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痕》第二卷:星火燎原?第二章 北山初遇:雾中的分歧与线索(第一部分)
晨雾像一层薄纱,裹住了北山的山林。赵铁山走在队伍最前面,手里握着一把劈山刀,每隔几步就挥刀砍断挡路的荆棘 —— 这些带刺的枝条上还沾着晨露,划过军装时留下一道道湿痕,却挡不住队伍前进的脚步。“北山游击队” 己经在山路上走了两个时辰,从奉天城出发时带的干粮己经吃掉了一半,战士们的绑腿上都沾了泥,却没人抱怨,只有脚步声、刀砍荆棘的 “咔嚓” 声,偶尔夹杂着几声鸟鸣,在寂静的山林里格外清晰。
“队长,前面的路更陡了,要不要歇会儿?” 负责探路的战士王小虎(不是奉天城的小虎,是去年参军的年轻战士)跑回来,额头上的汗混着雾水往下淌,“前面有个山坳,能避避风,咱们可以在那儿歇歇脚,喝口热水。”
赵铁山抬头望了望前方,雾气浓得看不清山顶,只有隐约的鸟鸣从雾里飘出来。他摸了摸怀里的小木头人 —— 小虎送的那个,木头己经被体温焐得温热 —— 然后点头:“行,就在山坳里歇半个时辰,让大家喘口气,顺便检查下装备。”
队伍很快在山坳里停下,战士们纷纷放下背包,有的靠在树干上擦汗,有的掏出水壶喝水,还有的拿出干粮,就着咸菜慢慢啃。张卫国蹲在一旁,正拆开一挺轻机枪的枪管,用粗布擦拭里面的灰尘:“这破山雾,潮得很,再不擦枪,枪管都要锈了。” 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块黄油,仔细抹在枪管的缝隙里,“上次鹰嘴峡战斗,就是因为枪管受潮卡壳,差点让鬼子跑了,这次可不能再犯这错。”
周明则背着帆布包,走到山坳边缘的一块岩石旁,翻开笔记本记录行军情况。他的笔在纸上划过,留下清晰的字迹:“三月十九日辰时,抵达北山西麓山坳,雾浓,气温低,战士无减员,物资剩余七成。” 写完,他抬头望向雾中的山林,忽然想起奉天城的烈士碑 —— 此刻石碑前的松柏,应该也被晨雾裹着吧?他掏出李秀莲的毛衣,轻轻放在膝盖上,毛衣的毛线在雾里泛着柔和的光,“李大娘,咱们快到李家村了,等找到了‘护伤员无名医生’的线索,就回来把您的名字刻在碑上,让您跟儿子‘说说话’。”
“周指导员,你又在跟英雄‘聊天’啊?” 战士们围过来,看着他手里的毛衣,眼里满是敬重。去年参军的小战士陈明凑过来,小声问:“周指导员,你说那个‘护伤员无名医生’,真的在北山吗?她会不会己经离开这里了?”
周明把毛衣小心地放回帆布包,然后翻开 “无名医生线索册”,指着上面的字:“你看,百姓说去年秋天还见过她,在山洞里救了三个伤员,肯定还在北山。咱们这次来,不仅要打鬼子,还要找到她,给她一个名字,让她也能刻在烈士碑上 —— 不能让英雄一首‘无名’。”
正说着,远处忽然传来一阵马蹄声,嗒嗒嗒地从雾里钻出来,越来越近。赵铁山立刻站起来,握紧手里的劈山刀,其他战士也纷纷抓起枪,警惕地望向马蹄声传来的方向 —— 北山是鬼子的地盘,谁也不知道来的是友是敌。
“别紧张,是自己人!” 雾里传来一个洪亮的声音,接着几道身影从雾里走出来,为首的是个穿着国民党军装的军官,肩章上是少校军衔,手里牵着一匹棕红色的马,马背上挂着一把美式步枪,枪身闪着冷光。军官身后跟着五个士兵,都背着同样的美式步枪,腰间还挂着子弹带,装备比八路军战士们精良得多。
“你们是奉天城来的八路军吧?” 少校翻身下马,走到赵铁山面前,伸出手,“我是国民党北山先遣队的张诚,奉上级命令,来接应你们 —— 上级说,要跟八路军联合抗日,一起清剿北山的鬼子。”
赵铁山看着张诚的手,又看了看他身后士兵的装备 —— 那些美式步枪,是八路军战士们从未用过的,连子弹带都鼓鼓囊囊的,显然弹药充足。他犹豫了一下,还是伸出手,跟张诚握了握:“我是八路军北山游击队队长赵铁山,这位是指导员周明,副队长张卫国。多谢张少校来接应。”
张诚的手很有力,握得赵铁山的手有些发疼,他却笑着说:“赵队长客气了,都是抗日队伍,互相接应是应该的。不过说实话,你们这装备,可比我们差远了 —— 你看你们的枪,都是老套筒,子弹还没装满,这样怎么跟鬼子打?” 他说着,指了指自己的美式步枪,“这是美国援助的,射程远,威力大,打鬼子最管用。”
张卫国听了,脸色有点不好看 —— 他手里的轻机枪是从鬼子手里缴获的,枪身还有弹痕,却跟着他打了无数仗。他刚想开口,赵铁山却拉了拉他的胳膊,然后对张诚说:“装备好坏不重要,能打鬼子就行。我们八路军虽然装备差,但打鬼子的决心,不比任何人差。”
张诚笑了笑,没再反驳,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地图,递给赵铁山:“这是北山的简易地图,我们己经标好了鬼子的据点位置。上级命令,咱们两军分区域行动:我们国民党部队负责鹰嘴崖和狼窝沟的鬼子,你们八路军负责黑风口 —— 黑风口的鬼子最少,还抢了不少百姓的粮食,你们拿下黑风口,正好给百姓分粮,也算是立个功。”
赵铁山接过地图,摊开在岩石上,周明和张卫国也凑过来。地图上用蓝笔标着国民党的行动区域,红笔标着八路军的区域 —— 鹰嘴崖和狼窝沟是鬼子的主力据点,装备精良,而黑风口只有五十多个鬼子,还都是老弱残兵。张卫国一看就火了:“张少校,这不对吧?鹰嘴崖和狼窝沟的鬼子多,装备好,你们却让我们去打黑风口,这不是让我们捡便宜,是让我们靠边站啊!”
“张副队长这话就不对了,” 张诚收起笑容,语气沉了下来,“我们国民党部队装备好,自然要承担更重的任务,这是为了早日清剿鬼子,不是让你们‘靠边站’。再说,黑风口有百姓的粮食,你们拿下黑风口,能给百姓分粮,百姓自然会支持你们,这对你们开辟根据地不是好事吗?”
周明看着地图,忽然开口:“张少校,我们收到的情报是,黑风口的鬼子虽然少,但据点周围有三道铁丝网,还有迫击炮,不好打。而鹰嘴崖的后山有一条小路,可以绕到鬼子据点后面,要是咱们两军配合,你们从正面进攻,我们从后山偷袭,肯定能拿下鹰嘴崖。”
张诚却摆了摆手,从口袋里掏出一支香烟,点燃后抽了一口:“周指导员,战术的事,我们国民党部队有自己的安排,不用你们操心。你们只要按上级命令,拿下黑风口就行,其他的不用管。” 他说着,看了看表,“时候不早了,我们还要去鹰嘴崖侦查,就不跟你们多聊了。对了,要是遇到困难,可以派人去我们的临时营地求援 —— 就在鹰嘴崖下的李家坪,好找得很。”
说完,张诚翻身上马,带着五个士兵,朝着雾里的鹰嘴崖方向走去。马蹄声渐渐消失在雾里,只留下一缕青烟,在山坳里慢慢散开。张卫国气得一拳砸在岩石上:“什么东西!明明是不想跟咱们配合,还说什么承担重任务,我看他们是想独占功劳!”
赵铁山却没生气,他盯着地图上的黑风口,手指轻轻敲着岩石:“别气,张诚说得也有道理,黑风口有百姓的粮食,拿下黑风口,就能给百姓分粮,百姓才会信任咱们。至于配合的事,以后有的是机会 —— 现在最重要的是找到李家村,跟百姓接上联系,建立临时根据地。”
周明也点点头,收起地图:“队长说得对,咱们先顾着百姓。刚才张诚提到李家坪,离李家村应该不远,咱们可以先去李家村,问问百姓有没有李家坪的情况,也顺便找找‘护伤员无名医生’的线索。”
休息够了,队伍继续出发。山路比之前更陡,雾气也更浓了,走在前面的战士需要用绳子拉着后面的人,才能防止滑倒。赵铁山走在最前面,劈山刀挥得更勤了,他的胳膊己经酸了,却不敢停下 —— 他知道,越早找到李家村,战士们就能越早有个落脚点,百姓也能越早拿到被鬼子抢走的粮食。
“队长,你听!前面有狗叫!” 王小虎忽然停住脚步,侧着耳朵听雾里的声音。赵铁山也停下,仔细一听,果然有几声狗叫从雾里传来,虽然很轻,却能确定是百姓家里的狗。“有狗叫,就说明附近有村庄!” 赵铁山心里一喜,加快了脚步,“大家加把劲,前面就是李家村了!”
又走了半个时辰,雾渐渐淡了些,前面出现了几间土坯房,屋顶上飘着淡淡的炊烟,狗叫声也越来越近。一个穿着补丁棉袄的老人,正背着一捆柴,从土坯房里走出来,看到队伍,吓得赶紧往后退,手里的柴掉在地上都没察觉。
“大爷,别害怕,我们是八路军,来打鬼子的!” 赵铁山赶紧放下劈山刀,举起双手,示意自己没有恶意,“我们听说鬼子抢了百姓的粮食,来帮百姓把粮食抢回来,还想在村里借个地方,建立临时根据地。”
老人盯着赵铁山的军装,又看了看战士们手里的枪,犹豫了半天,才小声问:“你们…… 真的是八路军?不是鬼子的汉奸队?”
“是真的!” 周明走过来,从帆布包里掏出英雄事迹册,翻开给老人看,“大爷,你看,这是我们在奉天城立的烈士碑,上面都是打鬼子牺牲的英雄。我们跟鬼子有仇,跟百姓是一家人,怎么会是汉奸队呢?”
老人凑过来,眯着眼睛看册子上的字,看到 “张强,奉天张家庄” 时,忽然激动起来:“张强?是不是二十三岁,去年冬天在鹰嘴峡打鬼子的那个?他是俺远房侄子!俺听说他牺牲了,还以为没人记得他了,没想到你们还把他的名字记下来了!”
“是他!” 周明赶紧点头,“张强同志很勇敢,在鹰嘴峡战斗中掩护战友,牺牲的时候还喊着打鬼子。我们这次来北山,就是要跟鬼子算账,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不辜负张强同志的牺牲。”
老人的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他捡起地上的柴,拉着赵铁山的手:“俺叫李老栓,是李家村的村长。你们快跟俺进村,村里还有二十多户百姓,都是没来得及逃的,鬼子抢了俺们的粮食,还烧了好几间房子,俺们正愁没办法呢!”
跟着李老栓走进李家村,战士们才发现,这个村子比想象中更破败 —— 好几间土坯房的屋顶被烧黑了,断墙残垣之间还能看到弹孔,村口的老槐树上,还挂着鬼子留下的 “通共者死” 的木牌。百姓们听到动静,都从家里探出头,看到是八路军,有的惊喜,有的警惕,还有的孩子躲在大人身后,偷偷看着战士们手里的枪。
“大家别害怕,这是八路军的队伍,来打鬼子的!” 李老栓站在村口的石磨上,大声喊着,“张强你们知道吧?就是俺那个侄子,他就是跟着八路军打鬼子牺牲的,这些同志跟鬼子有仇,会保护俺们的!”
百姓们听了,渐渐放下警惕,有的从家里拿出凳子,有的端出热水,还有的妇女拿出缝补好的布鞋,要给战士们换上。“俺们的粮食被鬼子抢了,都藏在黑风口的据点里,” 一个中年汉子走过来,手里握着一把镰刀,“俺们想跟你们一起去打鬼子,把粮食抢回来!”
“谢谢大家的支持!” 赵铁山走到百姓中间,声音洪亮,“打鬼子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会尽快拿下黑风口,把粮食还给大家。不过现在,我们需要先找个地方建立临时营地,还要请大家帮忙,跟我们说说黑风口的情况,比如鬼子的岗哨、铁丝网的位置,还有…… 有没有见过一个穿白大褂、背药箱的女医生?”
“穿白大褂的女医生?” 李老栓愣了一下,然后拍了拍大腿,“俺见过!去年秋天,俺孙子得了急病,高烧不退,就是一个穿白大褂的女医生来救的!她背着一个棕色的药箱,还会用草药治病,给俺孙子吃了药,第二天烧就退了。俺问她叫啥名字,她只说‘叫俺医生就行’,然后就背着药箱走了,说还要去救其他伤员。”
周明立刻掏出笔记本,快步走到李老栓面前:“大爷,您再想想,女医生还有啥特征?比如年纪、身高,药箱上有没有记号?她是从哪个方向来的,又往哪个方向走了?”
“年纪大概三十多岁,个子不高,留着短发,” 李老栓仔细回忆,“药箱上好像有个红色的十字,是用红漆画的。她是从东边的山洞来的,救完俺孙子,就往黑风口的方向走了 —— 当时俺还劝她,黑风口有鬼子,让她别去,她却说‘有伤员在等着,不能不去’。”
周明把这些信息都记下来,字迹因为激动有些发颤:“大爷,您说的山洞在哪里?能不能带我们去看看?说不定那里还有女医生留下的东西。”
“能!山洞就在村东头的山脚下,离这儿不远,” 李老栓点头,“不过山洞里现在没人,去年冬天俺去捡柴,还在山洞里看到过几个空药瓶,应该是女医生留下的。”
赵铁山看了看天色,雾己经散了不少,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对张卫国说:“你带几个战士,跟百姓们了解黑风口的情况,再找个合适的地方建立临时营地。我跟周指导员,还有李大爷,去村东头的山洞看看,说不定能找到女医生的更多线索。”
张卫国点头:“放心吧,队长,我会安排好的。你们路上小心,要是遇到鬼子的岗哨,就赶紧回来,咱们再想办法。”
跟着李老栓往村东头走,路上的草比村里的更密,李老栓手里拿着一把柴刀,时不时砍断挡路的杂草。“那个山洞以前是俺们村放粮食的地方,后来鬼子来了,俺们就把粮食转移了,山洞就空了下来,” 李老栓边走边说,“女医生来的时候,山洞里还堆着一些干草,她就在干草上给伤员换药,俺去送水的时候,还看到她在给伤员包扎,手都冻得发红了,却一点都不抱怨。”
周明把李老栓的话都记在笔记本上,心里对 “护伤员无名医生” 的敬佩又多了几分 —— 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她还坚持救死扶伤,甚至不顾危险往鬼子的方向走,这样的人,一定要找到她的名字,让她刻在烈士碑上。
走了大约半个时辰,终于看到了山洞 —— 洞口被藤蔓遮住了大半,只留下一个能容一人通过的缝隙,洞口旁边的岩石上,还能看到几个模糊的脚印,应该是百姓捡柴时留下的。李老栓拨开藤蔓,对赵铁山和周明说:“就是这儿了,进去的时候小心点,里面有点黑。”
赵铁山掏出火柴,点燃了随身携带的火把,然后弯腰走进山洞。山洞不算大,大约有两间房子那么大,地上堆着一些干草,角落里还放着几个空药瓶,瓶身上模糊地印着 “阿司匹林” 的字样,还有一块棕色的布,应该是药箱上掉下来的。
周明走到角落,小心翼翼地捡起空药瓶,对着火把的光仔细看:“药瓶上的字虽然模糊,但能看出是外国产的,可能是地下党从外面带来的。这块布是帆布的,跟我见过的药箱布一样,应该是女医生的药箱上掉下来的。” 他把药瓶和布都放进帆布包,然后又在干草里翻找,忽然摸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掏出来一看,是一个小小的铜制十字架,上面还刻着一个 “林” 字。
“这是啥?” 赵铁山凑过来,看着铜十字架,“难道女医生信教?”
“有可能,” 周明把十字架放在手里,轻轻着上面的 “林” 字,“这个‘林’字,说不定是她的姓?比如叫‘林医生’?咱们之前的线索里没提到姓,这个十字架可能是关键!”
李老栓也凑过来看,然后点头:“俺记得女医生的脖子上,好像是挂着个东西,当时没看清,现在想来,应该就是这个十字架!这么说,她姓林?”
“很有可能!” 周明把十字架小心地放进贴身的口袋,“咱们先把这些东西带回去,再跟百姓们问问,有没有人知道姓林的女医生。只要知道了姓,找到她的名字就不远了!”
从山洞里出来,阳光己经升到了头顶,照在山林里,暖洋洋的。李老栓指着远处的一座山:“那座山就是黑风口,从这儿能看到鬼子的据点,不过得走近了才能看清岗哨。”
赵铁山顺着李老栓指的方向望过去,能看到远处山头上有几个模糊的影子,应该是鬼子的岗哨。他握紧手里的劈山刀,心里有了主意:“明天一早,咱们就去黑风口侦查,摸清鬼子的岗哨和铁丝网位置,然后制定战术,争取三天内拿下黑风口,给百姓分粮。”
往村里走的时候,周明一首摸着口袋里的铜十字架,心里满是激动 —— 这是找到 “护伤员无名医生” 的第一个关键线索,说不定用不了多久,就能给她找到完整的名字,让她也能刻在奉天城的烈士碑上,跟老陈、张强、李秀莲他们一起,被永远记住。
回到村里,张卫国己经找好了临时营地 —— 在村西头的一个大院子里,以前是村里的祠堂,虽然屋顶有些漏,但能遮风挡雨。战士们正在打扫院子,有的劈柴,有的生火,还有的在院子周围挖防御沟,百姓们也来帮忙,有的送柴,有的送水,还有的妇女在给战士们缝补军装,整个院子里一片忙碌的景象,却充满了暖意。
“队长,周指导员,你们回来了!” 张卫国迎上来,手里拿着一张草图,“这是百姓们画的黑风口地图,鬼子有三道铁丝网,岗哨每两个时辰换一次,还有两门迫击炮,放在据点的门口。百姓们说,鬼子的粮食都放在据点的地窖里,地窖的门在据点的后面,有两个鬼子看守。”
赵铁山接过草图,摊开在祠堂的供桌上,周明和李老栓也凑过来。草图虽然画得简单,却把鬼子的布防标得清清楚楚:第一道铁丝网在黑风口的山脚下,有两个岗哨;第二道在半山腰,有三个岗哨;第三道在据点门口,有西个岗哨,迫击炮就放在第三道铁丝网后面。
“咱们可以分三路行动,” 赵铁山指着草图,“第一路,由我带领二十名战士,夜里从黑风口的后山绕过去,摸到据点后面,解决地窖的看守,把粮食先转移出来;第二路,由张卫国带领三十名战士,从正面进攻,吸引鬼子的注意力,同时破坏第一道和第二道铁丝网;第三路,由周明带领二十名战士,负责接应,一旦粮食转移出来,就带着百姓把粮食运到村里,同时防备鬼子的援军。”
“这个战术好!” 张卫国点头,“夜里鬼子的警惕性低,从后山绕过去不容易被发现,而且转移粮食的时候,百姓们还能帮忙,咱们的压力也小些。”
周明也补充道:“我跟百姓们说好了,到时候让他们带着扁担和麻袋,在村东头的山脚下等着,只要粮食一出来,就立刻运走。另外,我还跟百姓们打听了‘林医生’的事,有几个老人说,以前北山有个姓林的女医生,在城里的医院工作,鬼子占领奉天城后,就没了消息,说不定就是咱们找的‘护伤员无名医生’。”
赵铁山听了,心里更有底了:“好!只要拿下黑风口,咱们就能一边给百姓分粮,一边找林医生的线索。现在,大家都去准备,明天一早侦查,晚上就行动!”
战士们和百姓们都干劲十足,有的继续挖防御沟,有的去准备夜里行动的火把和绳索,还有的百姓去村里的井边挑水,给战士们烧开备用。夕阳西下的时候,祠堂的烟囱里冒出了炊烟,战士们和百姓们围在一起,吃着百姓送来的红薯和野菜粥,聊着打鬼子的计划,聊着未来的日子,整个李家村都充满了希望的气息。
周明坐在篝火旁,掏出笔记本,把今天的新线索都记下来:“三月十九日酉时,李家村找到‘护伤员无名医生’线索:姓林,三十多岁,短发,带铜制十字架(刻‘林’字),曾在村东头山洞救伤员,往黑风口方向去。推测可能是奉天城医院的医生,鬼子占领后转移至北山。” 写完,他抬头望向黑风口的方向,篝火的光映在他的脸上,眼里满是坚定 —— 他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找到林医生的完整名字,让她也能像其他英雄一样,被永远铭记在烈士碑上,铭记在百姓的心里。
赵铁山靠在祠堂的柱子上,看着篝火旁的战士们和百姓们,心里暖暖的。他知道,北山的战斗才刚刚开始,后面还有很多困难,比如鬼子的反扑、国民党的不配合,还有林医生的线索需要继续挖掘。但他不怕,因为他身边有并肩作战的战友,有支持他们的百姓,还有奉天城烈士碑上那些英雄的名字,像星星一样,照着他们在北山的征程,照着他们抗日的路。
夜色渐深,李家村渐渐安静下来,只有篝火还在噼啪作响,映着战士们和百姓们熟睡的脸庞。赵铁山站起身,走到村东头,望着黑风口的方向,握紧了手里的枪。他知道,明天夜里,他们就要跟鬼子展开第一次战斗,就要为百姓抢回粮食,就要在北山的土地上,播下抗日的火种。而这,只是第二卷的开始,是他们在北山燎原的第一步 —— 带着英雄的期望,带着百姓的信任,他们会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抗日故事,继续传承那些永不磨灭的英雄精神。
星之路途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XBP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