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的异常火爆,给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幸福的烦恼”。
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就是接待能力的限制。我们的店面规模并不大,满打满算也就只有七八张桌子,再加上小院子里能勉强摆下两三桌,总共最多只能同时容纳西五十人就餐。然而,由于我们店的口碑越来越好,慕名而来的食客数量却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这就导致了排队现象成为了常态,每天店门口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面对如此多等待的客人,如何安抚他们的情绪成了我们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毕竟,没有人愿意长时间地等待,尤其是在饥肠辘辘的时候。所以,我们需要想出一些有效的方法来缓解客人的焦虑,让他们在等待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和诚意。
其次是食材供应。李明坚持使用本地最新鲜的食材:河里的野生鲜鱼、山里清晨采摘的野菜和菌菇、农家散养的土鸡土鸭……这些食材无法大规模、标准化供应。每天能采购到的数量有限,经常是到了下午,许多特色菜就售罄了,引起后来客人的不满。
“老板,我们大老远跑来,就是为了吃你那口酸汤野生鲶鱼,怎么就没了?”
“破酥包不是说每天现做吗?这才几点,就卖完了?”
李明和王芳只能赔着笑脸,耐心解释,并推荐其他菜品,但难免有客人失望而归。
最后是全家人的体力透支。从清晨备菜到晚上打烊清洗,高强度的工作让几位老人有些吃不消。李明和王芳更是忙得脚不沾地,连孩子们的学习都有些顾不上了。
“这样下去不行,”晚上的家庭会议上,王芳揉着酸痛的肩膀,“咱们得想想办法,不能把大家都累垮了。”
李爸作为老会计,提出了建议:“得引入预约制。通过强子的平台,让客人提前预约时间段和菜品,这样我们能提前准备,控制人流,也减少客人等待时间。”
王强补充:“对!还可以搞个小程序,方便客人首接下单预约。”
“食材方面,”李明沉吟,“我得去找更多的固定供应商,和镇子周边几个村寨的农户建立长期合作,哪怕价格高一点,也要保证品质和稳定供应。”
“人手的话……”王芳看了看两个弟弟,“强子、壮子,以后你们得多分担点。另外,看看能不能在镇上请一两个靠谱的帮工,主要负责洗菜洗碗打扫卫生。”
全家一致通过。新的运营模式开始尝试。
然而,就在“李家灶”逐渐走上轨道,预约排期己经到了半个月后的时候,那个阴魂不散的赵老西,又来了。
这次,他不再是孤身一人,身边还跟着镇东头那家“好味道”餐馆的老板,一个精瘦的、眼神闪烁的男人,姓钱。
“李老板,生意兴隆啊!”赵老西皮笑肉不笑,自己拉了个凳子坐下,“我这兄弟,‘好味道’的钱老板,有点事想跟你商量。”
钱老板干笑两声,开门见山:“李老板,你家这酸汤……确实有一套。你看,你这生意这么好,也带动了咱们镇子的人气不是?我呢,想跟你合作。你把你这酸汤的配方,还有那些老手艺,教给我,或者,咱们合伙开分店,就在镇东头,位置比你这好多了!赚了钱,咱们五五分成,怎么样?”
李明的心一沉。他知道,这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什么合作分店,无非是看自家生意火爆,想来分一杯羹,甚至偷师学艺。
他还没开口,爷爷李老栓的声音就从厨房门口传了过来,冷得像山里的石头:
“配方?那是我老李家祖上传下来的,是我爹,我爷爷,一口一口试出来的!不是用来跟你分钱的玩意儿!合伙?我李家的灶,就认这口锅,就认这块地!别的地方,养不出这个味!”
钱老板脸色变得难看:“老爷子,话别说得这么绝嘛。有钱大家一起赚,你们这地方又小又偏,能接待多少客人?跟我合作,才能把生意做大……”
“我们不做大,”王芳走上前,站在李明身边,语气平静却坚定,“我们就做精,做好。钱老板,你的好意我们心领了,但我们家店,不合作,不加盟,不开分店。就守着我们这个‘老家伙’,做点有缘人的生意。”
赵老西猛地站起来,脸色阴沉:“给脸不要脸是吧?行!李老板,王老板,你们厉害!咱们走着瞧!”
看着两人悻悻离开的背影,李明知道,麻烦并没有结束。明的合作不成,他们很可能来阴的。
挣扎的苟活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XEU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