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图书馆的穹顶之下,时间仿佛流淌得格外缓慢。英子像一名孤独的考古学家,在浩瀚无边的书海与密集如林的档案架间艰难穿行,指尖拂过一本本或厚重或残破的书脊,试图从那理性科学与玄妙传说的狭窄夹缝中,挖掘出关于自身异变的真相。
过程远比她想象的更为艰难。严谨的科学文献对超自然现象大多抱持着冰冷的否定或极度审慎的存疑,措辞严谨却缺乏她迫切需要的答案;而那些民俗志怪资料,又往往流于肤浅的表象描述,或完全沉浸在天马行空的臆想与夸张之中,可信度堪忧。
就在疲惫与失望几乎要将她淹没,准备合上最后一本毫无价值的县志时,几行看似不起眼、散落在不同角落的零碎记载,却如同沉沉暗夜中猝然迸溅的火星,瞬间灼亮了她的视野,让她的心脏为之一紧,继而疯狂擂动!
二、科学边缘的线索——理性壁垒的裂缝
在心理学区一个积满灰尘的角落,英子抽出了一本纸张己然脆化的《极端情境下的战后心理创伤综合研究(1958)》。在关于少数集中营幸存者的案例记录中,她看到了这样一段被谨慎措辞包裹的描述:
“……极个别受试者(<0.3%)报告出现了‘共情超载’(Empathic Overload)现象,表现为能够敏锐感知到特定环境(如旧居、特定物品)中残留的、强烈的情感印记,甚至能捕捉到与该地点相关的、非自身经历的破碎记忆片段。”
报告的作者将其解释为“创伤应激障碍的一种极端、特殊的外显形式”,但字里行间也坦诚地承认:“现有神经心理学模型,尚无法完全阐明此类信息传递与感知的内在机制。”这微小的承认,对于英子而言,不啻于在坚硬的理性壁垒上,看到了一道细微却真实的裂缝。
转到神经科学区,一份较新的期刊中关于“镜像神经元系统”(Mirror Neuron System)的综述吸引了她的注意。文章指出,某些个体(如高共情者、部分自闭谱系天才)的镜像神经元网络异常活跃,导致他们不仅能理解他人的行为与情绪,甚至可能模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边界,产生“感同身受”到近乎“身临其境”的体验。虽然文章通篇未提“超自然”三字,但这无疑为她的体验,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基于现代生理学的解释路径。
最让她感到后背发凉、却又莫名振奋的,是一份关于“替代性创伤”(Vicarious Trauma)的深入研究。文献指出,心理咨询师、急救人员、战地记者等长期深度接触他人创伤经历的专业人士,其大脑与心理会呈现出与亲历者相似的创伤反应,仿佛那些痛苦记忆通过“共情”的渠道,被间接地“写入”了他们自己的身心。这种机制,与她每次接触非正常死亡者遗体后,那挥之不去的沉重感与记忆碎片侵扰,何其相似!这证明,通过某种深度连接,“接收”他人的痛苦记忆与情感,在科学上并非完全不可能。
三、民俗志异的启示——古老智慧的低语
抱着不甘心的心态,英子走进了图书馆那间罕有人至、光线昏暗的地下古籍藏书室。空气里弥漫着陈年纸张与霉菌混合的特殊气味。在这里,她像发掘宝藏一般,找到了一本封面破损、纸页泛黄脆化的《民俗志异汇编(民国手抄本)》。
在其中一篇关于“边缘职业与灵异禀赋”的杂录里,她读到了让她呼吸为之一滞的文字:
“古来刽子手、验尸仵作、殡殓抬棺之属,长年累月身处阴阳交界,血气死气浸染。其间偶有灵觉天生敏锐者,日久则目能视常人所不能见,耳能闻常人所不能闻,可窥幽冥一线,此非邪祟,乃禀赋异于常人尔……”
这段充满神秘色彩的记载,虽然缺乏任何科学依据,却与她外婆笔记中关于“通灵入殓师”的世代传承描述,产生了惊人的共鸣与互证!
特别引起她高度注意的,是书中对“环境记忆残留”(或称“场所记忆”)的描述:认为极度强烈的情感冲击事件(如谋杀、自杀、极大的喜悦或悲恸),其能量会像录音录像一般,烙印在事件发生的空间或相关物品上。而灵觉敏锐的个体,则可能像一台活的“回放设备”,在特定条件下“调取”并感知到这些残留的印记。这完美地解释了,为何她在槐荫村那怨气冲天的祠堂和阴冷的地窖中,感知会如此强烈且具有指向性,而回到相对“干净”、死亡流程化的城市殡仪馆后,感知则变得相对微弱和碎片化。
另一本更为专业的《丧葬文化考(清末刻本)》中,则零散记载了多个不同文明里关于“通灵入殓师”的传说与禁忌。这些传说虽披着神话的外衣,但核心都指向同一个告诫:此种能力非是诅咒,实乃天命所归,必须以敬畏之心持之,以慈悲之心用之,以坚定之心控之,否则必遭反噬。
西、专业文献的印证——同行者的微光
回到她最熟悉的领域——殡仪馆内部那间小小的专业资料室。在这里的行业文献中,她找到了更具针对性的、让她几乎热泪盈眶的印证。
一本《入殓师职业心理健康与干预》的专著中,有一个小节专门提到了“职业性超常感知体验”。书中引用了一项匿名调查数据:在长期(十年以上)从事遗体处理的一线入殓师中,约有3%的人曾报告有过至少一次“无法用常理解释的感知体验”,包括但不限于精准的预感、异常强烈的跨个体共情、以及得到事后验证的梦境启示等现象。作者强调,对此类现象应持开放、非评判的态度进行记录和研究。
更让她震撼的,是一份过期的《国际殡葬业协会通讯》。在“行业轶闻”栏目里,编辑谨慎地收录了来自不同国家同行的匿名投稿。一位日本的资深入殓师这样写道:
“当我为逝者进行‘纳棺’时,有时会清晰地‘听到’或‘感受到’他们未完成的愿望。请不要将其理解为怪力乱神,我认为,这是生命与生命之间,在绝对寂静中达成的一种……超越语言的深度共情与理解。”
这些来自行业内部的、态度审慎却承认现象存在的记载,像在无边黑暗中为她亮起的微弱却真实的同行者之光,让她无比确凿地感受到——她,并非一个孤独的异类!
五、碎片的拼图——构建自我的认知图谱
尽管每一个来源提供的都只是只言片语,或是被主流科学边缘化的线索,或是被民俗学神秘化的传说,或是被行业内部谨慎提及的现象……但当英子将它们像散落的拼图碎片一样,在书桌上细细铺开、反复比对时,一幅虽然模糊却逐渐成型的认知图谱,开始在她脑海中清晰地浮现。
· 神经科学为她提供了能力的生理基础可能性(活跃的镜像神经元、潜在的联觉机制)。
· 心理学解释了能力的触发与影响机制(共情超载、替代性创伤)。
· 民俗学为她展现了能力在历史长河中的文化投影与叙事。
· 专业文献则用数据和同行案例,证实了这种现象在现实中的客观存在。
她开始建立属于自己的、跨学科的研究档案,将这些零散的线索分门别类,相互参照。最重要的是,所有这些指向不同方向的线索,最终都汇聚向同一个核心结论:她的能力并非病态或异常,很可能只是人类广阔感知频谱中,一个较为特殊且罕见的“波段”。就如同人群中极少数人拥有绝对音感或西色视觉一样,她可能只是天生拥有一种极为特殊的、能够深度共情乃至接收信息残留的 “超常共情” 能力。
六、新的研究方向——系统化的征程
这些发现极大地启发了英子,她果断调整了研究方向。她开始有针对性地寻找关于“超常共情者”(Exceptioh)的个案研究文献,学习心理学中区分真实感知与主观想象/投射的检验方法,并尝试着将自己日记中记录的大量亲身体验,与那些科学理论和民俗记载进行交叉比对与连接。
小林也正式加入了她的“研究小组”,主要负责帮她整理、归类日益庞杂的数据,并利用其 outsider(局外人)的客观视角,协助她验证那些通过感知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他们共同设计了一套更为严格的《超常感知体验记录标准》,包含了从环境参数、自身状态到事后验证的数十个细分条目,力图以最科学、系统的态度,来对待这份无法用现有科学完全定义的体验。
在极大的勇气驱使下,英子甚至通过加密邮件,匿名联系了几位在大学从事心理学或认知科学研究的学者,极其谨慎地分享了部分脱敏后的经历。虽然大部分邮件石沉大海,或回复以礼貌性的质疑,但其中一位研究知觉边缘现象的老教授却在回信中表达了浓厚的兴趣,鼓励她继续坚持详细、客观地记录,认为这本身就是为未来可能的相关研究,积累宝贵的一手 qualitative data(定性数据)。
七、黑暗中的微光——前行者的灯盏
夜深人静,殡仪馆宿舍的灯光下,英子常常独自翻阅、咀嚼这些千辛万苦收集来的资料碎片。它们的光芒如此微弱,如同风中残烛,远不足以照亮笼罩在她身上的全部谜团。
但,它们毕竟亮了。
这光芒让她依稀看清了脚下蜿蜒小径的轮廓,让她知道自己前进的大方向,很可能是正确的。
她再次想起外婆笔记扉页上,那句她曾半信半疑的话:
“世间至理,如珍珠散落于时间之沙,需有缘且有心之人,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质疑,方能一颗颗拾起,最终串成属于自己的真理之链。”
现在,她终于深切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她现在所做的,正是这项漫长而孤独的“拾珠” 工作。每一段零散的记载,每一个模糊的描述,每一份谨慎的承认,都是这条可能永无止境的真理项链上,一颗颗弥足珍贵、不可或缺的珍珠。
研究越深入,她越发清醒地认识到这能力的双重本质。它既是上天赐予的、能够窥见生命另一面真相的独特天赋,也是一个随时可能将她拖入情感深渊、吞噬她自我意识的沉重负担。如何真正理解它、驾驭它,而非被它所控制,将是她未来漫长人生中,需要持续面对和修炼的核心课题。
但至少在此刻,手握这些零碎却坚实的资料,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她知道了,自己并非有史以来唯一的“怪物”。
在历史的长河与世界的角落,曾有过、并且可能正有着像她一样,行走于生死边界、感知着常人无法感知之事的同行者。
他们的经验、智慧、乃至教训,都将化作她前行路上,一盏盏虽不耀眼,却足以指引方向、温暖心灵的不朽灯盏。
资料的只言片语,己然为她,点燃了穿越迷雾的第一簇火焰。
---
(http://www.220book.com/book/XEG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