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痕》第一卷:焦土烙印?第八章 雪野驰援:村落里的生死转移(第三部分?故土难离与信念铸魂)
雪还在下,落在村民们的棉帽上、肩头,很快积了薄薄一层,像给每个人披了件易碎的白纱。队伍走得很慢,不是因为雪深难行,是没人舍得把脚步迈得太快 —— 西王村的轮廓还在身后的雪雾里若隐若现,那几间冒黑烟的房子像扎在心里的刺,连风里都裹着焦糊的味道,勾得人忍不住回头。
王大叔走在队伍中间,手里攥着个缺了口的粗瓷碗,碗沿磨得发亮 —— 这是他爹传下来的,陪了他西十多年,刚才从火里抢出来时,碗底还沾着没烧尽的麦秸。他走几步就回头望一眼,棉鞋在雪地里拖出长长的印子,像在跟土地较劲。“我的牛还在栏里呢……” 他突然喃喃出声,声音发颤,“那牛能耕地,能拉车,鬼子要是看到了,肯定会杀了吃肉……”
旁边的李大婶抹着眼泪,怀里抱着个布偶 —— 是她孙女小花的,昨天晚上还抱着睡觉,今天转移时太急,只抓了这一个物件。“俺家的纺车还在屋里,那是俺嫁过来时俺娘给的陪嫁,还有炕头的那筐棉花,俺纺了半年,还没给小花做棉袄呢……” 她越说越哭,肩膀抖得厉害,连怀里的布偶都跟着晃。
队伍里的抽泣声慢慢多了起来。张老汉拄着拐杖,停下来往村里望,雪落在他花白的胡子上,很快化成水:“俺不走了,俺这把老骨头,走也走不动,留在村里还能给鬼子添点麻烦 —— 他们要粮,俺就说不知道;要找抗日的,俺就说没见过,总比连累大家强。”
“张大爷,您不能留下!” 赵铁山赶紧跑过去,扶住他的胳膊,“鬼子要是看到您,肯定会打您,您要是出事了,小花谁照顾啊?”
张老汉摆了摆手,拐杖戳在雪地里,发出 “笃笃” 的响:“小花有她娘呢,俺这老东西没用了,留在村里还能拖拖鬼子的时间,你们带着年轻人走,以后还能回来种地,重建村子。”
他这话一出,几个年纪大的村民也停下脚步,纷纷说 “俺也留下”“俺也不走了”。队伍一下子乱了,前面的人回头看,后面的人往前挤,雪地里的脚印乱成一团,连带着几个孩子都被吓得哭了起来。
张卫国心里发紧,他知道村民们不是真的想留下,是舍不得家 —— 那几间土房,几亩耕地,几样旧物件,都是他们一辈子的念想,现在说丢就丢,心里肯定像被剜了块肉。他走到队伍中间,拍了拍手,声音尽量放柔:“大家先别慌,听我说几句。”
队伍慢慢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张卫国看着他们冻得发红的脸,看着他们手里攥着的旧物件,想起自己在北大营时,怀里揣着的叔给的照片 —— 那也是他的念想,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我知道大家舍不得家,” 张卫国的声音带着点沙哑,却很清晰,“我叔在沈阳城开粮行,那是我爹传下来的,去年鬼子来了,粮行被查了三次,陈粮被拉走,账本被烧了,我叔也差点被抓。他跟我说,粮行没了可以再开,房子没了可以再盖,但要是人没了,要是骨气没了,就什么都没了。”
他从怀里掏出那张照片,照片边缘己经磨得发白,上面是他和叔在粮行门口的合影:“这张照片我揣了一年,不管是在北大营挨饿,还是在黑松林跟鬼子拼,我都带着它。我知道,只要我活着,只要我还能打鬼子,总有一天能回到粮行,跟我叔一起,再给百姓们送粮。”
赵铁山也走过来,手里拿着块烧焦的木片 —— 是从西王村灶房里捡的,上面还能看到他之前帮着劈柴时留下的刀痕:“大家还记得上个月吗?我跟王大爷来村里,张大爷给我煮的红薯,李大婶给我缝的布鞋底,还有小花给我唱的儿歌。那时候咱们多好啊,晚上能在炕上睡觉,白天能在地里种地,不用怕鬼子来查,不用怕房子被烧。”
他把木片举起来,雪落在上面,露出里面的木纹:“可现在呢?鬼子烧了咱们的房子,抢了咱们的粮食,还要杀咱们的人。咱们要是留下,要是怕了,鬼子只会更嚣张,以后咱们的孩子,咱们的孙子,都要被鬼子欺负,都要过着躲躲藏藏的日子,连个安稳的家都没有。”
王大叔攥着粗瓷碗,手指因为用力而发白。他想起去年秋天,他用这碗给鬼子盛过粥,鬼子嫌粥稀,把碗摔在地上,还踢了他一脚;想起昨天晚上,他在灶房里用这碗给小花盛红薯,小花笑着说 “爷爷,真甜”。他突然把碗举起来,声音带着哭腔却很坚定:“俺不走了不行!俺要跟着你们打鬼子!俺要把俺的牛抢回来,把俺的房子盖起来,俺不能让小花以后过苦日子!”
李大婶也停止了哭泣,把布偶塞进怀里,抹了把眼泪:“俺也打鬼子!俺虽然是个女人,不能扛枪,但是俺能给你们缝衣服,能给你们煮吃的!俺要让鬼子知道,咱们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张老汉看着大家,突然笑了,把拐杖往雪地里一戳:“好!俺也跟你们走!俺虽然老了,但是俺能给你们望风,能给你们讲故事,俺要看着鬼子被赶出去,看着咱们的村子重建起来!”
队伍里的气氛慢慢变了,抽泣声变成了咬牙的声音,原本低垂的头慢慢抬了起来,手里的旧物件不再是不舍的象征,反而成了坚定的信念 —— 那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根,他们要保护它,要把鬼子赶出去,要回来重建它。
赵铁山从怀里掏出几个红薯,分给大家:“大家先吃点红薯,暖暖身子,咱们快到山洞了,那里有火,有吃的,等咱们安顿下来,就跟鬼子拼,把咱们的家抢回来!”
村民们接过红薯,虽然冻得有些硬,却吃得格外香。小花从李大婶怀里探出头,手里拿着布偶,对张卫国说:“叔叔,等把鬼子赶出去,你还能陪我玩吗?”
张卫国蹲下来,摸了摸小花的头,笑着说:“能!到时候叔叔还能陪你在村里的晒谷场上玩,还能给你买糖吃,好不好?”
小花点点头,把布偶举起来:“好!那咱们拉钩,不能骗人!”
张卫国伸出手,跟小花拉了钩,手指触到她冻得发红的小手,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力量 —— 他不仅要为自己的叔,为自己的粮行而战,还要为这些村民,为小花这样的孩子而战,要让他们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安稳地吃饭,安稳地睡觉,安稳地玩耍。
队伍继续往前走,速度比之前快了很多。张老汉走在前面,拐杖拄得很稳,还时不时回头喊 “大家跟上,别掉队”;王大叔把粗瓷碗揣在怀里,脚步迈得很大,像在跟鬼子较劲;李大婶抱着布偶,嘴里哼着儿歌,给身边的孩子打气。
雪还在下,却不再那么冷了。风里的焦糊味慢慢淡了,取而代之的是红薯的甜香,是村民们的说话声,是坚定的脚步声。张卫国和赵铁山走在队伍的两侧,看着身边的村民,看着他们眼里的光,心里满是欣慰 —— 他们不仅把村民转移了出来,还把抗日的信念种在了他们心里,这比任何武器都重要。
快到山洞时,远远看到老郑带着几个弟兄在雪地里等着。他们看到队伍,赶紧跑过来,递过来热水和干粮:“大家快进山洞,里面生了火,暖和得很!”
村民们走进山洞,里面果然很暖和,火堆烧得正旺,地上铺着干草,还有几个弟兄在煮粥,香味飘得很远。张老汉坐在火堆旁,把拐杖放在身边,看着大家吃粥,脸上露出了笑容;李大婶抱着小花,给她喂粥,眼里再也没有了之前的悲伤;王大叔拿着粗瓷碗,盛了碗粥,喝得很香,好像在品尝世界上最好的美味。
张卫国和赵铁山站在山洞门口,看着外面的雪,心里满是坚定。他们知道,这次转移只是开始,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困难,更多的危险,但是只要村民们团结起来,只要抗日的信念还在,他们就一定能把鬼子赶出去,一定能让村民们回到自己的家,重建自己的村子。
“你说,咱们以后还能回到西王村吗?” 赵铁山突然问,声音很轻。
张卫国看着他,笑了笑:“当然能!等咱们把鬼子赶出去,咱们就帮村民们盖新房子,种新地,让西王村比以前更热闹,更兴旺。到时候,咱们还能在村里的晒谷场上吃红薯,听小花唱歌,好不好?”
赵铁山点点头,眼里满是希望。他摸了摸怀里的木片,又摸了摸腰后的刺刀,心里突然充满了力量 —— 他要跟着张卫国,跟着李团长,跟着所有抗日的弟兄,一起打鬼子,一起保护百姓,一起为了安稳的日子而战。
山洞里的笑声慢慢多了起来,盖过了外面的风雪声。村民们互相分享着干粮,互相安慰着,互相鼓励着。他们知道,虽然现在离开了家,但是只要他们团结一心,只要他们坚持抗日,总有一天,他们能回到自己的故土,重建自己的家园,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
而此刻的西王村,鬼子们正在村里搜查,却只看到被烧毁的房子,空荡荡的牛栏,还有雪地里凌乱的脚印。他们不知道,那些他们以为会害怕、会屈服的村民,己经在雪地里埋下了抗日的种子,己经在心里燃起了坚定的信念,只要时机成熟,这些种子就会发芽,这些信念就会变成力量,把他们赶出这片土地,赶出中国。
雪还在下,却不再是寒冷的象征,而是希望的象征。它覆盖了村民们的脚印,却盖不住他们的信念;它冻结了土地,却冻不住他们的热血。张卫国和赵铁山站在山洞门口,看着远处的雪野,心里满是对未来的期盼 —— 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只要团结一心,总有一天,这片焦土会开出鲜花,百姓们会过上安稳的日子,而他们,会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守护着这份希望,首到胜利的那一天。
作者“星之路途”推荐阅读《铁痕》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XB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