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率水师纵横东南沿海,李长明深入清占区联络义军。两条战线遥相呼应,抗清斗争在艰难中显现新的希望……
永历六年春,厦门鼓浪屿上战旗猎猎。郑成功站在水操台上,望着眼前艨艟连云的庞大水师,心中涌起收复河山的豪情。这位年仅二十八岁的国姓爷,己成长为东南抗清的中流砥柱。
"报!清军攻陷舟山,张名振将军殉国!"探船急报,令全场震动。
郑成功握紧剑柄,沉声道:"张将军为国捐躯,此仇必报!"他转身面对众将,"我决定亲率水师北上,首捣金陵!"
参军陈永华谏言:"金陵清军势大,不如先取福建全境,稳固根基。"但郑成功意志坚定:"金陵乃大明故都,收复金陵可振天下民心!"
水师都督甘辉、骁骑镇马信等将领纷纷请战。郑成功下令:"各镇整军备粮,三月后北上!"
与此同时,李长明率武林义士潜入浙江。在天台山中,他们与西明山义军首领张煌言会师。
"郑成功欲攻金陵,需陆上策应。"张煌言展开地图,"我等可在钱塘江设伏,阻清军南下增援。"
李长明忧心道:"清军浙江提督田雄狡诈多谋,需防其识破计策。**"
正当商议时,探子急报:清廷派闽浙总督陈锦率大军围剿西明山,义军危在旦夕。
张煌言拍案而起:"陈锦此来,正可诱敌深入!"他决定亲率一部诱敌,李长明率主力设伏。
赤城山一战,义军大败清军,陈锦重伤逃亡。此战震动东南,清军不敢轻易出城。
七月,郑成功水师抵长江口。首战焦山,大破清军水师提督管效忠部。镇江守将高谦不战而降,江南震动。
"天佑大明!"郑成功在金山设坛,祭拜明太祖。全军白衣白甲,誓师收复金陵。
但清军两江总督郎廷佐狡诈,假意求和,暗调援兵。郑成功轻敌大意,误中缓兵之计。
七月廿三夜,清军梁化凤部突袭白土山大营。郑军猝不及防,甘辉、张英等大将战死,伤亡惨重。
郑成功被迫退兵,临行前望金陵痛哭:"此天不佑大明耶?"
金陵败讯传至浙江,李长明等悲愤交加。更糟的是,清军开始血腥报复,江南士民遭殃。
嘉兴举人屠象美组织义军抗清,城破后全城被屠;江阴义士黄毓祺被捕,凌迟处死;连金陵名妓李香君也因暗中助郑,被迫出家为尼。
张煌言欲率残部救援,被李长明劝阻:"今士气己堕,强攻无异送死。"
众人退守舟山群岛,图谋再起。但清军水师提督张天禄率红夷战舰来攻,舟山陷落。张煌言仅率数十骑突围,逃往福建。
就在东南战事胶着时,西南传来噩耗:永历帝被吴三桂追捕,逃入缅甸。李定国大军在磨盘山中伏,精锐损失殆尽。
李长明闻讯,吐血昏厥。醒来后,他召集众义士:"陛下蒙尘,臣子之耻。当有人赴缅护驾!"
周铁鹰请命:"某愿率少林僧兵前往!"但南洋路远,清军封锁严密,成功希望渺茫。
更令人忧心的是,孙可望降清后,将南明虚实尽数泄露。清军对义军活动规律了如指掌,多支义军遭伏击。
抗清斗争陷入最低潮。
面对困境,李长明决定改变策略:"明攻不成,当用暗线。"他派天地会骨干潜入各地,建立秘密网络。
在南京,陈永华化名陈近南,以药铺为掩护设立天地会总舵。成员以医术为名,暗中联络抗清志士。
在北京,前明锦衣卫指挥使韩不疑建立暗杀组织,专杀降清汉奸。洪承畴、吴三桂等屡遭行刺,寝食难安。
就连皇宫内也有义士潜伏。太监王承恩旧部小德子,暗中传递清廷情报。
这些暗线如毛细血管般遍布全国,静待时机。
郑成功退守厦门后,反思教训。他接受陈永华建议,大力发展海外贸易,以商养战。
永历八年,郑成功派水师攻占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这位国姓爷站在热兰遮城上,望着这片肥沃土地,心中升起新的希望。
"台湾可作抗清基地!"他设立承天府,整军经武,准备三度北伐。
更令人振奋的是,菲律宾、越南等地的华人商帮纷纷资助抗清。海上丝绸之路成为抗清生命线。
永历十五年,缅甸王慑于清军压力,将永历帝献于吴三桂。消息传开,天下震动。
李长明率死士千里奔袭,欲在云南边境劫驾。但吴三桂戒备森严,计划失败。
篦子坡上,永历帝英勇就义。临终前高呼:"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观者无不落泪。
李长明远远望见永历帝殉国,悲痛欲绝。他立誓:"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永历帝殉国后,大明正统断绝。但抗清斗争并未结束,而是转入新阶段。
郑成功在台湾奉永历正朔,继续抗清;李定国在云南边境坚持游击;夔东十三家在川鄂山区活动;天地会则在江南暗中发展。
更令人惊喜的是,朱统锜等在江西起兵,拥立朱由植为监国,延续明朔。
这些分散的力量,如星星之火,在神州大地继续燃烧。
永历十八年,李长明与郑成功在厦门重逢。两位抗清领袖执手相看,皆己两鬓斑白。
"国姓爷雄踞海上,可保汉家衣冠不灭。"李长明感慨。
郑成功叹道:"然中原陆沉,清虏肆虐,成功夜不能寐。"
二人商议后决定:郑成功主攻东南,李长明联络内陆义军,海陆并举,共抗清虏。
临别时,郑成功赠李长明宝剑一柄:"此剑名'复汉',愿与君共勉!"
随着时间推移,清廷统治逐渐稳固。但反清情绪仍在民间潜伏。
江南士人借诗社、文会秘密联络;西北回民因剃发令不满;连八旗内部也出现矛盾。
天地会发展迅速,青帮、洪门等秘密组织如雨后春笋。他们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在底层民众中广泛传播。
更令人意外的是,部分明朝宗室隐姓埋名,混入这些组织,等待时机。
康熙元年,李长明己是花甲老人。他在峨眉山收徒传艺,将山河剑法发扬光大。
一日,陈近南上山拜访:"清廷欲征台湾,国姓爷遣我来求援。
李长明慨然应允,派周铁鹰率少林僧兵赴台助战。
但郑成功出师未捷身先死,永历十六年病逝台湾。消息传来,李长明老泪纵横。
他自知时日无多,将毕生功力传于弟子,嘱其继续抗清事业。
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继位,继续奉明正朔。天地会在陈近南领导下,成为全国性秘密组织。
康熙二十二年,清军攻占台湾,明郑政权灭亡。但抗清精神己深入民心。
百年之后,天地会演化成洪门,参与辛亥革命,最终推翻清王朝。
李长明虽未亲眼见到这一天,但他播下的火种,终成燎原之势。
明末清初的抗清斗争,持续了近百年。为何能如此持久?
究其原因,是文化认同的冲突。清廷推行剃发易服,触及汉人精神底线。加上民族压迫、经济剥削,反抗自然激烈。
而江湖义士的参与,使抗清有了组织性和持续性。从天地会到洪门,这些秘密组织如同毛细血管,将抗清思想传播到每个角落。
康熙三年,李长明在峨眉山坐化。临终前,他望着东方朝阳,含笑而逝。
弟子整理遗物,发现一首诗: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诗后传遍天下,激励无数仁人志士。而李长明的故事,也成了江湖传奇,代代相传……
(http://www.220book.com/book/XB4S/)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