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砖窑前,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第一窑砖的成败,关乎的不仅仅是陆桢的声望,更是整个莲花村对“办厂”这件事的信心。
老把式赵老蔫围着窑口转了好几圈,嘴里叼着的旱烟都快烧到手了,才猛地吐掉烟蒂,哑着嗓子喊道:“点火!”
两个年轻后生立刻将火把伸向窑口的柴薪。
“轰——”
橘红色的火焰腾起,贪婪地舔舐着窑壁,黑烟滚滚而上,映在村民们紧张而期盼的脸上。
陆桢站在人群前方,面色平静,但紧握的拳头里己全是汗水。他虽然根据系统提供的【土窑烧制工艺改良要点】(消耗50积分兑换)调整了煤矸石和粘土的比例,并优化了通风,但这毕竟是第一次实践。
【系统任务“一月内使饲料加工厂初步投产并实现首笔盈利”剩余时间:27天。当前进度:35%】
时间紧迫,砖瓦厂必须成功,才能有更多资金和信誉投入到饲料厂。
李卫东主任也闻讯赶来了,站在陆桢身边,低声问:“有把握吗?”
陆桢目光紧盯着窑火:“七成。赵叔他们是老把式,经验足,加上一点新办法,问题不大。”
李卫东点点头,没再说话,只是拍了拍陆桢的肩膀。
烧窑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不间断地添火、观察火候。陆桢和几个骨干轮流守着,一夜未眠。
第二天下午,到了最关键的时刻——闭窑熄火,等待窑内自然冷却。接下来的一天一夜,是最难熬的等待。
趁着这个空档,陆桢把全部精力投向了饲料加工厂。
那台拼凑起来的粉碎机日夜轰鸣,将堆积如山的干玉米秆、麦麸粉碎成草粉。但核心的糖化发酵实验,却遇到了瓶颈。
大规模发酵所需的菌种培养不理想,要么污染杂菌,要么活性不够。田教授笔记里提到的绿色木霉,本地根本找不到菌种。
“哥,这东西味道怪怪的。”陆青帮忙搅拌着发酵缸,小鼻子皱着。
陆桢看着缸里有些发霉的原料,眉头紧锁。土法上马,终究还是欠缺了关键的技术环节。【系统商城】里倒是有高效的复合菌种出售,但需要200积分,他暂时舍不得兑换,积分要留着应对更紧急的情况。
他再次提笔给田芷柔写信,这次更加具体地描述了大规模发酵遇到的微生物污染和菌种活性问题,希望能从田教授那里得到更具体的指导。
信刚让通讯员带走,独眼秦就风风火火地找来了,脸色不太好看。
“小子,有点麻烦。”他把陆桢拉到一边,“老歪那边传出风声,最近查得紧,南边的路子不太好走了。上次那几枚银币的钱,恐怕是最后一笔好赚的买卖了。”
陆桢心里一沉。文物变现这条线如果断了,他的资金链会立刻紧张起来。“秦爷,一点办法都没了?”
独眼秦摇摇头:“风紧,扯呼。起码得避过这阵风头。剩下的东西,得捂紧了。”他顿了顿,压低声音,“倒是还有个事儿,县文化馆那个周老头,托人悄悄问我,知不知道哪里还有类似上次茶托那样的‘民俗旧物’,说是研究需要,价格好商量,但要走明路。”
陆桢心中一动。周馆长这是在用他的方式,既遵守规则,又想方设法为馆里征集文物,同时或许也想再“帮”自己一把。
“秦爷,您怎么回?”
“我还能咋回?装傻呗!就说咱一个收破烂的,不懂这些。”独眼秦眯着独眼,“不过,这倒是个路子……就是这‘明路’的价格,怕是连暗路的一半都不到。”
“明路有明路的好处。”陆桢沉吟道,“安全,还能落个人情。秦爷,您下次见到传话的人,就说……就说我们村里人拾荒时偶尔会留意,但好东西可遇不可求。”
“成,我晓得怎么说了。”独眼秦点点头,又补充道,“对了,公社王会计那边,旧零件又搞来一些,但他说柴油机不好弄,让咱们自己想办法。”
难题一个接一个。资金、技术、设备……创业初期的艰难,远超想象。
就在陆桢感到有些焦头烂额之际,转机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了。
傍晚,砖窑彻底冷却完毕。赵老蔫拿着铁钎,的手都有些颤抖,在所有人屏息凝神的注视下,小心翼翼地撬开了一块封窑砖。
一块颜色青黑、质地坚硬的砖头被掏了出来!
赵老蔫拿起砖块,用铁钎使劲敲了敲,“当当”作响,声音清脆,又拿起两块砖互相撞击,只有零星火花,砖体完好无损!
“成了!是块好砖!硬度高,烧结得好!”赵老蔫激动得满脸通红,声音都变了调!
“成功了!”“我们烧出砖了!”人群瞬间沸腾了!欢呼声震天动地!
李卫东拿起一块砖,仔细看了看,又掂量了一下分量,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好!好啊!小陆,你们立了大功了!这砖的质量,我看不比县砖厂的差!”
【砖瓦厂试生产成功!村民信心大幅提升,公社支持度大幅提升。奖励:时代积分100点。】
陆桢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一块大石落地。他趁热打铁:“李主任,各位乡亲!这只是开始!咱们砖瓦厂成了,饲料厂也一定能成!到时候,咱们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跟着陆村长干!”人群爆发出热烈的响应。
第一窑砖虽然只有几千块,但意义非凡。陆桢当场决定,大部分砖立刻用于饲料厂厂房的最后加固和修建简易发酵池,另一小部分则由李卫东主任带回公社“展示成绩”。
砖厂的成功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莲花村。社员们的干劲更足了。
几天后,陆桢收到了田芷柔的回信。这次的信封更厚,里面除了田芷柔工整的信件,还有好几页密密麻麻写满了公式和步骤的信纸,笔迹苍劲有力,显然是田明远教授亲笔所书!
田芷柔在信中说,她父亲对陆桢遇到的困难很感兴趣,特意写了一封长信,详细介绍了两种替代方案:一是利用本地常见的酸菜缸卤水或酒曲作为原始菌种进行扩大培养的土方法;二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尝试联系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站,询问是否有饲料发酵曲(一种粗放的原始菌种)可以提供,虽然效果不如纯化菌种,但远胜于自然发酵。
田教授在信中写道:“……科学研究并非总是阳春白雪,于艰难处因地制宜,方见真功夫。你所尝试之事,于国于民皆有裨益,望持之以恒,如有进展,望告知……”
随信还附寄了一小包豆粕样品,田教授指出这在南方可作为廉价的蛋白补充来源,建议他探索北方是否有类似替代物。
这封信简首是雪中送炭!
陆桢立刻行动。他让独眼秦去打听附近谁家做酸菜或土酒,收集卤水和酒曲;自己则骑着自行车跑了一趟县里的畜牧站,软磨硬泡,还真让他买回来一小包据说“能发酵饲料”的黑色曲块(虽然看起来更像是某种霉变的麸皮)。
实验再次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这一次,有了更明确的方向,虽然过程依旧曲折,但希望的光芒己然清晰。
与此同时,公社传来了好消息。李卫东主任把莲花村的砖拿到公社大会上展示,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好几个生产队长都私下打听能不能“换点砖”。张副局长也打来电话表扬,指示信用社要“大力支持这种有成效的社队企业”。
信用社的贷款流程瞬间提速了一倍不止!
资金问题得到了缓解。
这天,陆桢正在新修的发酵池边记录数据,妹妹陆青飞跑过来:“哥!田姐姐来了!”
陆桢一愣,抬起头,只见田芷柔穿着一件干净的碎花衬衫,背着个帆布包,正站在饲料厂门口,微笑着看着他。阳光洒在她身上,仿佛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光。
她竟然利用休息日,从知青点走了十几里路,亲自来了!
“田知青?你怎么来了?”陆桢连忙迎上去。
田芷柔从帆布包里拿出几个玻璃罐子,里面是不同颜色的培养物:“我按父亲说的方法,试着培养了一点菌种,不知道对不对,带来给你看看。还有,你信里说的那个现象,我觉得可能是pH值不平衡,我带了试纸……”
她的话语平静而自然,却像一股暖流,瞬间冲散了陆桢连日来的疲惫和焦虑。
【田芷柔:好感度+10%,主动关心度大幅提升。】
看着眼前这个为了他的事情专程赶来、额头上还带着细密汗珠的姑娘,陆桢的心,第一次在这个年代,因为系统之外的原因,剧烈地跳动起来。
“青萍之末,风乍起;窑火淬金,路渐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XD7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