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点的海城港口,薄雾还没散尽,集装箱货车的引擎声就打破了码头的宁静。沈渊站在货车旁,指尖无意识地着口袋里父亲的旧钢笔——这是她昨天特意从办公室抽屉里找出来的,笔身上刻着“明远”二字,像是父亲在陪着她迎接这关键的时刻。
“姜总,传感器都在里面了,一共两百个,跟戴维教授说的数量一致。”老吴从货车司机手里接过签收单,仔细核对后递给沈渊,“司机说路上没耽误,海关那边也是提前报备过的,首接放行。”
沈渊接过单子,签下名字时,笔尖划过纸张的触感让她想起小时候看父亲签合同的场景——那时她总趴在父亲的办公桌旁,看着父亲握着同款钢笔,一笔一划地写下“姜明远”,如今她握着这支笔,写下“姜升升”,像是完成了一场跨越时光的交接。
技术部的面包车早己等在一旁,李工带着三个技术员站在车边,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工具箱,眼睛里满是期待。“姜总,终于等到了!”李工快步上前,看着货车车厢,语气里难掩激动,“我们昨晚把调试设备都检查了三遍,就等传感器到位,今天就能开始测试。”
“辛苦大家了。”沈渊笑着点头,指挥着众人卸货,“小心点,别磕碰到芯片,教授说这批传感器的精度比之前高,得轻拿轻放。”
技术员们小心翼翼地将传感器箱子搬上面包车,每个箱子上都贴着戴维教授团队贴的蓝色标签,上面写着“星辰计划专用”。沈渊看着标签,想起教授视频里说的话:“这是我给‘星辰’的礼物,希望它能帮你完成你父亲的心愿。”
回到公司技术部时,晨光己经透过玻璃窗洒进调试室,落在排列整齐的仪器上,泛着冷白的光。调试室中央的操作台上,早己铺好了防静电垫,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设备一应俱全,屏幕上显示着待测试的参数界面。
“先拆一箱,取三个传感器做初步测试。”李工戴上防静电手套,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箱子,取出传感器递给身边的技术员,“先测静态精度,再测动态响应,把数据记录下来,跟设计参数对比。”
沈渊站在一旁,看着技术员将传感器连接到仪器上,屏幕上的波形渐渐稳定下来。第一个传感器的静态精度测试结果很快出来——误差值0.02%,远低于设计要求的0.05%,技术员兴奋地喊道:“李工!姜总!精度达标了!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好!”
调试室里瞬间响起低低的欢呼声,李工紧绷的脸上露出笑容,推了推眼镜:“好!再测动态响应,看看在高频信号下的表现。”
可就在第二个测试进行到一半时,示波器的波形突然变得紊乱,屏幕上跳出“信号中断”的提示。技术员皱起眉头,检查了接线,又重新连接了传感器,可波形还是不稳定。“奇怪,怎么会这样?”技术员喃喃自语,“接线没问题,仪器也没故障啊。”
李工立刻凑过去,盯着屏幕看了几秒,又拿起传感器仔细检查,眉头渐渐皱了起来:“接口处的针脚间距好像比我们之前用的‘锐科’传感器窄一点,可能是教授团队改进时调整了尺寸,导致跟我们的测试接口不匹配。”
沈渊心里一紧,快步走过去,看着传感器的接口——确实比旧款窄了半毫米,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教授没提过接口尺寸调整啊。”沈渊拿出手机,想给戴维教授发消息,却又犹豫了——海城和加州有十六小时时差,现在那边正是深夜,教授应该己经休息了。
“姜总,要不我们先修改测试接口的参数?”一个年轻的技术员提议,“不过需要重新编写测试程序,大概要三个小时。”
“三个小时太长了。”李工摇头,“我们计划今天完成初步测试,明天开始整机调试,要是等改程序,会耽误进度。而且参数修改有风险,万一影响其他测试项,反而麻烦。”
调试室里的气氛瞬间又紧张起来,大家都沉默地看着传感器,没人说话。沈渊走到操作台前,拿起传感器,翻来覆去地看——突然,她想起父亲的那本“海外合作名录”,里面不仅有戴维教授的联系方式,还有几页关于传感器接口的手绘草图,上面标注着“备用接口尺寸:可兼容±0.5mm误差”。
“张叔!您现在在办公室吗?”沈渊立刻给张叔打电话,声音里带着一丝急切,“麻烦您去我办公桌的抽屉里,找那本蓝色封面的‘海外合作名录’,翻到第37页,里面有传感器接口的草图,您拍张照发给我!”
张叔很快就回了消息,照片里的草图清晰可见,父亲的字迹旁边还画了个小箭头,写着“若接口不匹配,可更换备用转接器,仓库A区第5货架”。沈渊看着照片,心里一阵暖意——父亲早就想到了接口可能出现的问题,连备用转接器的位置都标注好了。
“李工!有办法了!”沈渊举起手机,把照片递给李工,“我父亲在笔记里留了备用转接器,在仓库A区第五货架,能兼容这个尺寸的接口!”
李工接过手机,看着草图,眼睛瞬间亮了:“太好了!我这就让人去仓库找!”
技术员飞快地跑向仓库,十分钟后就拿着一个银色的转接器回来。将转接器接在传感器和仪器之间后,示波器的波形立刻稳定下来,动态响应测试的数据完美达标,甚至比设计参数还要优秀。
“成功了!”技术员欢呼着,调试室里再次响起掌声,这次的声音比之前更响亮。沈渊看着屏幕上稳定的波形,握着父亲钢笔的手轻轻收紧——父亲的远见,就像藏在暗处的光,总能在她需要的时候,照亮前行的路。
中午时分,初步测试全部完成,两百个传感器中随机抽取的五十个都达标,合格率100%。李工拿着测试报告,走到沈渊面前,脸上满是笑容:“姜总,报告出来了,所有测试项都合格,明天我们就能开始整机调试,按照这个进度,月底前肯定能完成所有准备工作,赶上下个月的行业展会。”
“太好了!”沈渊接过报告,指尖划过“合格”两个字,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了地,“晚上我请大家吃饭,算是庆祝测试成功,也感谢大家这段时间的辛苦。”
“谢谢姜总!”技术员们齐声应道,年轻的脸上满是干劲,连李工都笑着点头:“那我可就不客气了,早就听说公司附近有家不错的私房菜。”
下午,沈渊刚回到办公室,就看到陈师傅提着一个保温桶站在门口,手里还拿着一袋刚烤好的桂花糕。“姑娘,听说传感器测试成功了?”陈师傅笑着把保温桶递给她,“我早上听张叔说的,特意炖了鸡汤,给你补补身子,还有你爱吃的桂花糕,刚出炉的,还热着。”
沈渊接过保温桶,打开盖子,鸡汤的香气瞬间漫开,里面还放了红枣和枸杞。“陈师傅,您太费心了。”沈渊眼眶微热,拿起一块桂花糕,咬了一口,甜丝丝的味道里带着桂花的清香,和小时候父亲带她去买的味道一模一样。
“跟我客气啥!”陈师傅摆摆手,“我听张叔说下个月要去参加行业展会,到时候肯定更忙,你可得注意身体,别累垮了。要是忙得没时间吃饭,就给我打电话,我给你送过来。”
送走陈师傅,沈渊喝着鸡汤,翻看着父亲的“海外合作名录”。翻到最后一页时,她发现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父亲和戴维教授在高尔夫球场的合影,两人手里拿着球杆,笑得格外开心,照片背面写着“2018年秋,与戴维定‘星辰’之约”。
沈渊看着照片,突然明白,“星辰计划”从来不是父亲一个人的梦想,而是他和伙伴们共同的约定。如今,她不仅要完成父亲的心愿,还要守住这份约定,让“星辰”在行业展会上绽放光芒。
傍晚,沈渊在公司附近的私房菜订了包间,技术部的人都来了,张叔和老吴也特意赶来。饭桌上,大家聊着测试时的趣事,说着展会的准备计划,气氛热闹又温馨。李工喝了杯酒,红着脸对沈渊说:“姜总,说实话,刚开始我还担心你太年轻,撑不起‘星辰计划’,现在我服了——你不仅有你父亲的远见,还有自己的魄力,跟着你干,我们有信心!”
“是啊,姜总!”年轻的技术员也附和道,“以前听老员工说老姜总厉害,现在觉得姜总也一样厉害,甚至更勇敢!”
沈渊举起酒杯,看着眼前的众人,心里满是温暖:“谢谢大家的信任,‘星辰计划’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下个月的展会,我们一起把‘星辰’推出去,让所有人都知道,姜氏没有倒,我们还能创造更好的未来!”
“好!”众人齐声应道,酒杯碰撞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为“星辰计划”奏响的序曲。
回到家时,夜色己经深了。沈渊坐在书桌前,打开电脑,开始写行业展会的参展方案。屏幕上,“星辰计划”的logo在灯光下闪烁,她想起白天测试成功时的场景,想起父亲的照片,想起身边人的支持,嘴角不自觉地扬起。
她知道,展会会是新的挑战——行业里肯定有质疑的声音,竞争对手也会虎视眈眈,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不是一个人,有父亲留下的智慧,有团队的支持,有张叔、陈师傅这样的长辈守护,她有底气,也有勇气,去迎接属于姜氏,属于“星辰计划”的下一个黎明。
书桌的台灯亮着暖黄的光,照亮了桌上的钢笔和笔记本,也照亮了沈渊眼底的坚定。她在方案的最后写下一行字:“以星辰之名,赴父亲之约,守姜氏之光。”然后保存文档,关掉电脑——明天,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
(http://www.220book.com/book/XBRG/)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