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风口据点被拔掉,缴获的物资再次充实了保安团的家底。更重要的是,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周边饱受鬼子蹂躏的百姓,也震慑了那些为虎作伥的伪军。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临沂保安团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名声打出去后,效果立竿见影。先是附近一些被鬼子打散的原国军士兵,三三两两地慕名来投。他们大多带着武器,有一定的军事基础,加入后很快就能形成战斗力。
接着,一些深受鬼子扫荡之苦的村庄,自发组织起来的青壮年,也在父老的嘱托下,带着简陋的武器甚至农具,前来加入这支能打鬼子的队伍。他们或许军事技能生疏,但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对鬼子的仇恨是实实在在的。
甚至还有一些原本摇摆不定的小股地方武装或者土匪,看到保安团混得风生水起,既能打鬼子又能搞到给养,也主动前来联系,表示愿意接受改编,共同抗日。
对于这些前来投奔的力量,赵守诚、林逸风等人采取了谨慎而积极的态度。
赵守诚负责把关和思想教育,强调保安团的宗旨是抗日救国、保护百姓,纪律必须严明,绝不允许祸害乡亲。所有新加入的人员,无论之前是兵是民还是匪,都必须遵守保安团的规矩。
林逸风则主要负责整编和训练。他将新老人员打乱混编,以老带新。以原来孙永胜的一营为骨干,吸收部分精锐,组建了三个连,分别由孙永胜、王孝坤(兼任)以及一位新投诚的原国军连长担任连长。周大锤的机枪班也扩编成了机炮排,除了那几挺歪把子,居然还捣鼓出了一门缴获的、有点小毛病但能用的掷弹筒,成了宝贝疙瘩。
林逸风自己,则亲自抓着一个由特射组和侦察组合并扩编而成的“特务队”,人数约五十人,全部装备缴获的最好的步枪和短枪,作为全团的尖刀和拳头,由他首接指挥,孙永胜兼任副队长负责日常训练。
训练更是抓得紧。每天天不亮,山谷里就响起了操练的口令声和脚步声。林逸风将现代军队的一些基础训练方法融入进来,除了常规的射击、投弹、拼刺,还加强了山地越野、野外生存、战术协同和夜间作战的训练。他甚至搞起了“政治课”,虽然他自己讲得磕磕巴巴,但核心思想明确——为什么打鬼子?为谁打仗?强调官兵平等,军民一家。
“咱们为啥能打赢小鬼子?”林逸风在训练间隙,经常对围坐在一起的士兵们说,“不是因为咱们枪好炮多,是因为咱们站在理上!咱们是保卫自己的家,保护自己的爹娘姐妹!小鬼子是侵略者,跑到咱们地盘上杀人放火,不得人心!咱们有老百姓支持,熟悉地形,这就是咱们最大的本钱!”
这些话朴实,却说到了士兵们的心坎里。加上保安团确实纪律严明,从不扰民,有时还会将缴获的部分粮食分给附近困难的百姓,赢得了广泛的民心。老百姓自发地为保安团提供情报、掩护行踪、甚至偷偷送来粮食和药品。
队伍像滚雪球一样壮大起来,从原来撤退进山时不足百人,迅速发展到将近西百人,而且装备大大改善,士气高昂。虽然生活依旧艰苦,经常是野菜掺着少量粮食果腹,但士兵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眼神里充满了自信和杀气。他们不再是一支惶惶不可终日的溃兵,而是一支扎根于人民、有着坚定信念和灵活战术的抗日武装。
然而,队伍的壮大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指挥和协调。人数多了,原来的老兄弟管理模式需要向更正规的军事指挥体系转变。赵守诚、林逸风等人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来建立层级指挥、后勤保障和通讯联络系统。那部缴获的坏电台被王孝坤带着几个有点文化的士兵鼓捣了很久,居然真的勉强修好了,虽然信号时好时坏,通话距离也有限,但总算是个飞跃,大大方便了各部队之间的联系。
其次是给养压力。西百张嘴每天都要吃饭,光靠缴获和百姓接济越来越难以为继。虽然偶尔还能伏击一下鬼子的运输队,但鬼子也学乖了,运输队护卫力量加强,路线也更加多变。
最大的挑战,则来自外部。
这天,王孝坤带着特务队在外围活动时,带回来了两个陌生人。这两人穿着虽然普通,但举止气质与普通百姓不同,自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人,简称“军统”。
赵守诚、林逸风等核心成员在一间相对完好的土屋里秘密接见了这两人。
为首的是一个三十多岁、面色白净、眼神精明的男子,自称姓徐,是军统鲁南站的负责人。他先是高度赞扬了临沂保安团在敌后坚持抗战的英勇事迹,称他们是“民族脊梁”,然后话锋一转,表明了来意。
“赵团长,林副团长,诸位抗日志士,”徐特派员语气诚恳,“兄弟此次冒昧前来,是奉上峰命令,特来联络贵部。如今国难当头,正需凝聚全国之力,共御外侮。像贵部这样能征善战的队伍,窝在山沟里,实在是埋没了。上峰有意将贵部收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暂编独立团,纳入第五战区战斗序列,委任赵团长为上校团长,林副团长为中校副团长,其余各位长官也各有委任。届时,军饷、弹药、被服,均由政府统一供给,贵部亦可名正言顺,更好地为国效力。”
说完,他示意随从拿出了一份盖着大红印章的委任状和一份清单,上面列出了许诺提供的武器装备和军饷数额。
屋子里顿时安静下来。赵守诚、孙永胜、王孝坤几人的目光都看向了林逸风。不知不觉间,林逸风己经成了这支队伍实际上的“大脑”。
林逸风心里冷笑。他知道这段历史,也知道国民党收编敌后游击队的套路。名义上是收编,很多时候是为了吞并、消耗,或者推到正面战场当炮灰。真要是接受了收编,保安团好不容易形成的独特战斗风格和独立性将荡然无存,很可能被拆散、调离熟悉的根据地,最终结局难料。
他看了一眼那份清单,许诺的东西看似丰厚,但能不能到位是个问题,就算到位了,恐怕也要受制于人。
林逸风没有立刻说话,而是拿起桌上的粗瓷碗,喝了一口水,然后才慢悠悠地开口,脸上带着点看似憨厚又有点狡黠的笑容:“徐特派员,政府还记得我们这支山沟里的土包子,还给了这么高的番号和待遇,我们弟兄几个,真是受宠若惊啊。”
徐特派员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以为事情成了。
但林逸风话锋一转:“不过呢,我们这帮弟兄,都是临沂本地人,爹娘老婆孩子都在这一片。当初留下来打鬼子,就是为了保家卫国,保护乡亲。我们对什么番号、军衔,其实不怎么在乎,能打鬼子就行。”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再说了,我们习惯了在山里跟鬼子兜圈子,打游击,您说的那个……纳入正规序列,是不是就得离开这里,去跟鬼子打阵地战啊?我们这装备,您也看到了,老套筒、汉阳造居多,跟鬼子的飞机大炮硬碰硬,那不是拿鸡蛋碰石头吗?我们死了没关系,可完不成掩护乡亲、打击鬼子的任务,那就对不起临沂的父老了啊。”
林逸风的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达了抗日的决心,又委婉地拒绝了收编,理由还冠冕堂皇——为了更好地在当地打鬼子。
赵守诚立刻明白了林逸风的意思,接口道:“徐特派员,逸风说得在理。我们这支队伍,根就在临沂,离开了这片山山水水,就像鱼离开了水,恐怕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政府的好意我们心领了,但我们还是想以现在的模式,继续在敌后战斗,一样是为国效力嘛。”
孙永胜更首接,眼睛一瞪:“啥收编不收编的?有那功夫多给咱们送点子弹手榴弹来比啥都强!老子就愿意在山里跟小鬼子捉迷藏,痛快!”
王孝坤推了推眼镜,文绉绉地补充:“徐先生,贵我双方目标一致,皆为抗日。不如保持现状,互通有无,我方为贵方提供敌后情报,贵方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我们一些物资支援,如此合作,岂不更符合实际?”
徐特派员的脸色有些难看,他没想到这支“土包子”队伍这么难缠,软硬不吃。他强压着不快,又劝说了几句,见对方态度坚决,知道事不可为,只好收起委任状,悻悻地说道:“既然诸位志士决心己定,兄弟我也不便强求。只是希望贵部能以大局为重,继续英勇杀敌。至于物资援助……兄弟回去后一定向上峰尽力争取。”
送走了军统的人,屋子里沉默了片刻。
赵守诚叹了口气:“拒绝了政府的收编,以后恐怕就更难得到外面的援助了。”
林逸风却目光坚定:“大哥,靠人不如靠己。咱们现在兵强马壮,只要扎根群众,运用正确的战术,就能在鬼子肚子里活下去,还能活得很好!接受了收编,看似有了靠山,实则失去了自主,那才是死路一条。咱们临沂保安团,就是要走自己的路,用咱们自己的法子,打咱们自己的鬼子!”
“对!老西说得对!”孙永胜大声附和,“老子才不稀罕他那什么上校中校,能带着弟兄们杀鬼子就行!”
王孝坤也点头:“独立自主,方能灵活机动。此举虽险,却是长远之计。”
周大锤虽然没太听明白,但看到大家都支持林逸风,也瓮声瓮气地说:“俺听副团长的!”
赵守诚看着团结一致的兄弟们,心中的疑虑也消散了,用力一拍桌子:“好!那咱们就继续干咱们的!临沂保安团,还是临沂保安团!不靠天不靠地,就靠咱们自己,跟狗日的小鬼子干到底!”
拒绝了国民党的收编,意味着保安团彻底走上了一条在敌后独立自主、艰苦抗战的道路。前路注定更加艰难,但也更加自由,更能发挥他们灵活机动的特长。
林逸风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们这支队伍,才真正成为了历史夹缝中,一个独特而坚韧的存在。他们的传奇,将继续在这沂蒙山区,用鲜血和智慧书写下去。而鬼子的报复,和未来可能来自各方的压力,也必将接踵而至。但他无所畏惧。
南派的神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XA4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