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法医中心实验室里,惨白的荧光灯映照着不锈钢解剖台,空气里浮动着消毒水与尸骸特有的冰冷气息。英子静立一旁,注视着张明与团队成员以近乎仪式般的严谨,提取着样本。当那句“图书馆”从她唇间轻吐而出时,整个实验室仿佛被按下了静音键。
张明缓缓放下手中的镊子,眉峰蹙起,目光如手术刀般落在英子脸上。他身后的一名年轻助手忍不住轻嗤一声,虽未言语,但那转开的视线己写满不以为然。在这座以数据和证据为信仰的殿堂,首觉,尤其是这种近乎玄学的感知,本身就是一种冒犯。
“英子师傅,”张明开口,声音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理性壁垒,“我尊重你的经验,但在这里,我们只相信能被观测、被复现的证据链。法庭需要的是事实,而不是……”他顿了顿,将“通灵感应”这类词汇咽了回去,换上了更中性的表述,“个人的主观推断。”
英子没有流露出被冒犯的神色,眼眸依旧沉静如水。“我理解你们的准则,”她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请至少检查他指甲缝里的残留物。那里或许藏着被忽略的真相。”
---
二、显微镜下的转机
尽管疑虑未消,张明还是秉持着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职业本能,亲自操作起来。在常规光学显微镜下,那些从指甲缝中剔出的微量物质,混杂着河沙与普通纤维,并无特异之处。
然而,当样本被送入扫描电子显微镜后,画面陡然一变。高倍放大下,一些极微小的、形态特异的胶状颗粒现出了形迹。能谱分析显示,其成分复杂,含有古老的动物皮胶、特定种类的松香以及一种罕见的植物树脂。
“这配方……很不寻常,”资深技术员盯着屏幕,语气带着惊讶,“这种传统手工胶水的复合工艺,早就在现代工业中淘汰了。现在只有少数特定领域,比如……古籍修复,才会为了保持材料的兼容性和可逆性,特意沿用这种古法。”
张明的眼神瞬间锐利起来。他立刻联系了市材料分析中心的专家,进行联合比对。结果印证了技术员的判断:这种独特的胶水成分,与市图书馆古籍修复部正在使用的特制配方,完全吻合。
---
三、理性壁垒的裂痕
这一发现,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张明严谨的科学世界观里荡开了涟漪。他开始埋首于文献,试图为这种“超常感知”寻找一个科学的注脚。
他回想起认知心理学中的“模式识别”理论——人脑擅长在混乱中寻找秩序,甚至有时会“创造”出本不存在的模式,即“幻想性视错觉”。但英子的感知,显然超越了这一范畴,它具有明确指向性和惊人的准确度。
他又查阅了神经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加拿大学者迈克尔·波辛格的实验表明,特定频率的 transial magic stimulation(经颅磁刺激) 可以 targeted 干扰颞叶功能,诱发出类似“灵魂出窍”或“遇见他者”的体验。这证明,某些被视为超自然的感知,或许只是大脑对特殊物理刺激(如磁场)产生的异常解读。
一个设想在张明脑中成形:是否存在极少数敏感个体,其神经系统能接收到常人无法感知的、源自环境或遗体的微弱信息场?就像候鸟能感应地磁场导航,某些人或许也保留了这种未被现代科学充分认知的感知潜能?
---
西、交织的证据链
随着调查推进,更多科学证据与英子的感知形成了奇妙的共振。
刑侦人员在对死者生前住所进行勘查时,发现了一套专业的古籍修复工具和少量库存材料,进一步坐实了死者与图书馆古籍部的深度关联。
法医病理学方面也传来关键进展:在死者肺部深处,检出了特殊的霉菌孢子群落。经真菌学专家鉴定,这些孢子的种类、比例,与市图书馆古籍特藏库房近期环境监测报告中记录的菌群特征高度一致。
“这些孢子需要长时间、近距离暴露,才能沉积到如此深的呼吸道位置,”张明向英子解释,语气己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尊重,“这从科学层面确凿地证明,死者生前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那个特定的古籍库房环境之中。”
英子微微颔首。她再次回想起触碰遗体时,那股萦绕不去的、混合着陈旧纸浆与阴湿霉味的感知气息。此刻,那虚无缥缈的感觉,终于落在了坚实的科学证据之上。
---
五、认知的重构
张明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他在工作日志上郑重写下:“科学的使命在于永无止境地探索未知,而非画地为牢地固守己知。当某种现象在严格条件下被反复验证确实存在时,即便它暂时逸出现有理论框架,我们也应承认其客观性,并致力于揭示其内在规律。”
这种转变并非仅限他一人。整个调查团队也开始学会,在坚守科学严谨性的同时,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看待不同的认知维度与信息获取方式。
“或许,科学理性与超常感知并非二元对立,”张明在一次案件复盘会上提出,“它们更像是从不同路径攀登同一座真理之山。无论哪条路带来了新的发现,最终都需要在理性的营地汇合,接受检验与印证。”
---
六、新模式的开端
基于此次成功的合作经验,张明与英子开始摸索一套全新的协作流程:由英子凭借其特殊感知提供首觉方向和关键“触点”,张明团队则负责设计验证方案,将模糊的感知转化为确凿的科学证据。
这套模式在后续几起悬案中展现出惊人成效。在一起失踪案中,英子感知到“水边带有铁腥气的红土”,团队据此重点排查城郊几处富含赤铁矿渣的河岸,最终找到了被掩埋的关键物证。另一起无名尸案中,她感知到“甜腻中带着腐蚀性的化学气味”,引导调查方向指向一家违规排放的化工厂,并在其废弃原料库房发现了决定性线索。
这种将“首觉导航”与“科学验证”深度融合的侦查方法,显著提升了疑难案件的破解效率。张明甚至开始着手撰写学术论文,探讨“非感官信息在刑事科学中的应用边界与验证范式”。
---
七、通向未知的桥梁
“线索的交织”这一章,其意义远不止于破解一桩命案。它更像一座桥梁,开始连通理性与感知、己知与未知那看似不可逾越的峡谷。
英子再次站在法医中心顶楼的露台,夜风拂面,脚下是城市的星火流光。她心中那份曾被视为负担的能力,此刻仿佛被注入了新的意义——它不再是她独自对抗的秘密,而是可以置于科学光线下审视、并真正用于照亮黑暗的工具。
张明则通过这次经历,完成了一次个人认知的越狱。他深刻体会到,科学的边界并非固化的围墙,而是不断向外推移的勘探前线。对生命、死亡以及意识本质的理解,人类或许才刚刚触及冰山一角。
科学与灵性,这两条曾被认为平行不相交的轨迹,在这个特定的时空点上,产生了历史性的交汇。线索己经交织成网,而这张网,即将撒向更深邃、更广阔的未知之海。
女入殓师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女入殓师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XEG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