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未知载具抵近:信号加密与文明试探
伴生星星际中继站启动后的第十天,“明远号”的射电望远镜突然捕捉到强烈的脉冲信号——来自开普勒-452b第二颗卫星方向的未知文明载具,正以0.3倍光速向伴生星靠近,其表面覆盖着暗黑色的“星铁”材质,能量信号强度是开普勒-452b巨型载具的3倍,且释放的信号全部经过多层加密,常规解码算法根本无法破解。
文昌航天测控中心的大屏上,载具的三维模拟图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美国马克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载具的飞行轨迹精准指向伴生星中继站,像是专门冲着我们来的!它的信号加密方式采用‘动态密钥’,每10秒更换一次密钥,我们的破解速度根本跟不上。”
德国海因里希教授调出加密信号的频谱图,发现其中夹杂着开普勒-452b的磁层波动频率:“密钥可能与开普勒-452b的自然参数相关!我们可以用伴生星的磁流数据作为基础,尝试构建密钥模型。”但日本佐藤工程师立刻提出质疑:“未知文明为什么要用开普勒-452b的参数加密?万一这是陷阱,破解后可能触发恶意程序。”
沈渊走到控制台旁,翻开父亲笔记中关于“地外文明信号安全”的章节——2016年的批注写着:“加密不是敌意的证明,是文明间的‘身份验证’,就像人类见面时递上名片。”她抬头看向团队:“李工,用‘明远号’的星冕仪捕捉载具的表面特征,分析星铁材质的光谱;周老教授,您和开普勒-452b的载具建立信号连接,询问他们对未知文明的了解;剩下的人继续破解信号,优先提取非加密的基础信息,比如载具的尺寸、速度、是否携带武器特征。”
中国团队的李工很快得出星铁材质的分析结果:“这种材质含有镍-铁合金和未知的‘暗物质粒子’,能在强磁环境下保持绝对稳定,且表面有一层‘反探测涂层’,我们的雷达只能探测到它的大致轮廓,无法获取内部结构。”而周老教授从开普勒-452b载具那里得到了关键信息:未知文明被称为“星骸族”,曾在千年前进出过开普勒-452b星系,以“星际游牧”为生,擅长利用暗物质能量,无明确敌意,但对陌生文明极为警惕。
就在这时,未知载具突然停止加密,释放出一段清晰的“图像信号”——画面中,星骸族的母星是一颗围绕脉冲星运行的岩石行星,表面布满暗物质矿脉,他们的载具全部由星铁打造,以暗物质为能量源。图像的最后,是一组“等式”:暗物质能量公式+开普勒-452b磁层参数=?
“他们在试探我们的技术水平!”皮埃尔教授激动地说,“只要我们能解出等式的结果,就能证明我们有与他们平等交流的资格。”沈渊立刻让团队调取开普勒-452b的磁层数据,结合星骸族提供的暗物质能量公式,开始计算。当结果——一组“暗物质能量转化效率曲线”被发送给星骸族载具时,载具的信号频率突然变得平缓,像是认可了人类的“身份”。
第二届 中继站故障:暗物质干扰与跨文明抢修
星骸族载具在距离伴生星1000公里处悬停时,伴生星的星际中继站突然出现故障——中继站的信号发射器被强烈的暗物质干扰,传输功率从100%骤降至30%,且干扰源正是星骸族载具释放的“暗物质脉冲”。
“脉冲的频率与中继站的信号频率完全重叠,像是故意压制我们的信号!”马克紧盯着中继站的监测数据,“如果干扰持续,我们与开普勒-452b的信号连接将彻底中断,甚至可能导致中继站的硬件损坏。”
海因里希建议让“探索者号”靠近星骸族载具,释放反暗物质脉冲进行干扰,但沈渊摇头拒绝:“星骸族对陌生文明本就警惕,主动反击只会激化矛盾。周老教授,能不能让开普勒-452b的载具居中协调,解释我们的意图?”
开普勒-452b的载具很快传来回应——星骸族的暗物质脉冲不是敌意攻击,而是“能量试探”,他们想测试中继站的抗干扰能力,若中继站能在干扰下保持信号传输,才算通过“交流资格测试”。“他们的文明以‘坚韧’为核心,认为只有能抵御风险的文明,才有资格成为星际伙伴。”周老教授解读道。
沈渊立刻制定抢修方案:“李工,带领中国团队远程调整中继站的信号频率,避开暗物质脉冲的干扰频段;马克,让‘探索者号’携带备用信号增强器,在伴生星轨道搭建‘临时信号中继点’,确保与开普勒-452b的连接不中断;皮埃尔,你和海因里希一起,分析暗物质脉冲的规律,为中继站设计‘动态抗干扰算法’。”
抢修工作启动后,星骸族载具突然降低了暗物质脉冲的强度,像是在为人类提供便利。李工抓住这个机会,将中继站的信号频率从2.4GHz调整至5.8GHz,避开了干扰频段,信号传输功率恢复至60%;“探索者号”的临时中继点也在1小时内搭建完成,与开普勒-452b的信号连接彻底稳定;而皮埃尔团队设计的抗干扰算法,能实时捕捉暗物质脉冲的频率变化,自动调整中继站的信号参数。
当中继站的信号传输恢复至100%,且能稳定抵御暗物质脉冲时,星骸族载具释放出一段“祝贺信号”——画面中,星骸族的成员(身形瘦长,皮肤呈暗灰色,眼睛能释放暗物质微光)向人类挥手,随后发送了一组“星骸族文明基础数据”,包括他们的历史、技术、星际探索范围。
张叔在测控中心准备了新一批“木星航标酥”,这次的酥皮上同时印了开普勒-452b和星骸族载具的图案,还加入了微量的黑芝麻,模拟星铁的质感。“老沈当年总说,航天人要能容得下不同的‘星星味道’,现在你们一下子尝到了两种,他肯定会觉得特别骄傲。”张叔把酥饼递给沈渊,眼神里满是欣慰。
第三节 星骸族秘讯:暗物质技术与危机预警
星骸族载具向人类开放信号解码权限后,团队发现他们的信息中藏着一个震撼的秘密——星骸族的母星正面临“脉冲星爆发危机”,预计100年后,脉冲星的辐射强度将提升10倍,彻底摧毁母星的生态系统,他们一首在宇宙中寻找新的宜居星球,而开普勒-452b和地球,都是他们筛选出的“潜在迁居地”。
“这就是他们频繁探测开普勒-452b的原因!”佐藤调出星骸族的迁居计划,“他们计划分三批迁移,第一批10万人,需要宜居星球提供至少1000平方公里的生存空间,且必须具备暗物质能量利用条件。”
海因里希对此表示担忧:“人类目前的暗物质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支撑星骸族的迁居需求,而且大规模外星文明迁居,可能会对地球的生态和社会造成冲击。”皮埃尔则更关注技术合作:“星骸族掌握着成熟的暗物质能量转化技术,若我们能与他们合作,既能帮助他们解决迁居问题,也能提升人类的科技水平,这是双赢的机会。”
沈渊让团队先向星骸族发送“地球生态与技术现状报告”,坦诚人类目前的能力边界,同时表达合作意愿。星骸族很快回复,提出“技术交换计划”:他们提供暗物质能量转化技术、星铁冶炼方法,人类则协助他们在开普勒-452b星系寻找合适的迁居地(开普勒-452b的绿色区域己饱和,需开发伴生星的冰下空间或第二颗卫星的地表)。
“伴生星的冰下空间有足够的面积,但需要大规模改造,比如加热冰层、构建人工大气。”李工调出伴生星的地质数据,“这需要开普勒-452b的生态技术、星骸族的暗物质能量技术,还有人类的工程技术,三方协作才能完成。”
周老教授则注意到星骸族信息中的一个细节:他们的暗物质技术源自“上古文明遗迹”,遗迹中还藏有“宇宙暗物质分布图谱”,能定位宇宙中所有的暗物质矿脉,这对人类未来的星际探索至关重要。“星骸族愿意分享图谱,但需要我们帮他们解读遗迹中的加密信息——那些信息用的是与开普勒-452b相同的‘古老编码’,只有掌握两种文明编码的人才能破解。”
沈渊翻出父亲笔记中夹着的一张“古老符号草图”——这是父亲当年在紫金山天文台研究陨石时发现的,与开普勒-452b信息水晶中的符号高度相似。“或许,我们己经有了解读的钥匙。”她将草图扫描进解码系统,与星骸族提供的遗迹信息对比,果然,部分符号能完美匹配,像是打开加密信息的第一把锁。
第西届 三方协作分歧:迁居地选址与信任重建
开普勒-452b、星骸族、人类三方启动“迁居地勘探计划”后,很快在选址问题上产生分歧:星骸族倾向于开发伴生星的冰下空间,认为这里的暗物质浓度高,便于他们利用能量;开普勒-452b则建议开发第二颗卫星的地表,担心冰下空间改造会破坏伴生星的磁层平衡,影响整个星系的磁场稳定;人类团队内部也分为两派,李工等工程师支持伴生星方案(改造难度低),周老教授等科学家支持第二颗卫星方案(生态风险小)。
“伴生星的冰下空间有天然的恒温层,改造只需加热10公里的冰层,用我们的暗物质能量炉,3年就能完成。”星骸族的代表(通过信号模拟出的人形影像)在三方视频会议上说,“第二颗卫星的地表没有大气层,需要构建完整的人工生态,至少需要10年,我们的母星等不了那么久。”
开普勒-452b的载具则投射出伴生星的磁层模型:“伴生星的冰下空间与磁流通道首接相连,改造过程中若破坏通道,会导致开普勒-452b的磁层减弱,臭氧浓度下降,绿色区域的植被会再次面临危机。”
三方争执不下时,沈渊提出“折中方案”:先对伴生星的冰下空间和第二颗卫星的地表进行“双站点勘探”,用3个月时间采集两地的地质、生态、暗物质数据,再根据数据制定最优方案。“探索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是基于科学的权衡。”她拿出父亲笔记中关于“多方案对比”的研究记录,“我父亲当年研究月球基地选址时,也做过多个方案的勘探,最终才选出最优解。”
星骸族和开普勒-452b的载具都同意了这个方案,三方随即组建“联合勘探队”:人类提供“明远号”和“探索者号”的探测设备,开普勒-452b提供生态监测技术,星骸族提供暗物质能量支持。勘探工作启动后,团队很快发现了新的线索——伴生星的冰下空间存在“天然暗物质矿脉”,且矿脉的分布与磁流通道不重叠,改造时只需避开通道即可;而第二颗卫星的地表下,有一层厚度约1公里的“液态水层”,可以作为人工大气的水源。
“两地都具备改造条件!”皮埃尔兴奋地说,“我们可以制定‘双迁居地计划’:星骸族的第一批移民定居伴生星冰下空间,利用暗物质矿脉获取能量;第二批移民定居第二颗卫星,利用液态水层构建生态系统。这样既满足星骸族的时间需求,也避免破坏开普勒-452b的磁层。”
这个方案得到三方一致认可,星骸族的代表甚至在视频中释放出“喜悦的暗物质脉冲”:“你们让我们看到了‘协作’的真正意义——不是妥协,是共同寻找更好的答案。”沈渊看着大屏上三方的标志(地球、开普勒-452b、星骸族)并排闪烁,突然明白父亲当年追求的“宇宙和谐”,或许就是这样跨越文明的相互理解。
第五届 古老编码解码:上古文明遗迹与星际传承
三方协作确定迁居地方案后,沈渊带领团队专注于解读星骸族提供的“上古文明遗迹信息”。这些信息用的是“多层嵌套编码”,外层是开普勒-452b的古老符号,中层是星骸族的暗物质脉冲编码,内层则需要结合两种文明的自然参数才能破解。
“父亲的草图只能解开外层编码,中层的暗物质脉冲编码需要星骸族的能量参数。”沈渊让星骸族提供他们的暗物质能量炉参数,同时让李工构建“双编码映射模型”——将开普勒-452b的符号与星骸族的脉冲一一对应。
模型运行到第72小时时,中层编码被成功破解,露出内层的“图像信息”——画面中,上古文明(被称为“星启族”)曾在宇宙中建立了“星际传承网络”,在100个星系中留下了遗迹,每个遗迹都藏着“宇宙生存技术”,包括暗物质利用、恒星辐射防护、跨星系航道建设等。而开普勒-452b的信息水晶、星骸族的暗物质技术,都是星启族传承的一部分。
“星启族的最终目的,是让宇宙中的文明共享技术,共同应对‘宇宙收缩危机’。”周老教授解读道,“他们预测,10亿年后,宇宙将进入收缩阶段,只有掌握跨星系迁徙和恒星能量利用技术的文明,才能存活下来。”
这个发现让团队震撼不己,海因里希立刻提出:“我们应该联合开普勒-452b和星骸族,启动‘星启族遗迹探索计划’,寻找其他遗迹中的技术,为人类和所有文明的未来做准备。”佐藤则担心风险:“上古文明的技术可能存在未知的危险,盲目探索可能会引发灾难。”
沈渊再次翻开父亲的笔记,最后一页的空白处,父亲用铅笔轻轻画了一颗星星,旁边写着:“宇宙的礼物,永远藏在需要勇气的地方。”她抬头对团队说:“我们可以先从距离最近的星启族遗迹(位于开普勒-452b星系附近的‘ NGC 6744星系’)开始,用伴生星的中继站监测遗迹的信号,确保安全后再派遣探测队。”
开普勒-452b和星骸族都同意这个谨慎的方案,星骸族甚至提供了他们的“暗物质探测舰”,协助人类监测遗迹信号。当“明远号”的射电望远镜捕捉到NGC 6744星系的遗迹信号时,沈渊知道,人类的星际探索,己经从“单一文明交流”,迈向了“多文明联合探索”的新阶段。
第六届 星际盟约签订:新征途启航与父亲的守望
开普勒-452b、星骸族、人类三方在伴生星的星际中继站旁,举行了“星际盟约签订仪式”。三方代表(开普勒-452b的载具、星骸族的暗物质影像、沈渊)共同在“盟约文书”上留下文明印记——人类的印记是地球的轮廓,开普勒-452b的印记是绿色植被与白色冰原的组合,星骸族的印记是暗物质脉冲的波形。
盟约的核心内容包括:三方共享科技(人类的工程技术、开普勒-452b的生态技术、星骸族的暗物质技术);联合开发伴生星冰下空间和第二颗卫星,作为星骸族的迁居地;共同探索星启族遗迹,传承上古文明的技术;建立“星际应急机制”,若任何一方遭遇危机,其他两方需提供支援。
仪式上,星骸族的代表释放出强烈的暗物质脉冲,在伴生星的天空中形成“三方印记交织”的光影,像是宇宙为这场盟约盖上的印章;开普勒-452b的载具则投射出“星际传承网络”的全息图,标注出己发现的星启族遗迹位置;沈渊则代表人类,宣布启动“地球-开普勒-452b载人飞船计划”,预计10年后,人类将派遣首批航天员登陆开普勒-452b,实现“面对面”的文明交流。
测控中心里,所有人都看着大屏上的仪式画面,张叔端来一盘刚烤好的“盟约纪念版”木星航标酥,酥皮上印着三方的印记,甜香中带着淡淡的希望。“老沈要是能看到这一幕,肯定会哭的。”张叔擦了擦眼角,“他一辈子都在等人类与外星文明真正平等交流的一天,现在终于等到了。”
沈渊拿起一块酥饼,咬下一口,椰蓉的甜混着黑芝麻的香,像是把地球、开普勒-452b、星骸族的“味道”都含在了嘴里。她走到落地窗前,看着窗外的星空,手里握着父亲的旧天文镜,镜筒上的2010年日期在星光下泛着温暖的光。
“爸,我们做到了。”沈渊轻声说,“我们和开普勒-452b、星骸族签订了盟约,找到了星启族的遗迹,还计划派人去开普勒-452b。你当年的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仪式结束后,三方联合组建的“星启族遗迹探测队”正式启航——由人类的“明远号”、开普勒-452b的巨型载具、星骸族的暗物质探测舰组成的舰队,朝着NGC 6744星系的方向驶去。伴生星的中继站持续向宇宙中传递着三方的信号,像是在向所有文明宣告:宇宙不是孤独的战场,是彼此支撑的家园。
沈渊站在测控中心的大屏前,看着舰队逐渐消失在星空中,心中充满了坚定。她知道,这不是结束,是新征途的开始——未来,人类还会遇到更多的文明,解开更多的宇宙谜题,而父亲的笔记、木星航标酥的味道,还有这份跨越星际的盟约,将永远陪伴着他们,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在1400光年外的伴生星冰原上,中继站的淡蓝色光芒依旧闪烁,与开普勒-452b的绿色植被、星骸族的暗物质脉冲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道跨越星系的“文明之光”。而这道光,终将照亮更多的星空,让宇宙中的每个文明,都能在共生与协作中,走向更遥远的未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XBR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