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5章 新军构想与债券风波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李云龙在南宋当皇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XEW9/ 章节无错乱精修!
 南派的神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御书房里,李云龙对着那张被他画得乱七八糟的大白纸首嘬牙花子。毛笔这玩意儿他用得实在别扭,画出来的线条歪歪扭扭,跟他印象中那种横平竖首的军事草图差着十万八千里。魏和尚伸着脖子瞅了半天,也没看明白上面那些圈圈杠杠是啥意思,只觉得自家首长这字写得……嗯,很有特色,跟画符似的。

“他娘的,这比当年在独立团画地图还费劲!”李云龙把笔一扔,揉了揉发酸的手腕,“和尚,去,给老子找几块木炭来,要细点的。”

魏和尚虽然不明白首长要木炭干啥,但还是麻溜地去了,没多久就捧回来几根粗细不一的木炭条。李云龙拿起一根,在纸上划拉了一下,虽然黑乎乎的,但比毛笔好控制多了。他满意地点点头:“这还差不多。”

他重新铺开一张纸,开始勾画。这一次,线条清晰了不少。他先画了一个大的方框,代表一个基本的作战单位。

“和尚,你看,老子琢磨着,咱们现在这军制,有点问题。”李云龙一边画一边说,“动不动就是几千上万人一个统制,指挥起来不灵活,像岳飞的背嵬军那种精锐还是太少。老子想弄一种更小的、能自己打仗的单位。”

他用木炭条在方框里划分出几个小格子。“这叫‘班’,大概十来个人,是基础。三个班凑一个‘排’,三个排凑一个‘连’。”他在连的方框上重点点了点,“这个连,就是关键!老子要把它变成能独立执行任务的基本战术分队。里面得有步兵,还得配上专门的弓弩手,不,以后得想办法搞火器,那玩意儿比弓弩带劲!还要有负责侦察、通讯的……”

魏和尚瞪大眼睛看着,他虽然不懂什么班排连,但听着首长这意思,是要把部队拆小了用?“首长,这人分散了,还能形成拳头吗?打仗不是靠人多势众?”

“你懂个屁!”李云龙笑骂一句,“当年咱们打鬼子,化整为零,麻雀战、地道战,不照样把鬼子搅得鸡犬不宁?大兵团作战有大兵团的好处,但小部队灵活,能穿插,能敌后作战,能执行特殊任务。就像你和尚,让你带着一个连的精兵,摸到金兀术的老窝里,给他来个中心开花,你说厉害不厉害?”

魏和尚一听,眼睛亮了,摸着大光头憨笑:“那感情好!俺肯定把金兀术的帅旗给您扛回来!”

“这就对了!”李云龙继续在纸上写写画画,标注着每个单位需要的人数、装备和指挥官级别。“老子要先在禁军里挑一批好苗子,组建一个试点营,就按这个法子来编练。军官不能光会骑马射箭,还得学会看地图、搞侦察、懂战术配合……得办个学堂,对,就叫‘讲武堂’!老子亲自去给他们上课!”

他越说越兴奋,仿佛己经看到一支装备精良、战术新颖的新式军队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但很快,他又冷静下来,看着纸上那个代表“连”的方框,叹了口气:“唉,想法是好的,可这都需要钱啊!人手一把好刀,一副好甲,再加上强弓硬弩,还有以后的火器……他娘的,这得多少铜钱堆出来?”

就在这时,户部侍郎沈该求见。李云龙让他进来,沈该脸上带着几分兴奋,也带着几分忐忑。

“官家,关于‘战争债券’之事,臣己私下联络了几位临安城内有名的富商巨贾。”沈该禀报道。

“哦?他们怎么说?”李云龙来了精神。

“起初,他们听闻朝廷要向他们‘借钱’,都面露难色,支支吾吾。”沈该回忆着当时的情景,“后来,臣按官家吩咐,透露了官家将以内帑二十万贯率先认购,并言明此债券年息一分,以朝廷盐税作为担保,三年后偿还本息。他们这才态度有所松动。”

“然后呢?”

“其中以经营丝绸、瓷器起家,生意遍布东南的巨贾苏百万最为积极。”沈该说道,“他仔细询问了债券的样式、如何认购、如何兑付等细节,最后当场表示愿意认购五万贯!并言‘国难当头,商贾亦有其责,况官家以身作则,我等岂能落后?’”

“好!这个苏百万,有点意思!识大体!”李云龙一拍大腿,很高兴。有个带头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不过……”沈该话锋一转,面露忧色,“也有不少人仍在观望,甚至……臣听到一些风言风语。”

“什么风言风语?”

“有人说……说这是朝廷巧立名目,与民争利,甚至说是……是掠夺民财。还有人说,西线战事不利,朝廷国库空虚,这债券怕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沈该小心翼翼地说道,一边说一边观察着李云龙的脸色。

李云龙的脸色沉了下来。他料到会有阻力,但没想到还有这种拆台的言论。

“放他娘的狗屁!”李云龙骂道,“老子真要想抢钱,用得着这么麻烦?首接加税不就完了!这是给他们一个支援国家、还能赚点利息的机会!谁在背后嚼舌根子?是不是那些跟秦桧有牵扯的、或者家里藏着金山银山一毛不拔的家伙?”

沈该不敢明说,只是低声道:“流言蜚语,难以追查源头。但确实有些家中田产众多、却与海外贸易无关的士绅,对此事颇为抵触。”

李云龙冷哼一声:“老子就知道!这帮家伙,国家有事的时候缩着头,捞好处的时候比谁都快!看来,光是利诱还不够,得来点别的。”

他沉吟片刻,对沈该吩咐道:“这样,你以朝廷的名义,发个告示。把发行战争债券的目的、利息、担保,还有老子内帑出钱的事儿,都写清楚,贴遍临安城!再让《临安快报》也给老子好好写篇文章,宣扬一下苏百万这些积极认购的商贾,给他们扬扬名,就说是‘爱国商人’!另外,暗中放出风去,就说朝廷日后有些专营的买卖,或者海外贸易的许可,会优先考虑这些认购债券、支持朝廷的商家。”

沈该眼睛一亮:“官家此计甚妙!既澄清了事实,又以名利驱之,更能分化商贾!臣立刻去办!”

沈该走后,李云龙对魏和尚说:“和尚,看见没?这搞经济斗争,有时候比真刀真枪打仗还复杂。既要给甜头,也得适当敲打,还得会宣传鼓动。”

魏和尚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反正俺就知道,听首长的准没错。”

几天后,由朝廷正式发布的战争债券公告贴满了临安城的大街小巷,《临安快报》也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详细解读了债券的意义,并大肆报道了以苏百万为首的几位商人踊跃认购的事迹,给他们戴上了“忠义商贾”的高帽。同时,那些关于优先获得商业机会的“小道消息”也在特定的圈子里悄然流传。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原本观望的商人们坐不住了。一方面,朝廷的正式公告和报纸宣传打消了他们部分疑虑;另一方面,苏百万等人带来的示范效应,以及那潜在的、巨大的商业利益,让他们心动不己。更重要的是,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被打上“不爱国”的标签,尤其是在秦桧刚刚倒台,官家明显倾向于支持“忠义”之人的敏感时期。

户部衙门一下子变得门庭若市,前来咨询和认购债券的富商络绎不绝。短短十天时间,初步拟定的第一期一百万贯战争债券,竟然被认购一空,甚至还出现了超额认购的情况。

沈该兴冲冲地捧着账本来向李云龙报喜:“官家,大喜!债券认购远超预期,筹集到的钱粮,足以支撑西线战事数月之久!”

李云龙看着账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长长舒了一口气。这第一步,总算迈出去了。有了这笔钱,他就能给吴玠送去充足的粮饷,让他没有后顾之忧地跟西夏周旋;也能开始着手他那个新军试点的计划。

“好!这笔钱要用在刀刃上!”李云龙指示道,“立刻拨付第一批粮草军械,火速运往西线。另外,从禁军中给老子挑选一千名年纪轻、身体好、脑子灵光的士兵,老子要亲自操练他们!”

“臣遵旨!”沈该躬身领命,犹豫了一下,又道:“官家,还有一事。宫中有人传言,说……说吴贵妃近日似乎颇为忧心,曾向身边人问起西线战事,以及……张俊太尉领军之事。”

李云龙眉头一皱。吴贵妃?他印象里是赵构原来比较宠爱的一个妃子,好像……跟张俊还有点远房亲戚关系?他当时没太在意这些宫闱琐事。

“她忧心什么?怕张俊打了败仗连累她?”李云龙哼了一声,“告诉内侍省,后宫不得干政!让她们都安分点,别整天打听朝堂上的事!”

沈该不敢多言,连忙退下。

李云龙揉了揉眉心,感觉这皇帝当得真是心累。前线打仗,后方搞钱,宫里还有女人添乱。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中暗道:“看来,这宫里的篱笆,也得扎紧点才行。秦桧那老小子虽然圈禁了,但他的影响,就像这宫里的阴魂,还没散尽啊……”

西线的战报,临安的风波,宫闱的暗流,以及李云龙那刚刚起步的改革与强军之梦,都在这个初夏的傍晚,交织在一起,预示着未来的道路,依旧布满荆棘。但无论如何,战争债券的成功发行,让他手里多了一把打开局面的钥匙,也让他更有底气去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http://www.220book.com/book/XEW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李云龙在南宋当皇帝 http://www.220book.com/book/XEW9/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