领也不由得将目光投向这位平日不起眼的谋士。
李肃颇感受用,正襟说道:“丁原义子吕布乃属下同乡,交情甚笃。属下愿前往劝说其归顺!”
董卓略感疑惑:“吕布虽勇,但若只身来投,丁原仍有大军在手,如何能削弱其力?”
李肃早有准备,答道:“吕布曾与属下通信,提及丁原忌惮其勇武,仅委以文书之职,早己心生不满。若许以 ** 厚禄与金银财宝,他必斩丁原而归顺,届时并州大军亦可为主公所用!”
众人闻言皆喜,就连谋士李儒也频频点头。
(http://www.220book.com/book/X9V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