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8章:溯源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隐形之手 http://www.220book.com/book/XDSM/ 章节无错乱精修!
 爱吃焦熘肉段的柳清香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东北那位副总工程师的“意外”死亡,像一记警钟,在“捕风”行动组每个人的心头重重敲响。对手的狠辣与果决,远超寻常犯罪集团,他们对于清除潜在威胁毫不手软。这种压力,转化为一种更加沉静、也更加执着的动力。大规模的筛查暂时告一段落,己发现的六个被渗透点位如同地图上的溃疡,提醒着他们威胁的广度和深度。但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揪出幕后的黑手?仅仅发现症状是不够的,必须找到病根。

行动的重点,自然而然地转向了更深层的技术溯源。林静知道,要想真正理解对手、预测其行为、乃至最终将其绳之以法,必须找到比异常数据流更本质、更独特的东西——一个能将这些分散的“黑盒”联系起来的、独一无二的“指纹”。

这个任务,如同在茫茫数字沙漠中寻找一粒特定标记的沙子。她面对的是经过高度混淆和加密的闭源商业软件,没有源代码,只能通过逆向工程,像考古学家一样,从编译后的机器码和二进制文件中,艰难地解读出原始的设计意图和可能隐藏的痕迹。

技术中心的气氛变得更加专注,甚至带着一种宗教仪式般的肃穆。林静和赵新,以及临时增援的几位顶尖逆向分析专家,组成了一个核心攻关小组。他们不再满足于分析网络流量,而是将目标对准了软件本身——他们通过极其隐蔽的渠道,设法从己确认被渗透的企业中,获取了那些问题软件(APMS、IPCS等)的安装包副本和部分运行时的内存镜像。

工作台变成了数字解剖台。屏幕上不再是流动的数据包,而是密密麻麻的汇编指令、十六进制代码、函数调用图和内存地址映射。这是一项极其枯燥、耗费心神的精细工作,需要深厚的编程功底、操作系统底层知识以及近乎偏执的耐心。

“我们需要寻找一种‘风格’,”林静在攻关启动会上对大家说,她的眼睛因为长期缺乏睡眠而深陷,但目光却异常明亮,“就像书法家有自己的笔锋,程序员,尤其是顶级的、负责核心模块的程序员,在编写代码时,即使用最严格的规范约束,也会留下一些无意识的、独特的习惯。比如特定的变量命名规则、钟爱的加密算法实现方式、错误处理逻辑的偏好、甚至是对某些冷门系统调用的滥用……我们要找的,就是这种深藏在代码骨髓里的‘风格’。”

他们首先对来自六家不同企业、不同名称、但功能类似的软件进行并行的深度逆向分析。过程缓慢而艰难。商业软件为了保护知识产权,普遍使用了代码混淆、加壳、反调试等多种保护技术,每前进一步都需要破解一层障碍。

时间在键盘敲击和屏幕闪烁中流逝。一整天过去,除了确认这些软件确实都存在结构复杂、意图不明的隐藏模块外,似乎没有发现明显的共同“风格”。不同的软件由不同的程序员开发,即使背后是同一个组织,也可能由不同团队完成,刻意避免留下关联痕迹。

赵新有些气馁,揉着发胀的太阳穴:“静姐,会不会他们根本就没留任何标记?做得这么隐秘,肯定想到我们会溯源。”

林静没有回答,她的目光死死盯着一块反汇编代码窗口,里面是一段负责数据加密的子程序。这段代码写得异常简洁高效,但有个细节引起了她的注意:在生成随机数种子时,程序员没有使用系统提供的标准函数,而是自己实现了一个基于系统高精度计时器和某个特定硬件寄存器值的混合算法。这种写法并不常见,有点“炫技”的意味,而且,她在之前分析另一个软件(那家发电厂的系统)的加密模块时,似乎也看到了类似的、非标准的随机数生成逻辑。

“等等……”林静喃喃自语,快速在几个分析工具间切换,将两段来自不同软件、功能类似的加密代码并排显示,进行逐字节的比对。

“你看这里,”她指着屏幕对赵新说,“还有这里……虽然表面上的指令序列不同,加壳方式也不同,但核心的算法逻辑,尤其是这种对非标准熵源(随机性来源)的偏好,这种‘绕远路’的实现思路,太像了!就像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两个徒弟,解题方法虽然略有差异,但思维模式一脉相承!”

这个发现让团队精神一振。他们开始调整策略,不再漫无目的地寻找,而是聚焦于软件中最核心、最可能体现开发者个人风格的底层模块:加密算法、通信协议栈、内存管理机制、甚至是日志记录方式。

又经过了一天一夜不眠不休的比对分析,一个更加清晰、更加独特的模式逐渐浮出水面。攻关小组发现,这六个不同的软件,在它们的隐藏模块中,竟然都使用了一种极其罕见且非标准的椭圆曲线加密算法变体。这种变体在学术界和工业界都鲜有应用,其参数设置和实现方式带有明显的“定制”痕迹。

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深入分析这种定制算法的实现代码时,林静在一个负责预处理加密数据的函数深处,发现了一段被刻意冗余化、看似毫无意义的循环代码。这段代码不影响任何功能,就像一篇文章里多余的废话。但当她将这段“废话”代码的二进制序列提取出来,并将其视为某种编码时,一个惊人的发现出现了!

经过特定的转换和解读(这本身就像破解一个谜中谜),这段冗余代码竟然隐含着一组独特的、固定不变的十六进制数字序列!

这组序列,就像是一个隐藏在庞大机器内部的、微小的工匠标记,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被动了手脚的“黑盒”软件的核心深处!

“找到了!”林静几乎是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声音因为激动和疲惫而嘶哑,她指着屏幕上那组被她高亮显示的十六进制码,“就是这个!所有有问题软件的源代码里——尽管我们看不到源代码,但编译后的机器码暴露了它——都隐藏着这个相同的、极其隐蔽的标记!它就像……就像一个幽灵的签名!”

整个技术中心瞬间沸腾了!连日来的疲惫和压抑被这个突破性的发现一扫而空。赵新和其他同事围拢过来,看着那组看似随机但又被确认为恒定存在的字符,脸上充满了兴奋和难以置信的表情。

“幽灵签名……”陈浩听到消息后立刻赶来,重复着这个林静刚刚赋予的名字,感觉一股电流穿过身体。这不再是被动的发现异常,而是主动地抓住了对手的尾巴!这个签名,将成为照亮迷雾的灯塔,未来无论这个神秘对手在哪里出现,只要检测到这个签名,就能确认其身份!

“立刻将这组‘幽灵签名’的特征码录入我们的威胁情报库和所有监测系统!”老唐在得知消息后,立刻下达指令,“以此为核心,扩大筛查范围!不仅要查那剩下的十一家企业,还要回溯历史数据,查所有可能引进过类似境外系统的单位!我们要用这个签名,把对手在我国网络空间里埋下的所有‘钉子’,一颗颗都给我揪出来!”

希望之火再次燃起,而且比以往更加明亮。他们终于获得了一件对抗那个隐形敌人的关键武器。

然而,就在林静团队准备进一步分析“幽灵签名”可能蕴含的更多信息(比如是否指向特定的开发团队或个人)时,赵新在回溯一条旧的网络攻击日志时,有了一个更加令人不安的发现。他在一段数月前、被认为是一次普通网络扫描的攻击记录中,发现了极其微弱的、但特征与“幽灵签名”算法相关的数据包痕迹,而那次扫描的目标,并非是某家企业,而是某涉密科研机构的对外服务节点。

对手的触角,可能比他们发现的六家企业,伸得更长、更深远……



    (http://www.220book.com/book/XDSM/)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隐形之手 http://www.220book.com/book/XDSM/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