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一章 龙椅上的艺术家,北宋黄昏的开端

小说: 周家一百七十将   作者:梁山好汉123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周家一百七十将 http://www.220book.com/book/XAU1/ 章节无错乱精修!
 

元符三年正月,汴梁城的寒风裹着残雪,掠过宫墙琉璃瓦,却吹不散皇城根下涌动的暗流。宋哲宗赵煦驾崩己七日,灵柩停在福宁殿,而帝国的新主人,即将从端王府走出,踏上通往龙椅的最后一程。这一年,是公元1100年,被后世称为“道君皇帝”的赵佶,即将登基,拉开北宋王朝最后二十年的帷幕。

端王府内,腊梅开得正盛,暗香浮动。赵佶身着素色锦袍,正对着一方宣纸挥毫,笔走龙蛇,纸上“瘦金体”的“雪”字刚落,墨汁还未干透,内侍省押班梁从政便带着一群宫人匆匆闯入,神色慌张却难掩激动:“端王殿下,太后懿旨!请您即刻入宫,商议继位大事!”

赵佶放下狼毫,指尖还沾着墨痕,脸上不见丝毫慌乱,只淡淡道:“知道了。”他转身对身旁的宠臣童贯道:“取我的赭黄常服来,再备车驾。”童贯连忙应下,眼神中满是谄媚——这位平日爱书法、好丹青、喜蹴鞠的王爷,若真能登上大位,他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宫墙博弈:向太后的“立长”之议

福宁殿内,灵堂的白幡与烛火交织,气氛肃穆却暗流汹涌。向太后坐在帘后,一身素服,眼神扫过阶下的宰执大臣:宰相章惇、枢密使曾布、尚书左丞蔡卞、中书侍郎许将,个个面色凝重。哲宗无子嗣,皇位继承人选,成了此刻最紧迫的议题。

章惇率先开口,声音洪亮:“国不可一日无君!哲宗陛下无子,当依祖制,立同母弟简王赵似为帝!”他是变法派的核心,简王年幼,若能继位,他仍可掌控朝政。

话音刚落,曾布便反驳:“简王年幼,且身体孱弱,恐难当大任。依臣之见,当立端王赵佶!端王年长,仁孝聪慧,深得太后喜爱,更合‘长幼有序’之礼!”曾布与章惇素来不和,此番推举端王,既是为了制衡章惇,也是看中赵佶平日“温文尔雅”的表象,以为易控。

帘后的向太后微微颔首,她对赵佶确实偏爱——这位王爷虽不擅政事,却孝顺恭敬,每次入宫请安,总带着自己画的扇面、写的字帖,讨她欢心。相比性格刚硬的简王,赵佶显然更合她心意。“章相公,”向太后的声音透过帘幕传来,“简王年幼,端王年长,且先帝曾言端王‘性仁孝,有福寿’,依哀家之见,立端王为宜。”

章惇急了,上前一步:“太后!端王轻佻,不可欺君天下!”这句话,如惊雷般炸在殿内,曾布立刻反驳:“章相公此言差矣!端王雅好诗书,礼贤下士,何来轻佻之说?分明是你不愿放权!”

群臣争论不休,蔡卞、许将则默不作声,静观其变。向太后见章惇固执,索性掀开帘幕,沉声道:“哀家意己决!今日便召端王入宫,继位为帝!谁敢再议,以抗旨论!”

章惇看着太后决绝的眼神,又看了看曾布等人的神色,知道大势己去,只得拱手:“臣,遵旨。”

此时,殿外传来脚步声,赵佶身着赭黄常服,缓步走入。他身姿挺拔,面容俊朗,虽面带哀戚,却难掩眉宇间的贵气。见到向太后,他立刻跪倒在地,哽咽道:“侄臣参见太后,先帝驾崩,侄臣心甚悲痛,愿为先帝守灵,不愿登大位。”

这番“谦让”,正中向太后下怀。她扶起赵佶,温声道:“皇儿不必过谦,这是天意,也是先帝的意思。你当以天下为重,登基之后,好生治理国家,莫负先帝与哀家的期望。”

赵佶“含泪”点头,目光扫过阶下的大臣,章惇的脸色铁青,曾布则满脸堆笑,童贯站在角落,眼神闪烁——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的命运,将与这位新皇帝紧紧绑在一起。

登基大典:仓促中的“太平”假象

元符三年正月十二,登基大典在紫宸殿举行。相比于历代皇帝登基的盛大排场,这场大典显得有些仓促——灵柩还未下葬,宫人们一边挂白幡,一边张灯结彩,空气中弥漫着哀伤与喜庆交织的怪异气息。

赵佶身着十二章纹龙袍,头戴珠翠冕旒,在礼官的引导下,一步步走上丹陛。龙袍宽大,衬得他身形略显单薄,冕旒上的珠串晃动,遮住了他眼中的神色,只留下一个肃穆的剪影。

“请陛下祭天!”礼官高声唱喏,赵佶接过内侍递来的玉圭,对着殿外的苍天,缓缓跪下。他的动作标准,却少了几分帝王的威严,多了几分艺术家的细腻——连跪拜的角度,都仿佛经过精心考量,恰到好处。

祭天、祭地、祭列祖列宗,一道道仪式过后,赵佶终于坐在了龙椅上。阶下的大臣们齐刷刷跪倒,三呼“万岁”,声音震彻殿宇。赵佶看着下方密密麻麻的人头,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这把龙椅,他虽从未刻意争夺,却也并非毫无期待。毕竟,只有登上这至高之位,才能拥有天下最好的笔墨纸砚,才能召集最顶尖的画师,才能让他的“瘦金体”、“院体画”,传遍天下。

大典结束后,赵佶颁布了第一道圣旨:尊向太后为皇太后,垂帘听政;追赠哲宗皇后孟氏为“昭慈圣献皇后”,恢复其位份;大赦天下,减免百姓半年赋税。这道圣旨,既安抚了太后,又收买了民心,更显得他仁孝宽厚,一时间,朝堂内外,赞誉之声不绝。

只有章惇等少数人,看着新皇帝回宫后便立刻召童贯入宫,商议搜罗天下奇珍异宝之事,心中隐隐不安——这位“仁孝”的皇帝,似乎对政事,远不如对书画、古玩那般上心。

朝堂暗流:新旧党争的延续

赵佶登基之初,向太后垂帘听政,重用旧党大臣。曾布、苏辙、范纯仁等人被召回京城,担任要职,而章惇、蔡卞等变法派则被排挤出朝堂,贬谪外地。一时间,作者“梁山好汉123”推荐阅读《周家一百七十将》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旧党势力重新抬头,朝堂之上,尽是“废除新法”的呼声。

赵佶对此并不在意,他每日在宫中练字、作画,偶尔处理政务,也多是听从向太后与旧党大臣的意见。他甚至下令,将哲宗时期变法派编纂的《神宗实录》重新修订,删除“诋毁新法”的内容,以示对旧党的支持。

然而,旧党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曾布与苏辙因政见不合,时常争论;范纯仁虽为旧党领袖,却主张“调和新旧”,不愿过度打压变法派。朝堂之上,看似旧党掌权,实则派系林立,矛盾重重。

童贯看出了其中的机会,他一边迎合赵佶,为他搜罗书画、古玩,一边暗中联络被贬的变法派官员,尤其是蔡京——这位曾因“附会变法”而被贬的官员,书法造诣极高,与赵佶的“瘦金体”颇有渊源。

童贯将蔡京的书法作品献给赵佶,赵佶见后,惊叹不己:“此人书法,竟与朕的瘦金体有几分相似,奇才!”童贯趁机进言:“蔡京不仅书法好,更懂治国之道,当年变法,他也是有功之臣,如今被贬,实属可惜。”

赵佶心动了。他虽不懂政事,却也知道,朝堂不能被一党独霸。若能召回蔡京,既能制衡旧党,又能多一个懂“艺术”的臣子,何乐而不为?

元符三年六月,向太后因病归政,赵佶开始亲掌朝政。他第一道亲政圣旨,便是召蔡京回京,任翰林学士承旨,掌起草诏令之职。这道圣旨,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朝堂之上,新旧党争的战火,再次点燃。

宫闱逸趣:艺术家皇帝的日常

亲政后的赵佶,并未将精力放在朝政上,而是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自己的“艺术事业”中。他在宫中设立“翰林书画院”,广招天下画师,将自己的绘画理念灌输给院体画家,要求他们“形似”与“神似”并重,创作出了《芙蓉锦鸡图》《瑞鹤图》等传世名作。

每日清晨,赵佶醒来的第一件事,便是练字。他的“瘦金体”,笔锋犀利,结构严谨,如“屈铁断金”,却又不失灵动。为了练好一个字,他常常废寝忘食,甚至让内侍将纸墨铺在龙案上,一边处理奏章,一边练字,奏章上的批语,也多是用瘦金体写成,字迹娟秀,却少了几分帝王的威严。

午后,他便召画师入宫,一同作画。有时,他会亲自上阵,画一幅花鸟;有时,他会指点画师,修改画作;有时,他会将自己的画作赏赐给大臣,若有大臣能对他的画作提出中肯的评价,他便会龙颜大悦,赏赐重金。

傍晚时分,他会与童贯、高俅等人蹴鞠。高俅本是端王府的仆人,因蹴鞠技艺高超,深得赵佶喜爱,如今己被提拔为殿前司都指挥使,掌管禁军。两人在宫中的蹴鞠场上,你来我往,不亦乐乎,全然不顾禁军训练废弛、军备懈怠的隐患。

入夜后,赵佶会召宫人演奏乐曲,或是与宠妃们一同欣赏古玩。他广搜天下奇珍,从青铜器到玉器,从瓷器到书画,堆满了宫中的库房。为了得到一件稀世珍品,他甚至不惜动用国库,派遣使者远赴江南、川蜀,劳民伤财,却乐此不疲。

大臣们对此颇有微词,范纯仁曾上书劝谏:“陛下当以国事为重,莫要沉迷于书画古玩,荒废朝政。”赵佶却只是淡淡一笑,将奏章搁置一旁,依旧我行我素。在他眼中,治理天下,远不如一幅画、一个字、一场蹴鞠来得有趣。

黄昏伏笔:帝国危机的初现

1100年的汴梁,表面上依旧繁华。街道上车水马龙,商铺林立,酒楼茶肆中,文人雅士吟诗作对,一派太平景象。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危机己悄然埋下。

新法被废除后,王安石时期建立的“保甲法”“青苗法”“市易法”等政策被一一取消,地方治安恶化,农民负担加重,流民开始增多。而旧党大臣们,只顾着打压变法派,却拿不出有效的治国方略,朝堂之上,空谈之风盛行。

禁军方面,高俅掌管禁军后,将蹴鞠技艺作为提拔将领的标准,而非军事能力。士兵们平日里疏于训练,多从事商业活动,有的甚至在街头摆摊卖货,军纪涣散,战斗力急剧下降。边境之上,辽、西夏虎视眈眈,宋朝的边防,己形同虚设。

财政方面,赵佶为了满足自己的艺术爱好和奢靡生活,大肆搜刮民财。童贯等人趁机中饱私囊,贪污腐败之风盛行,国库日渐空虚。百姓们怨声载道,多地己出现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只是尚未形成气候。

章惇被贬谪到潭州后,听闻朝中之事,痛心疾首,对家人道:“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我当初所言,果然应验!如此下去,不出二十年,大宋必亡!”

然而,此时的赵佶,正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对这些危机视而不见。他或许不知道,自己登基的这一年,1100年,不仅是他个人统治的开端,更是北宋王朝走向黄昏的起点。他用瘦金体写下的每一个字,画出的每一幅画,都成了帝国最后的挽歌;他在宫闱中享受的每一刻欢愉,都在加速着王朝的崩塌。

元符三年腊月,汴梁下起了一场大雪。赵佶登上宣德楼,看着楼下银装素裹的京城,兴致大发,挥毫写下《瑞雪图》,并题诗一首:“瑞雪兆丰年,江山万里闲。朕躬承天祐,西海尽欢颜。”

他不知道,这场大雪,并非丰年之兆,而是寒冬的开始。二十年后,靖康之耻,金军南下,汴梁城破,他与儿子钦宗被俘,北宋灭亡。而1100年的这场登基大典,这场宫墙博弈,这场艺术家皇帝的日常,都成了历史的尘埃,只留下无尽的叹息。

1100年,赵佶登基,北宋的黄昏,己然降临。



    (http://www.220book.com/book/XAU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周家一百七十将 http://www.220book.com/book/XAU1/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