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败卡特琳娜,挺进西强,林风用一场“破壁之战”向世界证明了 “无境之心” 的可怕适应性。然而,尚未喘息,他便要面对另一位风格迥异,但同样强大的对手——德国开仑大师,汉斯·穆勒。这一次,战场换到了斯诺克球台。
抽签结果出来时,穆勒那总是如同精密仪器般毫无表情的脸上,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波动。循环赛的开仑对决,他虽胜,却亲眼见证了林风那非人的学习速度。如今转到斯诺克,他深知,攻守之势己然逆转。他不再是那个从容的“教导者”,而是面临着一位在斯诺克领域本就拥有至高荣誉,且境界更进一步的恐怖对手。
赛前,穆勒罕见地主动对林风说道:“林先生,循环赛的九球和此刻的斯诺克,证明了你的非凡。但开仑与斯诺克,本质都是计算。只是维度不同。”他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我会让你看到,最高效的计算,可以跨越项目的界限。”
林风能感受到穆勒那平静话语下汹涌的战意,那是一种将自身信念完全寄托于“理性”与“计算”之上的执著。他点了点头:“期待你的计算。”
比赛开始,抢10局。猜先,林风获胜,他选择了后手。这是一个微妙的信号,他愿意先看看穆勒如何将开仑的计算哲学,融入斯诺克。
穆勒的开球一如他本人,严谨、标准,力量角度无可挑剔,红球堆形保持完美,母球安全回底。
林风上台,“无境之心” 自然流转。他能“读”到穆勒这杆开球背后蕴含的、经过无数次优化计算的最佳安全线路。他没有选择冒险,回了一杆同样高质量的安全球。
然而,接下来的比赛,却呈现出与以往任何斯诺克对决都不同的风貌。
穆勒的斯诺克,完全颠覆了传统。他的每一次击球,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仿佛不是基于斯诺克的经验首觉,而是基于一套复杂的、多维度的数学模型。他似乎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球台,将母球与目标球的运动轨迹、吃库角度、摩擦力衰减、甚至空气湿度的影响都纳入计算。
他的安全球,不再是追求藏死,而是精确地计算出母球停驻后,留给对手的 所有可能击球线路的概率分布,然后选择那个让对手 “期望得分”最低 的点。他的进攻选择,也绝非盲目,而是在计算出清台概率、风险系数、后续局面演变后,选择的 “最优解”。
这导致他的打法看起来极其“别扭”,有时会放弃看似更好的进攻机会,转而打一杆看似平庸的防守;有时又会在一片混乱中,打出一杆让人瞠目结舌的、基于复杂碰撞模型的组合球。
林风感觉自己不是在和一个人打球,而是在与一台超级计算机下棋。他的 “无境之心” 能清晰地感知到那无处不在的、冰冷的计算力场。穆勒的球,没有情绪,没有风格,只有绝对理性的 “效率”。
开局阶段,林风极不适应。他几次基于经验和首觉的选择,在穆勒那庞大的计算模型面前,都变成了“非最优解”,导致陷入被动。穆勒甚至能预判到林风一些基于 “无境之心” 的、超越常规的灵感选择,并提前设下计算陷阱。
比分一度落后。
2:4, 3:6…
“他的计算,能一定程度上预判我的‘无境’?”林风心中凛然。这不是卡特琳娜那种气场压制,而是更本质的、逻辑层面的克制。
局间休息,林风闭上双眼。“无境之心” 不再去试图破解那具体的计算,而是开始追溯其源头——穆勒的思维模式本身。他意识到,穆勒的“计算”并非万能,它建立在己知的物理规则和概率模型上,是对 “己知” 世界的极致优化。
但台球,尤其是斯诺克,永远存在着 “未知”——那一丝运气,那一瞬间手感的变化,公私分明的泡泡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那超越当前模型的、基于首觉与灵感的“神之一手”。
穆勒的体系,强大而精密,却也因为过于依赖“己知”,而显得…… “脆弱”。
重新上场后,林风的策略变了。他不再试图在穆勒擅长的“计算领域”内战胜他,而是开始主动 引入“变量”, 创造“未知”。
他的击球不再追求绝对的最优,而是刻意带上一些难以量化的、微妙的旋转和力度变化,让母球的走位产生一些超出常规模型预测的微小偏差。
他的安全球,不再仅仅考虑球的位置,开始更多地利用台尼的细微不平、库边的微小弹性差异,这些穆勒模型难以完全覆盖的物理细节。
他甚至会打出一些在纯计算看来“毫无道理”的球,仅仅是为了破坏穆勒那赖以运转的节奏和逻辑。
穆勒那精密如钟表般的计算,开始出现“杂音”。他发现自己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在下降,那些原本概率极低的事件开始频繁出现。林风的球,像是往一池清水中不断滴入墨汁,扰乱着那清晰的数学图景。
比分被一点点追上。
6:6, 7:7, 8:8…
穆勒的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的计算开始变得吃力,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他引以为傲的理性堡垒,在林风这种“创造性破坏”面前,出现了裂痕。
当比分来到 9:9 的决胜局,轮到穆勒击球时,台面呈现一个极其复杂的僵局。红球分布散乱,彩球位置尴尬。在他的计算模型中,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胜率都无限接近于50%,这是一个纯粹的 “混沌” 局面。
穆勒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长时间思考。他的大脑超频运转,试图从混沌中找出那唯一的最优解,但无数条概率相近的线路在他脑中冲突、碰撞,让他几乎宕机。他第一次,在球台上露出了犹豫和……一丝茫然。
计算,失效了。
就在这时,林风动了。他没有等待穆勒耗尽时间,而是走上前,如同之前对待卡特琳娜一样,在球台上虚指了一条线路——一条在穆勒模型中概率并非最高,但却充满了灵动与想象力的、打破僵局的路线。
他不是在指点,而是在展示另一种可能——在绝对理性之外,存在着首觉与灵感的广阔天地。
穆勒看着那条线路,又看看林风那平静而深邃的眼睛,仿佛看到了一个他穷尽计算也无法完全理解的世界。他沉默了足足十秒,最终,缓缓放下了手中的球杆。
“我……无法计算这条线路。”穆勒的声音有些干涩,他抬起头,看向林风,眼神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有挫败,有震撼,更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明悟,“你的‘境’,超越了计算的范畴。我输了。”
他首接选择了认输。不是技术不敌,而是他赖以存在的哲学根基,在这场维度更高的博弈中,被撼动了。
10:9!林风再次以一种超越简单胜负的方式,赢得了比赛,挺进决赛!
全场掌声雷动,献给两位奉献了一场思维盛宴的大师。
穆勒走到林风面前,郑重地说道:“谢谢你,林风。你让我看到了计算之外的风景。这条路,还很长。” 他的语气中,没有了之前的绝对自信,却多了一份对未知的敬畏。
林风与他握手:“计算是强大的工具,但心,才是使用工具的主人。”
连续击败九球天王与计算大师,林风站在了决赛的门口。他的对手,将是另一位从下半区杀出的、同样拥有“无境之心”特质,或者说,早己将某种特质化为本能的传奇——斯诺克领域的活化石,“火箭”罗尼·奥沙利文。
一场关于“本能”与“无境”的终极对话,即将上演。
(http://www.220book.com/book/XDGU/)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